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ao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导入课文,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找到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巧妙地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根据不同课文类型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提问能够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能实现预期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呢?
  一、明确优化课堂提问的要件
  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提问应具备这些特点:1.问题设计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首先要引導学生积极探求真理;其次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最后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2.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明确以上特点后,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趣味性。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2.问题的整体性。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目标要求,将问题集中在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3.问题的针对性。针对课堂要训练学生的何种能力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4.问题的量力性。首先要适度,提出符合学生智力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其次要适时,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再次要适量,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5.问题的预见性。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
  二、增强提问力度
  1.采用矛盾发现式提问。如果课文中的“矛盾”显而易见,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加以剖析,让学生在对立统一中理解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灵车到来之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显然,句中的“焦急”与“耐心”是反义词,是矛盾的。为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焦急”是什么意思呢?(着急)“耐心”又是什么意思呢?(心里不急躁,不厌烦)那么,既然心里“着急”了,为什么又说“不急躁,不厌烦”呢?这不是构成矛盾了吗?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耐心”呢?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慢慢体味老奶奶的心情:“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等多久,老奶奶一定要看到总理的灵车。通过这一表达方式,人民群众对周总理那份无比热爱、无比怀念、无比沉痛的心情就跃然纸上了。
  2.采用矛盾引发式提问。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被“矛盾”的表象所迷惑,难以透过事实现象准确理解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那些蕴含矛盾而且学生理解容易出错的重点词语设问,引发矛盾,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思考,进而准确理解内容。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话:“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句中的“好像”一词隐含着“矛盾”且学生比较难以正确理解。可以由“好像”设问:“好像”,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花生米增加了吗?可以把句中的“好像”去掉,比较去掉前后句子意思的变化。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进一步突出了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样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3.采用矛盾提挈式提问。为了突出表达中心,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乍一看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捕捉“矛盾”,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鸟的天堂》读到第九自然段时,有一句话:“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课文以“鸟的天堂”为题,这个天堂里必有许多鸟,要不怎么能称之为“鸟的天堂”呢?现在作者又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怎么回事呢?准确剖析和理解其中的矛盾,是引导学生把握中心的重要一环。对此可以这样设问:“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为什么?结尾作者又承认“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又为什么?使学生明白: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见鸟,原因是天晚了,鸟已在树上栖息;第二次去才看见鸟,原因是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作者在结尾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肯定。
  4.采用联系比较式提问。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一篇课文的内容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发问,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中的“才”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显示截然不同的意义。初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以联系比较的观点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其不同含义是由句子的情境决定的。为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可设问:两个“才”虽然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但在这两句中所表示的时间长短相同吗?(前句表示时间太长了,后句表示时间太短了。)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才”的丰富内涵,可设问: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矛盾而痛苦)表现了邱少云怎样的伟大精神?(惊人的毅力)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战斗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短?(邱少云精神的鼓舞)联系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引得学生掌握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突破难点,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合理性。   5.采用点面辐射式提问。不少课文中具有中心或内容聚焦点,抓住这些聚焦点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教材形成整体认识。可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句设问:如《一夜的工作》文中哪些句或段可以看出总理的劳苦?哪些句或段可以看出总理的简朴?这一句话写出了总理的哪两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这样设问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6.采用错误巧用法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出错是常见的,教师要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理解中的错误,全面分析,探明原因,可以有效地加大設问的力度,保证调控的效度。促使学生在学习《蔺相如》时认为秦王想骗取和氏璧不守信用,而蔺相如又把到秦王手中的璧骗回来,不是也不守信用吗?为此教师可设问:此时如果蔺相如守信用那么应该怎么做?事情的结果又会怎样?引导学生明白:秦王在璧到手后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是秦王失信在前,蔺相如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就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三、找好设问切入点
  1.抓住重点句子为切入点设问。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有的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与上下文关系密切。抓住重点句子设问,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对把握文章中心起到重要作用。如《桂林山水》一文,抓住最后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一句设问:“这样的山”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又是怎样的水?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细细朗读全文,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再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是过渡句,以过渡句为切入点设问,能使学生体会到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握上下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为切入点提问。抓住重点词语设问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词与词、词与句的联系,而且能对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起到关键作用。如《草船借箭》结尾写道:“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教师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诸葛亮“算”准了什么使他能借箭成功?这样设问使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并能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激发求知欲,提高阅读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蓝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历史系,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具有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多,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英语普遍不佳等特点。为提高世界史课程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加强通史教学,以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其次,采取多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在讲授时需有意识地引入学术前沿问题,提高学生学术修养,强化科研意识。  关键词: 民族院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者的重视。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GIS课堂教学法,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上最有条件培育学生高水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GIS课堂教学方法 综合素养 教学有效性  2014年3月,教育部教基二〔20
摘 要: 莫言一改过去的风格,在小说《倒立》中,既没有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写神秘的乡土色彩,又没有使用各种现代派技法进行语言的“狂欢”,而是运用充满戏谑和调侃的笔调叙述了一次同学聚会。《倒立》以戏谑和调侃的人物语言展示了人性中的另一面,让读者流着泪笑。  关键词: 虚伪 人性 倒立 莫言  一、引言  在小说《倒立》中,莫言一改过去的风格,既没有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写神秘的乡土色彩,又没有使用
摘 要: 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的主要载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史料创设特定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引领学生思考辨析,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许多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有着不同看法和标准,综而观之,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度、
摘 要: “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日渐提高,使用时间越来越久。手机中各种通讯、新闻软件使得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讯息。怎样在浩瀚的信息中保持良好的审美标准与大学生目前的审美心理特征有很大关系。本文旨在现实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心理学理论分析“95后”大学生审美心理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手机时代 “95后”大学生 审美心理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日渐成为关注话题,深入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充分发挥恩施州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社会功能提出建议,在当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训基地 实训对策  青年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已经成为
摘 要: 日本建立偽满洲国以后,将日语定为满洲国的国语之一,在学校实行奴化教育,意在压迫中国民族文化。但在日本野心膨胀的大背景下,伪满洲国依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如称为“满洲白描圣手”的吴瑛等。本文以吴瑛所创作的《新幽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春华嫂和大学生两位出场人物身上所呈现出的“新—旧”、“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等矛盾特征,挖掘殖民统治下的中国城市小市民的文化内核,提出城市小市民民族文化基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已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体育硬件设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情况及开展学校的案例作分析,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功能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上海高校 体育文化节 体育人文精神  1.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锻炼的浪潮在我国掀起,愈来愈多的人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激情。体育活动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源始”性问题。近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论著非常多。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逻辑“预设”:有效性是教育决策者或教育者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一种“为他”的工具性的有效性。实质是,作为观测与测量点的主体代替了伦理、审美和政治的主体,这样就会出现“我们越强化,我们越弱化”的悖谬现象。有必要对这一“先在的假设”进行反思和发问:谁的有效性,何种有效性? 
摘 要: 在译文中,对目的语语言美的再现有利于提高译本的可接受度。在旅游文体的英译中,译者应该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对语言美的不同追求,在译文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锻造出符合目的语审美标准的地道译文,达到激发外国游客旅游兴趣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 语言美 审美标准 旅游文体 翻译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产业主要支柱之一,旅游景区的英译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旅游景区的英译质量关系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