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度疯狂喜爱兰波的诗,为他的幻梦,为他的狂想,为他的明亮,为他的澄澈,为他诗歌当中那璀璨的光芒。于是,每天早晨,我到了教室便拿着他的诗集走到窗前,面向带着清新气息的阳光,读那些新鲜、耀目、令人眩晕的诗歌。
兰波的诗歌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代表作《醉舟》。尤其是里面的这些诗句:
真的,我的泪水已哭干!黎明令人心碎,
冷月无情,骄阳带刺:
烈性的爱酒使我头昏目眩堕入醉乡。
让我的船心进裂,让我化入大海!
假如我向往欧洲之水,该是
那片阴冷的水潭,在芬芳的黄昏,
一个孩子满怀忧愁地蹲坐,放一叶
小舟犹如五月的绮蝶。
读到这两小段的时候,我哽咽了,只觉胸腔里一股感情在激荡,跟着那些诗句,上下起伏。我不得不闭上双眼,来安稳自己的情绪。第一次在读诗的时候,如此不知所措,如此欲诉不能。
《醉舟》的确是天才之作。诗歌迫不及待地在一个又一个意象间跳跃着,流变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那些美丽的词语肆无忌惮,绽放着兰波对流浪、冒险、自由的所有向往。同样肆无忌惮的,还有他的生命。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这是兰波对自己生活的概括。
兰波的诗,大多创作于十五岁到十九岁。《地狱一季》写成后他就告别文坛,梦想着奇遇,在异国他乡流浪、从军、当摄影记者、走私军火……“世界很大,充满了神奇的地方,人就是有一千次生命也来不及一一寻访”。兰波的足迹无处不在:意大利、塞浦路斯、埃塞俄比亚、亚丁……以前那个“被缪斯的手指点划过的孩子”消失了,他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留下流星一般短暂的光芒之后,便十七成了一叶“醉舟”。
我想到了凡·高。
他们同样是天才,他们同样不被别人理解。他们,同样简单,如同孩子。
凡·高是个画家,他用画笔来表达对世界的不满与愤懑,表达对现实的苦恼与无奈,也表达着自己那无穷而绝望的爱。而兰波是个诗人,诗人是属于一个理想世界的。看看兰波,他希望砸碎淫靡,砸碎虚妄,他渴望阳光永恒,渴望月色无瑕,他要让年轻恢复葱葱茏茏,他要让爱情成为海枯石烂……但那怎么可能呢?于是结果只能是诗歌在他的生命里中断,而他走向现实,以生命去实践诗,延续诗。没必要对他的后半生评论太多。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评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兰波结束诗歌,去追求幸福与自由,但是失败了——就好像我们无法责怪凡·高自杀一样,我们也无法责怪兰波。直到临终前,诗人还在问他的姐姐:“我们为什么生存?”
兰波痛苦地质问人生,却得不到回答。有许多人,他们发现了生命中那无来由的苦难,而为了解决这一困惑,他们直接取消了生命的意义——比如屈原,比如海明威,比如海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兰波还超越了他们,因为他试着去坦然面对,他试着去勇敢接受,尽管以失败告终。这样的结局并无诗意可言,但在诗人放弃诗歌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什么?那里分明有着对生活的执著与热爱。否则,放弃的绝不仅仅是诗歌。兰波是用生命延续着他的诗歌旅程。那一叶美丽的醉舟,最终沉睡在沼泽中。
醉舟上载着一个叫兰波的孩子,在芬芳的黄昏,满怀忧愁。
兰波的诗歌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代表作《醉舟》。尤其是里面的这些诗句:
真的,我的泪水已哭干!黎明令人心碎,
冷月无情,骄阳带刺:
烈性的爱酒使我头昏目眩堕入醉乡。
让我的船心进裂,让我化入大海!
假如我向往欧洲之水,该是
那片阴冷的水潭,在芬芳的黄昏,
一个孩子满怀忧愁地蹲坐,放一叶
小舟犹如五月的绮蝶。
读到这两小段的时候,我哽咽了,只觉胸腔里一股感情在激荡,跟着那些诗句,上下起伏。我不得不闭上双眼,来安稳自己的情绪。第一次在读诗的时候,如此不知所措,如此欲诉不能。
《醉舟》的确是天才之作。诗歌迫不及待地在一个又一个意象间跳跃着,流变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那些美丽的词语肆无忌惮,绽放着兰波对流浪、冒险、自由的所有向往。同样肆无忌惮的,还有他的生命。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这是兰波对自己生活的概括。
兰波的诗,大多创作于十五岁到十九岁。《地狱一季》写成后他就告别文坛,梦想着奇遇,在异国他乡流浪、从军、当摄影记者、走私军火……“世界很大,充满了神奇的地方,人就是有一千次生命也来不及一一寻访”。兰波的足迹无处不在:意大利、塞浦路斯、埃塞俄比亚、亚丁……以前那个“被缪斯的手指点划过的孩子”消失了,他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留下流星一般短暂的光芒之后,便十七成了一叶“醉舟”。
我想到了凡·高。
他们同样是天才,他们同样不被别人理解。他们,同样简单,如同孩子。
凡·高是个画家,他用画笔来表达对世界的不满与愤懑,表达对现实的苦恼与无奈,也表达着自己那无穷而绝望的爱。而兰波是个诗人,诗人是属于一个理想世界的。看看兰波,他希望砸碎淫靡,砸碎虚妄,他渴望阳光永恒,渴望月色无瑕,他要让年轻恢复葱葱茏茏,他要让爱情成为海枯石烂……但那怎么可能呢?于是结果只能是诗歌在他的生命里中断,而他走向现实,以生命去实践诗,延续诗。没必要对他的后半生评论太多。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评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兰波结束诗歌,去追求幸福与自由,但是失败了——就好像我们无法责怪凡·高自杀一样,我们也无法责怪兰波。直到临终前,诗人还在问他的姐姐:“我们为什么生存?”
兰波痛苦地质问人生,却得不到回答。有许多人,他们发现了生命中那无来由的苦难,而为了解决这一困惑,他们直接取消了生命的意义——比如屈原,比如海明威,比如海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兰波还超越了他们,因为他试着去坦然面对,他试着去勇敢接受,尽管以失败告终。这样的结局并无诗意可言,但在诗人放弃诗歌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什么?那里分明有着对生活的执著与热爱。否则,放弃的绝不仅仅是诗歌。兰波是用生命延续着他的诗歌旅程。那一叶美丽的醉舟,最终沉睡在沼泽中。
醉舟上载着一个叫兰波的孩子,在芬芳的黄昏,满怀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