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思想品德教材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同为孩子们熬制“心灵鸡汤”,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滋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灵鸡汤
一、时代呼唤“心灵鸡汤”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心理疾病。我国教育部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健康问题的占73.3%,其中90%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可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少年儿童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要使命,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趋势。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对许多特殊的问题,如繁重的学习任务、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与家长、老师的沟通问题,等等。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或消除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冷静务实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和社会迫切需要思考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思想品德课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思想品德课与“心灵鸡汤”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一定要专门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致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德育。这样,既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又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精心炮制“心灵鸡汤”
思想品德的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不少教材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情感浇灌净化心灵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曾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幽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师不但要用真挚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笔者坚信“亲其师,信其道”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情激学,用亲和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发现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活动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就要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与他们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我能体会你心情”“你的回答给我启发了”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品德教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帮学生敞开心扉,聆听学生倾诉,理解接纳、包容疏导,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
2.调节情绪释放心灵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积极、向上、快乐的情绪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个人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正常水平;相反,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正常水平的发挥。情绪调节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小学儿童处于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依然过于注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少关注儿童情绪的成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偏低,儿童情绪调节困难已经成为导致儿童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教给学生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自我暗示法等。当然,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让他们理解接受并掌握运用这些方法,需要花点心思,用点技巧。如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时,笔者以《钉子的故事》为引入: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根。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不需要钉钉子了。父亲很高兴地说:“现在开始,每当你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段时间过去了,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做得好!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永远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总结出,要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关键靠个人的意志。他们还介绍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被窝里哭一场、向朋友倾诉、运动宣泄、书写或画画宣泄,等等。此外,笔者鼓励他们以采访的形式,课后采访他们的长辈或朋友,听听别人有什么调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管理情绪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锻炼习得,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成功驾驭情绪。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灵鸡汤
一、时代呼唤“心灵鸡汤”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心理疾病。我国教育部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健康问题的占73.3%,其中90%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可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少年儿童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要使命,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趋势。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对许多特殊的问题,如繁重的学习任务、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与家长、老师的沟通问题,等等。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或消除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冷静务实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和社会迫切需要思考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思想品德课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思想品德课与“心灵鸡汤”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一定要专门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致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德育。这样,既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又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精心炮制“心灵鸡汤”
思想品德的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不少教材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情感浇灌净化心灵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曾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幽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师不但要用真挚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笔者坚信“亲其师,信其道”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情激学,用亲和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发现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活动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就要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与他们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我能体会你心情”“你的回答给我启发了”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品德教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帮学生敞开心扉,聆听学生倾诉,理解接纳、包容疏导,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
2.调节情绪释放心灵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积极、向上、快乐的情绪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个人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正常水平;相反,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正常水平的发挥。情绪调节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小学儿童处于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依然过于注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少关注儿童情绪的成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偏低,儿童情绪调节困难已经成为导致儿童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教给学生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自我暗示法等。当然,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让他们理解接受并掌握运用这些方法,需要花点心思,用点技巧。如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时,笔者以《钉子的故事》为引入: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栏上钉一根。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不需要钉钉子了。父亲很高兴地说:“现在开始,每当你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段时间过去了,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做得好!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永远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总结出,要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关键靠个人的意志。他们还介绍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被窝里哭一场、向朋友倾诉、运动宣泄、书写或画画宣泄,等等。此外,笔者鼓励他们以采访的形式,课后采访他们的长辈或朋友,听听别人有什么调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管理情绪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锻炼习得,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成功驾驭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