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时,我坐在市教育局的办公室里,张眼窗外的法国梧桐轻絮飞扬,阳光透过树叶,落下参差斑驳的影迹,回望过去十年的教育影像:历史就像一连串偶然事件组合成的一张虬龙盘结的网,根深枝繁,盘根错节,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节点看上去不乏幸运的险胜;这十年,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下,我们的教育走过怎样的改革之路?这十年间,互联网,地球村,911,阿富汗战争,非典,高考之痛,汶川地震,五严……我们是如何穿越这些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元素,令教育一步步走向生活,令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令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令校园成为学生喜欢的校园?
一
2000年春节过后,我的生活也随着气温升高而愈发忙乱起来。学校,正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热火朝天,尘土飞扬,而一切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篮球场、塑胶跑道、信息中心、网球场、世纪广场……那根象征“南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第一所完中”的门柱刚刚矗立在校门口,世纪雕塑已经屹立,而《世纪宣言》还在腹中。
这一切必须在4月1日之前完成。因为4月20日,将接受江苏省教委专家组评估验收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忘不了多少个黑夜枯灯相伴,在逼仄的九平方米的宿舍里苦思冥想、敲打键盘,多少个凌晨四点接到王占宝校长电话通知我到他家去取他写了一夜的稿子,在他家,吃着沈老师精心做的早饭,看着王校长布满血丝的眼,听着王校长说“小洪最近你辛苦了”的话,我的内心充满激情与灿烂。
因为作为这所学校建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我几乎参与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全过程,从办学历史的梳理到办学规划的论证,从校训的拟定到校歌的修改,……这是一段阳光、激情而又很辛苦的岁月。我之所以很矫情地说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度过了跨世纪的喧嚣。在跨世纪的喧嚣之中,仍要保持足够的心境来应对如此复杂琐碎的事务——王占宝校长云:“我不管你几点睡觉,但你每天早晨八点一刻必须要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这样的经历令我完整参与了一所传统名校是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从而焕发出时代色彩的过程。
这令我到底坚定了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志向。在2000年举行的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上,我写了《教育需要智慧的指引》,便引朱光潜先生《有志青年要做教师》中的一句话“你有别的事可干,就干别的事;没有别事可干时,只得当教师”来明志。这句话就像一个巴掌掴在我的脸上,使我躁动不安的灵魂猛地苏醒,也许在这之前我还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心存偏见,那么。那个夜晚,在朱光潜先生的引领下,一扫我思想上的阴霾,开始期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也许是朱光潜先生触发了我,也许是在跟随王占宝校长建构学校办学体系过程中,慢慢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令我更乐意更愿意去做一个教师。在当老师之前,我曾说打死我也不做教师,当了老师后,风吹雨打,退缩过,动摇过,却在冥冥中越发坚定了做教师,“做好”教师,做“好教师”的信念。后来,2004年9月9日《扬子晚报》以《谁是最可敬的老师》为题纪念第二十个教师节,组织讨论“你心中的好教师”的标准,我以“农民的纯朴”“读书的文雅”“理想的现实”作答,完成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次华丽的转身,后来被朋友们“讽”为“完美的嬗变”。
更何况2000年,我在高三。高三(5)班。这也将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一届。还有什么比学生的前途重要呢?王占宝校长之所以要强调我每天早晨8:15准时到他办公室汇报工作,是因为我几乎每天都要上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下到他办公室。
在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我的第一届学生朗诵了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和我自己在高中时候写的诗歌《生命的立意》。这也成为了历届高三最后一节课的保留节目。
二
第一届带完,王占宝校长给我两条路选,一个是进“校办”担任行政工作,一个是留任高三。我选择了学校工作照做,不进办公室,回到高一,进行一次完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实验。
于是,学校给了我一个实验班——高一(4)实验班。从担任这个班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和竞选出来的班委们进行宏观策划和细节设计。如把班会课分成四期:“人生规划”(有学生对人生、学年、学期、月度的规划设计)、“东方时空”(由学生或学生组合进行专题研究的展示)、“智慧论坛”(由家长和学生对全班学生开讲座)、“月底总结”(由学生自主进行一个月学习生活的小结)。
但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呢,实验就遭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在9月中旬的摸底考试中,语数外三门总分均分就比另一个实验班低整整12分。家长一询问,便将满头的怒火撒向了这项实验上,再加上我又是年轻教师,家长的不信任便转化成给校长打电话、写信,甚至到校长室走访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洪老师下课,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学生尽管很喜欢班级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但谁也不会用自己的前途来做赌注。我甚至也怀疑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继续做这个实验班的班主任。
然而,王占宝校长非常支持我的实验,并悉心指导我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树立起在新生(才开学两个星期)面前的个人形象,如何迅速重塑班级的凝聚力。我斟酌再三,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高一(4)班不相信眼泪”,用一节课时间谈我的“三心教育”: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对成败要有耐心,对生活要有真心。尤其是真心,是认了“真”的“认真”。甚至还做了一个关于“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多义理解的智力游戏。
我们的改革依然在继续,然而,我更看到学生在学习时候是铆了一股子劲。班级活动活色生香,风生水起,学习生活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很快一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五门学科总分均分超过另一个实验班27分,几乎每一门功课都超过5分以上。紧接着的家长会我开得更不轻松,因为连我自己也没能总结出短短四十多天时间学生是如何能够反超这么多分的,我更不敢保证将来班级的发展是不是还能够继续超过,还能不能超过这么多。但我在家长会上,还在继续谈我们的改革:拿出一节课做“阅读课”。阅读我指定的二十本名著;将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名人与南京”的研究型学习课题……
南京是一个名人荟萃之都,自古即是。然而,要问南京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学生究竟有什么影响,我看几乎没有影响。如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那就要令他融入到他身边生活的文化氛围之中;如何融入到身边的文化氛围之中,那就从一个个人物开始。于是,发动全班学生参加,群策群力,合作攻关,进行“南京名人研究”。为了使这一项研究唤醒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庄严感,我决定首先要做一个声势浩大的开题报告会。评议的专家既有校长,又有语文的资深教师,还有热衷于亲子活动的家长(当然也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还有 省教研室的语文研究专家。开题报告无疑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不仅仅是个人在搜集资料,思考策略,而且各子课题纷纷把研究方案迅速地拟写出来,利用周日去联系以院士、文化名人为主要对象的南京名人。我也参与其中,有时拎着一个摄像机跟随一个组去跟踪拍摄,记录他们的研究足迹。我曾跟随历史名人课题组去过红楼梦大观园,去过乌龙潭公园,去过颜鲁公祠,去过龚贤书院……
研究的资料可以用麻袋装。最后形成了一本研究论文集。尤其让同学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论文集被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收为第一篇,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报告成了江苏省全体高一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三
我的改革还远远不止这些。
当年我离开盐城到南京求学,我那本质文人却混迹机关的叔叔就跟我说:什么叫适者生存?当你自己感觉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尤其要提醒自己你还没有适应这个环境。似懂非懂的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明白这凝聚了他一生经验的话语的深蕴,但我一直都在思考“适者生存”这个命题。那时候,我的认识只是停留于这样的一个层面:只有当一个人消除了对周遭环境的拘谨,才可能说基本上适应了这个环境。那如何消除一个人的拘谨呢?
那就是“表达”!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这跟我作文的理念也是吻合的——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不是数理化的知识,不是“语修逻文”的知识,不是解题做题的能力,而是“表达”。
什么是表达?我当时用三句话来跟学生解释:第一句是口头表达(口头表达又要有语言、语气、语速、体态)重于书面表达,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来自于思维表达;第二句是,既要能说三分钟的一段话,也要能够说三小时的话;更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既要能把三分钟扩充成三个小时,更要能把三个小时的话用三分钟表达出来。
我首先是在每一堂课之前拿出五分钟进行即兴演讲。这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当然也有学生不能、不愿,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即兴演讲。那我就让他在讲台上大声地喊自己的名字,而且要喊到大家哄堂大笑之后还要能发出声音。喊过自己的名字之后并不等于就可以不即兴演讲了。明天的语文课你还得继续来。一直到你可以很自然地在大家面前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演讲。
其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尝试“研读性导学”。针对一篇文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就讨论两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每一个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公开交流。大概三节课一个周期,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语文课上发言2~3分钟。在问题教学基础上进行专题教学。实验一年,撰写了一系列万字长文《研读性导学: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问题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话在课堂实践中的误用例谈》等等。2002年8月28日,南京市教研室举行首次新教材教师培训会,南京市教研员姜鸿翔先生邀请我去做主题报告《研读性导学: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姜鸿翔先生介绍我时说:“能够坐到这个讲台上的一般都是四十多岁功成名就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但今天给我们做报告的洪劬颉洪老师才27岁。他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令人敬畏。”时隔十六天,他又邀请我在南京市教研活动上做一个主题报告《单元重新设计及教学策略》。
再次,继续我的“智慧作文”探索,围绕“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这一课题,我展开一系列的写作教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认识智慧论》《情感智慧论》《体式智慧论》《言语智慧论》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山西教育出版社赵学文先生听闻此事,拟用《新作文》新设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为我做一次“智慧作文教学流派”研究,但我考虑到如果从一开始便被冠以流派研究。将会加速该流派的死亡而婉拒,最后以“新锐发布台”的形式大篇幅地发表《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研究论纲》,这也就是我的“智慧作文宣言”,并在2001年作为我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进行广度、深度的研究。最终写就一部近20万字的硕士论文。导师陈书录先生认为:“选题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的切身感受,有针对性,又有前沿性,颇具价值。本文从认识智慧、情感智慧、言语智慧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学作文教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在教改中有闯劲,敢想敢说,有所解悟,有所创造,时有新人耳目之处。紧密联系当前中学作文和高考的实际,往往切中时弊,又试图开出自己的药方,在相关领域多有拓展。洪劬颉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理想,有创造精神,学风踏实,颇有前途。”论文答辩得到了陆志平、朱晓进、张采民、朱崇才、高永年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研究的直接效果是使学生获得了写作上的改变和提高。2003年12月,张抒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名。2006年12月,傅聪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三名。2009年12月,罗天琦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有近百位学生获得国家、省、市作文竞赛一二三等奖,有近二百人曾经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当代》《少年文艺》《美文》《中华文学选刊》《新作文》《作文通讯》等十多家报刊曾辟专栏刊登“智慧作文”专辑,有近十位学生被作为封面人物介绍过。而我也应邀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总评委。2004年4月,我在北京大学参加由中语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华少年写作园”授牌仪式,在简短的发言之后,温儒敏先生欣然为我题下“智慧教育”四字,王蒙先生为我颁发“中华少年写作园”的匾牌。
我的作文教学成功吗?我自己没有想过。但我知道,学生期待“相约星期五”作文讲评课,周一学生周记本都不用我催促,课代表早早地就把两摞高高的周记本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学生主动来问我“洪sir,还看过我的作文了啊?”当然,不管学生发表了或得过什么样的奖。我都会开玩笑但还是一本正经地跟他说:“你要做好考试中只得42分(切入分)的心理准备。”
学习要联系生活。要发现生活,要介入生活,要指导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学习,可能也有价值,但这种价值可能会陷入冥思。当“海归”成为“海龟”、“毕业”成为“待业”一度弥漫在教育上空时,我曾让学生自己集资,立账户,进货,买货,分红等来了解“创业”之重要、之流程。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意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过度依赖”的现象,一个标榜个性、独立的大学生仍然还是指盼着能够进单位、为不能够进单位而苦恼而埋怨而愤怒本身就是不独立不自主的表现。在文明世界灾难的“911”事件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幸灾乐祸组织学生辩论:我们该如何认识“911”?令我们的孩子在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意识方面往前迈进了一小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至于我的第二届学生后来不少出国,都还能在e-mail中回忆起那个下午的讨论。而2001年9月12日跟我很高兴说起“洪sir,你知 道吗?美国遭殃了”的陈凯硕后来更乐意于志愿者服务。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思考永远都不会有结论,但能够一堂一堂的课下来,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激烈地碰撞。火花四溅,甚至下课后还要围到黑板前跟我争执,我知道这样的课堂设计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哪怕这一节课不一定改变他什么,然而当若干日子之后,能够回忆起这个午后阳光的课后,他曾经与我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从而获取当下的某一种生存智慧、处事策略,我想也不枉学习一回。
四
2005年江苏省整体进入新课改。
在进入新课改之前,不得不说的还有2004年的“高考之痛”。因为2004年的“高考之痛”,令南京这座素以素质教育闻名的教育名城陷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而争论的中心又在“县中模式”上,而争论中的“县中模式”矛头直指我所在的学校。
我无意去评说这一场改革的功过是非。事实上,学校以其改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升学的现实需求。我能够做的是,在我的语文领域内,能够令学生开心地学,聪明地学,智慧地学。有人说,教育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生存着,既不能完全地现实,也不能完全地理想。我对此的态度是,不能完全理想化,但坚决不能完全现实化。匍匐在现实化上,完全功利;教育必须要有理想。必须要找到一条指向理想、指引现实的路。我把我的道路定位在“智慧教育”上,具体到语文上,倡导智慧阅读和智慧作文。智慧阅读即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智慧作文即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
智慧为何,智慧何为?智慧是简单的,是一种寻找到本源的方法。我一直跟学生寻找一种信心,这是一种心态,是将复杂变得简单,甚至是面对简单我们能够以简单之心对待,这也就是信心。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就阅读而言,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有信心读书。这是一个大问题,就跟写作一样,我们首先要写起来。能够保证不断地读,不断地写,这也就是一种教学的成功。读书总是好的,享受阅读着的快乐。我们的琅琅书声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心灵留给穿越时空的文字,感受古代与现代的交糅;我并不期望学生能够一下子读尽经典名著,但是能够对名著有一些接触,能够通过重现勾起对阅读愉悦感的回味以及在他们阅读经典中感受到对名著的期待,能够埋下一粒期待阅读的种子,我都感到高兴。当许多高三学生浸泡在题海里被淹得皮肤发白时,我的学生还在读《爱默生论成功》、钱穆的《人生十论》而显得面色红润、营养充足,我能不感到高兴么?
2005年高三毕业,我回到高一继续我的教学实验。而且,由于前面积累下来的可怜的经验和一大堆的教训,所以此次的教学实验并不那么艰难。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在网络上概括出喜欢“洪氏语文”的十大理由,前几条分别是:是生动有趣的;是既简单又复杂的,由简单指向深奥的;是培养人优雅的情趣的。课堂更从容,更挥洒,更灵活。而且我带领学生开展的活动也更丰富,更深入,更有趣。更喜欢与学生以聊天的方式上课,学生也更愿意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天。甚至是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喜欢来跟我探讨问题:时事的,读书的。
教育环境的恶化,不是靠牢骚可以化解的。在艰难的现实面前,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间,我们还是要寻找一条可以前行的路!“朝前走,前方是天亮!”所以,在我和石群英等老师的倡议下,周六坚决不开新授课,而进行选修课,让我们多年的传统不因应试的泥淖而深陷下去。开设《论孟选读》、《中外戏剧名著欣赏》等选修课。2008年6月18日,南京十三中首届戏剧节在东南大学隆重上演,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报道,竟然引发社会各界和网络热议:南京一中学办戏剧节引热议。与高考无关值不值?但我们全然不顾这些议论,继续朝前走。利用暑期补课,全年级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我把这门课分为十讲,以人物为中心,读《红楼》,看《红楼》,说《红楼》,有人填词有人和,几乎每个人都写了十多篇红楼人物论。所有的学习都是短暂的,所有的学习又都是无尽的:教师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哪怕只是牙开一口。也会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而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我在班上用沙哑的喉咙读网上流传的两首诗《妈妈别哭》、《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鸦雀无声之中,多少人流泪,这个场景在我离开这一届孩子之后仍被孩子们想起,我组织孩子们捐款成立一个班级基金,与北川中学高一(4)班结对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们懂得了,应该珍惜生命、充实生命,使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灿烂。2008年5月27日《新华日报》以《地震:让生命演绎爱的伟大情的崇高》为题进行报道。
在2008年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们一起细数2008:2008,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时刻?2008,最震撼你的是哪一件事情?2008,最令你牵挂的是哪一个人?2008,你跟你的父母斗嘴了么?2008,你有没有给你父母倒一杯水?2008,你帮助过别人了么?2008,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十多个问题下来,孩子们有骚动,有惊讶,……然而,我不管他们的反应,或者说我看着他们的反应,不紧不慢地说,继续来撞击他们的思考。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节总结课是不是会给他们留下印象,但是,我相信,哪怕风吹下一颗种子,也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五
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抱怨,而不是在于没有缺憾。而人的至上幸福便在于能够在有缺憾的人生中寻找到一条可以继续向上、继续发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精彩、永远充满阳光微笑面对生活的路来。
回顾这十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我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孩子,献给了课堂,献给了学校,正如当年设计学校文化路标时,我以惠特曼的诗句“我将我自己赠给泥土,然后再从我所爱的草叶中生长出来”所说的一样,如西西弗斯手下的那块石头,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不仅将课程改革校本化、理论化、体系化,也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实践的轮廓慢慢浮现出来。2006年9月,《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主编华士龙先生约请我做一期“新生代名师”的关注栏目,我以《成功学生,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为题,阐述了我从教十年所走过的路,所做出的探索。2009年初,我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写成《以文学教育的名义——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再探索》一文,获江苏省第七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第三名,2009年9月28日《江苏教育报》辟专版进行介绍。王铁军教授点评“洪劬颉就是一位‘不跪着教书’的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耐得寂寞,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形成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而此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转载。而对“智慧语文”进行全面阐述的《智慧语文:穿越词语密林的冒险》一文也被评为第四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作为智慧作文研究系列也正整理为《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论稿》、《智慧作文辅导》、《作文课》等书稿,并于2009年9月19日在华山饭店上了一堂省级写作指导课《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被与会者誉为“思想者的课”,“新颖独到而醒人耳目”;2010年2月4日在金鹏饭店做一个省级报告《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全方面展示“智慧作文”的理念与实践。2009年12月,储晖以《洪劬颉:倡导智慧语文教学》为题对我进行了专题访谈。发表在北京《教育·校长参考》2009年第12期上。
2010年2月22日,我离开我热爱的学生,离开热爱的讲台,到南京市教育局报到。接到通知后,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不去教室告别。因为21日才安排新的语文教师。我更期望孩子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适应新老师,提高自己。有时在校门外面看熟悉的高三(4)班,看到孩子们影影绰绰的走动,百感交集:为什么不与孩子们一起度过这最后的中学时光?
一
2000年春节过后,我的生活也随着气温升高而愈发忙乱起来。学校,正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热火朝天,尘土飞扬,而一切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篮球场、塑胶跑道、信息中心、网球场、世纪广场……那根象征“南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第一所完中”的门柱刚刚矗立在校门口,世纪雕塑已经屹立,而《世纪宣言》还在腹中。
这一切必须在4月1日之前完成。因为4月20日,将接受江苏省教委专家组评估验收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忘不了多少个黑夜枯灯相伴,在逼仄的九平方米的宿舍里苦思冥想、敲打键盘,多少个凌晨四点接到王占宝校长电话通知我到他家去取他写了一夜的稿子,在他家,吃着沈老师精心做的早饭,看着王校长布满血丝的眼,听着王校长说“小洪最近你辛苦了”的话,我的内心充满激情与灿烂。
因为作为这所学校建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我几乎参与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全过程,从办学历史的梳理到办学规划的论证,从校训的拟定到校歌的修改,……这是一段阳光、激情而又很辛苦的岁月。我之所以很矫情地说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度过了跨世纪的喧嚣。在跨世纪的喧嚣之中,仍要保持足够的心境来应对如此复杂琐碎的事务——王占宝校长云:“我不管你几点睡觉,但你每天早晨八点一刻必须要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这样的经历令我完整参与了一所传统名校是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从而焕发出时代色彩的过程。
这令我到底坚定了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志向。在2000年举行的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上,我写了《教育需要智慧的指引》,便引朱光潜先生《有志青年要做教师》中的一句话“你有别的事可干,就干别的事;没有别事可干时,只得当教师”来明志。这句话就像一个巴掌掴在我的脸上,使我躁动不安的灵魂猛地苏醒,也许在这之前我还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心存偏见,那么。那个夜晚,在朱光潜先生的引领下,一扫我思想上的阴霾,开始期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也许是朱光潜先生触发了我,也许是在跟随王占宝校长建构学校办学体系过程中,慢慢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令我更乐意更愿意去做一个教师。在当老师之前,我曾说打死我也不做教师,当了老师后,风吹雨打,退缩过,动摇过,却在冥冥中越发坚定了做教师,“做好”教师,做“好教师”的信念。后来,2004年9月9日《扬子晚报》以《谁是最可敬的老师》为题纪念第二十个教师节,组织讨论“你心中的好教师”的标准,我以“农民的纯朴”“读书的文雅”“理想的现实”作答,完成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次华丽的转身,后来被朋友们“讽”为“完美的嬗变”。
更何况2000年,我在高三。高三(5)班。这也将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一届。还有什么比学生的前途重要呢?王占宝校长之所以要强调我每天早晨8:15准时到他办公室汇报工作,是因为我几乎每天都要上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下到他办公室。
在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我的第一届学生朗诵了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和我自己在高中时候写的诗歌《生命的立意》。这也成为了历届高三最后一节课的保留节目。
二
第一届带完,王占宝校长给我两条路选,一个是进“校办”担任行政工作,一个是留任高三。我选择了学校工作照做,不进办公室,回到高一,进行一次完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实验。
于是,学校给了我一个实验班——高一(4)实验班。从担任这个班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和竞选出来的班委们进行宏观策划和细节设计。如把班会课分成四期:“人生规划”(有学生对人生、学年、学期、月度的规划设计)、“东方时空”(由学生或学生组合进行专题研究的展示)、“智慧论坛”(由家长和学生对全班学生开讲座)、“月底总结”(由学生自主进行一个月学习生活的小结)。
但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呢,实验就遭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在9月中旬的摸底考试中,语数外三门总分均分就比另一个实验班低整整12分。家长一询问,便将满头的怒火撒向了这项实验上,再加上我又是年轻教师,家长的不信任便转化成给校长打电话、写信,甚至到校长室走访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洪老师下课,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学生尽管很喜欢班级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但谁也不会用自己的前途来做赌注。我甚至也怀疑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继续做这个实验班的班主任。
然而,王占宝校长非常支持我的实验,并悉心指导我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树立起在新生(才开学两个星期)面前的个人形象,如何迅速重塑班级的凝聚力。我斟酌再三,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高一(4)班不相信眼泪”,用一节课时间谈我的“三心教育”: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对成败要有耐心,对生活要有真心。尤其是真心,是认了“真”的“认真”。甚至还做了一个关于“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多义理解的智力游戏。
我们的改革依然在继续,然而,我更看到学生在学习时候是铆了一股子劲。班级活动活色生香,风生水起,学习生活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很快一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五门学科总分均分超过另一个实验班27分,几乎每一门功课都超过5分以上。紧接着的家长会我开得更不轻松,因为连我自己也没能总结出短短四十多天时间学生是如何能够反超这么多分的,我更不敢保证将来班级的发展是不是还能够继续超过,还能不能超过这么多。但我在家长会上,还在继续谈我们的改革:拿出一节课做“阅读课”。阅读我指定的二十本名著;将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名人与南京”的研究型学习课题……
南京是一个名人荟萃之都,自古即是。然而,要问南京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学生究竟有什么影响,我看几乎没有影响。如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那就要令他融入到他身边生活的文化氛围之中;如何融入到身边的文化氛围之中,那就从一个个人物开始。于是,发动全班学生参加,群策群力,合作攻关,进行“南京名人研究”。为了使这一项研究唤醒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庄严感,我决定首先要做一个声势浩大的开题报告会。评议的专家既有校长,又有语文的资深教师,还有热衷于亲子活动的家长(当然也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还有 省教研室的语文研究专家。开题报告无疑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不仅仅是个人在搜集资料,思考策略,而且各子课题纷纷把研究方案迅速地拟写出来,利用周日去联系以院士、文化名人为主要对象的南京名人。我也参与其中,有时拎着一个摄像机跟随一个组去跟踪拍摄,记录他们的研究足迹。我曾跟随历史名人课题组去过红楼梦大观园,去过乌龙潭公园,去过颜鲁公祠,去过龚贤书院……
研究的资料可以用麻袋装。最后形成了一本研究论文集。尤其让同学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论文集被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收为第一篇,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报告成了江苏省全体高一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三
我的改革还远远不止这些。
当年我离开盐城到南京求学,我那本质文人却混迹机关的叔叔就跟我说:什么叫适者生存?当你自己感觉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尤其要提醒自己你还没有适应这个环境。似懂非懂的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明白这凝聚了他一生经验的话语的深蕴,但我一直都在思考“适者生存”这个命题。那时候,我的认识只是停留于这样的一个层面:只有当一个人消除了对周遭环境的拘谨,才可能说基本上适应了这个环境。那如何消除一个人的拘谨呢?
那就是“表达”!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这跟我作文的理念也是吻合的——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不是数理化的知识,不是“语修逻文”的知识,不是解题做题的能力,而是“表达”。
什么是表达?我当时用三句话来跟学生解释:第一句是口头表达(口头表达又要有语言、语气、语速、体态)重于书面表达,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来自于思维表达;第二句是,既要能说三分钟的一段话,也要能够说三小时的话;更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既要能把三分钟扩充成三个小时,更要能把三个小时的话用三分钟表达出来。
我首先是在每一堂课之前拿出五分钟进行即兴演讲。这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当然也有学生不能、不愿,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即兴演讲。那我就让他在讲台上大声地喊自己的名字,而且要喊到大家哄堂大笑之后还要能发出声音。喊过自己的名字之后并不等于就可以不即兴演讲了。明天的语文课你还得继续来。一直到你可以很自然地在大家面前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演讲。
其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尝试“研读性导学”。针对一篇文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就讨论两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每一个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公开交流。大概三节课一个周期,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语文课上发言2~3分钟。在问题教学基础上进行专题教学。实验一年,撰写了一系列万字长文《研读性导学: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问题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话在课堂实践中的误用例谈》等等。2002年8月28日,南京市教研室举行首次新教材教师培训会,南京市教研员姜鸿翔先生邀请我去做主题报告《研读性导学: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姜鸿翔先生介绍我时说:“能够坐到这个讲台上的一般都是四十多岁功成名就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但今天给我们做报告的洪劬颉洪老师才27岁。他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令人敬畏。”时隔十六天,他又邀请我在南京市教研活动上做一个主题报告《单元重新设计及教学策略》。
再次,继续我的“智慧作文”探索,围绕“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这一课题,我展开一系列的写作教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认识智慧论》《情感智慧论》《体式智慧论》《言语智慧论》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山西教育出版社赵学文先生听闻此事,拟用《新作文》新设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为我做一次“智慧作文教学流派”研究,但我考虑到如果从一开始便被冠以流派研究。将会加速该流派的死亡而婉拒,最后以“新锐发布台”的形式大篇幅地发表《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研究论纲》,这也就是我的“智慧作文宣言”,并在2001年作为我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进行广度、深度的研究。最终写就一部近20万字的硕士论文。导师陈书录先生认为:“选题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的切身感受,有针对性,又有前沿性,颇具价值。本文从认识智慧、情感智慧、言语智慧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学作文教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在教改中有闯劲,敢想敢说,有所解悟,有所创造,时有新人耳目之处。紧密联系当前中学作文和高考的实际,往往切中时弊,又试图开出自己的药方,在相关领域多有拓展。洪劬颉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理想,有创造精神,学风踏实,颇有前途。”论文答辩得到了陆志平、朱晓进、张采民、朱崇才、高永年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研究的直接效果是使学生获得了写作上的改变和提高。2003年12月,张抒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名。2006年12月,傅聪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三名。2009年12月,罗天琦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有近百位学生获得国家、省、市作文竞赛一二三等奖,有近二百人曾经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当代》《少年文艺》《美文》《中华文学选刊》《新作文》《作文通讯》等十多家报刊曾辟专栏刊登“智慧作文”专辑,有近十位学生被作为封面人物介绍过。而我也应邀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总评委。2004年4月,我在北京大学参加由中语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华少年写作园”授牌仪式,在简短的发言之后,温儒敏先生欣然为我题下“智慧教育”四字,王蒙先生为我颁发“中华少年写作园”的匾牌。
我的作文教学成功吗?我自己没有想过。但我知道,学生期待“相约星期五”作文讲评课,周一学生周记本都不用我催促,课代表早早地就把两摞高高的周记本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学生主动来问我“洪sir,还看过我的作文了啊?”当然,不管学生发表了或得过什么样的奖。我都会开玩笑但还是一本正经地跟他说:“你要做好考试中只得42分(切入分)的心理准备。”
学习要联系生活。要发现生活,要介入生活,要指导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学习,可能也有价值,但这种价值可能会陷入冥思。当“海归”成为“海龟”、“毕业”成为“待业”一度弥漫在教育上空时,我曾让学生自己集资,立账户,进货,买货,分红等来了解“创业”之重要、之流程。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意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过度依赖”的现象,一个标榜个性、独立的大学生仍然还是指盼着能够进单位、为不能够进单位而苦恼而埋怨而愤怒本身就是不独立不自主的表现。在文明世界灾难的“911”事件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幸灾乐祸组织学生辩论:我们该如何认识“911”?令我们的孩子在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意识方面往前迈进了一小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至于我的第二届学生后来不少出国,都还能在e-mail中回忆起那个下午的讨论。而2001年9月12日跟我很高兴说起“洪sir,你知 道吗?美国遭殃了”的陈凯硕后来更乐意于志愿者服务。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思考永远都不会有结论,但能够一堂一堂的课下来,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激烈地碰撞。火花四溅,甚至下课后还要围到黑板前跟我争执,我知道这样的课堂设计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哪怕这一节课不一定改变他什么,然而当若干日子之后,能够回忆起这个午后阳光的课后,他曾经与我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从而获取当下的某一种生存智慧、处事策略,我想也不枉学习一回。
四
2005年江苏省整体进入新课改。
在进入新课改之前,不得不说的还有2004年的“高考之痛”。因为2004年的“高考之痛”,令南京这座素以素质教育闻名的教育名城陷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而争论的中心又在“县中模式”上,而争论中的“县中模式”矛头直指我所在的学校。
我无意去评说这一场改革的功过是非。事实上,学校以其改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升学的现实需求。我能够做的是,在我的语文领域内,能够令学生开心地学,聪明地学,智慧地学。有人说,教育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生存着,既不能完全地现实,也不能完全地理想。我对此的态度是,不能完全理想化,但坚决不能完全现实化。匍匐在现实化上,完全功利;教育必须要有理想。必须要找到一条指向理想、指引现实的路。我把我的道路定位在“智慧教育”上,具体到语文上,倡导智慧阅读和智慧作文。智慧阅读即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智慧作文即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
智慧为何,智慧何为?智慧是简单的,是一种寻找到本源的方法。我一直跟学生寻找一种信心,这是一种心态,是将复杂变得简单,甚至是面对简单我们能够以简单之心对待,这也就是信心。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就阅读而言,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有信心读书。这是一个大问题,就跟写作一样,我们首先要写起来。能够保证不断地读,不断地写,这也就是一种教学的成功。读书总是好的,享受阅读着的快乐。我们的琅琅书声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心灵留给穿越时空的文字,感受古代与现代的交糅;我并不期望学生能够一下子读尽经典名著,但是能够对名著有一些接触,能够通过重现勾起对阅读愉悦感的回味以及在他们阅读经典中感受到对名著的期待,能够埋下一粒期待阅读的种子,我都感到高兴。当许多高三学生浸泡在题海里被淹得皮肤发白时,我的学生还在读《爱默生论成功》、钱穆的《人生十论》而显得面色红润、营养充足,我能不感到高兴么?
2005年高三毕业,我回到高一继续我的教学实验。而且,由于前面积累下来的可怜的经验和一大堆的教训,所以此次的教学实验并不那么艰难。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在网络上概括出喜欢“洪氏语文”的十大理由,前几条分别是:是生动有趣的;是既简单又复杂的,由简单指向深奥的;是培养人优雅的情趣的。课堂更从容,更挥洒,更灵活。而且我带领学生开展的活动也更丰富,更深入,更有趣。更喜欢与学生以聊天的方式上课,学生也更愿意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天。甚至是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喜欢来跟我探讨问题:时事的,读书的。
教育环境的恶化,不是靠牢骚可以化解的。在艰难的现实面前,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间,我们还是要寻找一条可以前行的路!“朝前走,前方是天亮!”所以,在我和石群英等老师的倡议下,周六坚决不开新授课,而进行选修课,让我们多年的传统不因应试的泥淖而深陷下去。开设《论孟选读》、《中外戏剧名著欣赏》等选修课。2008年6月18日,南京十三中首届戏剧节在东南大学隆重上演,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报道,竟然引发社会各界和网络热议:南京一中学办戏剧节引热议。与高考无关值不值?但我们全然不顾这些议论,继续朝前走。利用暑期补课,全年级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我把这门课分为十讲,以人物为中心,读《红楼》,看《红楼》,说《红楼》,有人填词有人和,几乎每个人都写了十多篇红楼人物论。所有的学习都是短暂的,所有的学习又都是无尽的:教师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哪怕只是牙开一口。也会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而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我在班上用沙哑的喉咙读网上流传的两首诗《妈妈别哭》、《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鸦雀无声之中,多少人流泪,这个场景在我离开这一届孩子之后仍被孩子们想起,我组织孩子们捐款成立一个班级基金,与北川中学高一(4)班结对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们懂得了,应该珍惜生命、充实生命,使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灿烂。2008年5月27日《新华日报》以《地震:让生命演绎爱的伟大情的崇高》为题进行报道。
在2008年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们一起细数2008:2008,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时刻?2008,最震撼你的是哪一件事情?2008,最令你牵挂的是哪一个人?2008,你跟你的父母斗嘴了么?2008,你有没有给你父母倒一杯水?2008,你帮助过别人了么?2008,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十多个问题下来,孩子们有骚动,有惊讶,……然而,我不管他们的反应,或者说我看着他们的反应,不紧不慢地说,继续来撞击他们的思考。
我不知道这样的一节总结课是不是会给他们留下印象,但是,我相信,哪怕风吹下一颗种子,也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五
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抱怨,而不是在于没有缺憾。而人的至上幸福便在于能够在有缺憾的人生中寻找到一条可以继续向上、继续发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精彩、永远充满阳光微笑面对生活的路来。
回顾这十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我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孩子,献给了课堂,献给了学校,正如当年设计学校文化路标时,我以惠特曼的诗句“我将我自己赠给泥土,然后再从我所爱的草叶中生长出来”所说的一样,如西西弗斯手下的那块石头,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不仅将课程改革校本化、理论化、体系化,也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实践的轮廓慢慢浮现出来。2006年9月,《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主编华士龙先生约请我做一期“新生代名师”的关注栏目,我以《成功学生,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为题,阐述了我从教十年所走过的路,所做出的探索。2009年初,我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写成《以文学教育的名义——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再探索》一文,获江苏省第七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第三名,2009年9月28日《江苏教育报》辟专版进行介绍。王铁军教授点评“洪劬颉就是一位‘不跪着教书’的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耐得寂寞,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形成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而此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转载。而对“智慧语文”进行全面阐述的《智慧语文:穿越词语密林的冒险》一文也被评为第四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作为智慧作文研究系列也正整理为《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论稿》、《智慧作文辅导》、《作文课》等书稿,并于2009年9月19日在华山饭店上了一堂省级写作指导课《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被与会者誉为“思想者的课”,“新颖独到而醒人耳目”;2010年2月4日在金鹏饭店做一个省级报告《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全方面展示“智慧作文”的理念与实践。2009年12月,储晖以《洪劬颉:倡导智慧语文教学》为题对我进行了专题访谈。发表在北京《教育·校长参考》2009年第12期上。
2010年2月22日,我离开我热爱的学生,离开热爱的讲台,到南京市教育局报到。接到通知后,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不去教室告别。因为21日才安排新的语文教师。我更期望孩子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适应新老师,提高自己。有时在校门外面看熟悉的高三(4)班,看到孩子们影影绰绰的走动,百感交集:为什么不与孩子们一起度过这最后的中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