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对于提升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策略进行了分析,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教育;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基本素养的基础和启蒙阶段,对于科学科目来讲,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框架,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因此,教师要注意合理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和课堂设置,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导向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模式和框架尚未健全和成熟,他们并不能够清晰地把握教学重点,传统的科学教学环境下,教师仅仅关注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提升,但是学生在单向性过强的教学模式中,并不了解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重点,对教学进度造成阻碍。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利用一些具有目标导向性的课堂活动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前应用一些教学清单,帮助学生了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大概的轮廓认知,从而在教学实际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多应用微课、慕课等新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应用手机App的方式对背景知识进行推送,也可以设置评论和弹幕等互动手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溶液溶解的教学预习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提升他们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二、增进课堂教学互动
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共同组建学习队伍,对于课堂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教学互动是这种课堂模式开展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及时促进教学互动层次化、丰富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的参与程度。首先,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尊重。以往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浓厚的兴趣会被课堂上紧张的教学气氛打压,学生会慢慢产生排斥感和厌学感,课堂效果无从保证。所以,教师应该秉持着耐心和宽容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在趣味性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提升课堂开展的效率。其次,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融合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应用趣味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帮助他们自主实践。例如,在教学“降水量测量”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介绍了传统原理和方法之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的原理进行创新,提出不同的测量方式,并针对不同的测量方式进行实践,比对每一种方法的准确性,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后,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反馈和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感受进行反馈,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进一步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1]。
三、课堂中教学层级化
层级化的教学安排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缕清学习脉络,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零碎松散的情况。首先,交互式课堂的关键是教学问题的驱动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考量,提出启发性的导学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概念进行理解。其次,根据对教学知识的特性和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师要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层次化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知识框架的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科学概念的分层化记忆,构建正确的认知基模。
四、学科间融合式探究
小学科学的教学是综合性的,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科学思考和领悟的深度,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之間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交流和互动[2]。首先,科学教学可以与美术科目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以“身体的结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绘制一张简略的人体结构图,进一步利用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构造的魅力。其次,与音乐之间的学科融合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中,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利用尺子的音调变化演奏歌曲《小星星》的方式,在课堂互动中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舒缓课堂气氛。最后,科学也可以与数学科目进行融合,学生可以在调查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数理知识对植株生长的速度进行计算,从而提升科学调查结果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岩.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2):183-184.
[2]黄威,杨延从.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0(5):23-29.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教育;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基本素养的基础和启蒙阶段,对于科学科目来讲,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框架,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因此,教师要注意合理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和课堂设置,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导向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模式和框架尚未健全和成熟,他们并不能够清晰地把握教学重点,传统的科学教学环境下,教师仅仅关注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提升,但是学生在单向性过强的教学模式中,并不了解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重点,对教学进度造成阻碍。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利用一些具有目标导向性的课堂活动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前应用一些教学清单,帮助学生了解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大概的轮廓认知,从而在教学实际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多应用微课、慕课等新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应用手机App的方式对背景知识进行推送,也可以设置评论和弹幕等互动手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溶液溶解的教学预习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提升他们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二、增进课堂教学互动
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进一步共同组建学习队伍,对于课堂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教学互动是这种课堂模式开展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及时促进教学互动层次化、丰富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的参与程度。首先,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尊重。以往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浓厚的兴趣会被课堂上紧张的教学气氛打压,学生会慢慢产生排斥感和厌学感,课堂效果无从保证。所以,教师应该秉持着耐心和宽容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在趣味性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提升课堂开展的效率。其次,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融合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应用趣味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帮助他们自主实践。例如,在教学“降水量测量”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介绍了传统原理和方法之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的原理进行创新,提出不同的测量方式,并针对不同的测量方式进行实践,比对每一种方法的准确性,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后,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反馈和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感受进行反馈,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进一步设计出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1]。
三、课堂中教学层级化
层级化的教学安排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缕清学习脉络,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零碎松散的情况。首先,交互式课堂的关键是教学问题的驱动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考量,提出启发性的导学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概念进行理解。其次,根据对教学知识的特性和难易程度的把握,教师要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层次化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知识框架的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科学概念的分层化记忆,构建正确的认知基模。
四、学科间融合式探究
小学科学的教学是综合性的,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科学思考和领悟的深度,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之間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交流和互动[2]。首先,科学教学可以与美术科目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以“身体的结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绘制一张简略的人体结构图,进一步利用具象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构造的魅力。其次,与音乐之间的学科融合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中,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利用尺子的音调变化演奏歌曲《小星星》的方式,在课堂互动中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舒缓课堂气氛。最后,科学也可以与数学科目进行融合,学生可以在调查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通过数理知识对植株生长的速度进行计算,从而提升科学调查结果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岩.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2):183-184.
[2]黄威,杨延从.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0(5):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