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二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二、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而小学生在讲述时唱读现象极为严重,这是因为我们课堂上不正确的齐读训练所导致的,孩子们为了读整齐、声音大,拖着长腔、扯着嗓子、不正确的断句、停顿去朗读,课堂上的这种训练、这种引导,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损伤身体,降低学习兴趣,把文章读烂了、读傻了,也失去文章原来意境之美、词句之美。(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五、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
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整体,对《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需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进入庄严、沉重的气氛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黄河象》这类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采用师生领读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伟大的友谊》这类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此外,为了启迪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对《雷雨》这类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先指导轻声读,后师生轮读。为了理解层次结构,便于大面积检查,对《诺言》这奖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艾,可由小组、全班同学接续读,为了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对《草船借箭》这类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类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善于设计读的不同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文本是教学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和热爱。“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读,才能“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二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二、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而小学生在讲述时唱读现象极为严重,这是因为我们课堂上不正确的齐读训练所导致的,孩子们为了读整齐、声音大,拖着长腔、扯着嗓子、不正确的断句、停顿去朗读,课堂上的这种训练、这种引导,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损伤身体,降低学习兴趣,把文章读烂了、读傻了,也失去文章原来意境之美、词句之美。(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五、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
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整体,对《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需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进入庄严、沉重的气氛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黄河象》这类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采用师生领读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伟大的友谊》这类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此外,为了启迪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对《雷雨》这类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先指导轻声读,后师生轮读。为了理解层次结构,便于大面积检查,对《诺言》这奖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艾,可由小组、全班同学接续读,为了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对《草船借箭》这类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类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善于设计读的不同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文本是教学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和热爱。“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读,才能“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