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理性风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张兴华老师便应用儿童学习心理进行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一群有着相同追求的年轻人追随着他进行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以儿童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行走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天地间,铸就了一条科学的数学教学之路,开创了在小学数学界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
  
  一、流派特点
  
  1.鲜明的儿童立场。
  从张兴华老师在实习中悟出了“教学要顺应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成功”,到花甲之年指导青年教师,常常追问“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儿童的心”,整整五十年间,他一生的教学生涯一直浸润在儿童的世界里。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就是必须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我们可以看到,该流派四十年的理论智慧结晶背后,闪烁着的是鲜明的儿童立场。揭示的是教学应该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的实践哲学!
  从苏格拉底将教育的目光转向对人的重视,到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再到柏格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以及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正是在不断追求对于人的关注和重视、不断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不过,抽象意义上的儿童,对于一个初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具有操作意义。儿童的立场,只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其实施的途径必定因人而异、精彩纷呈。为此,该流派给出的路径是以儿童的学习过程为线索,将一个个心理过程聚焦,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把握其间儿童所呈现的心理特点,提炼出具体的教学应对策略。例如,既然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而言,从感性到理性是最重要的认知途径,那么教学时就要注意首次感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再引导逐步概括归纳,达到学生认知上能接受的抽象程度:既然儿童知觉阙限有限,超过知觉阙限他们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单位就要适量、适度,以适合儿童进行“短时记忆”和“编码”;既然儿童好动、好胜,那么就应该适时组织比一比、赛一赛等教学活动,使得好动、好胜发挥出其积极的教育功能……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这种境界里,他们从容而又诗意地栖居于课堂,儿童们遵循着自己固有的方式成长,他们并不被动地按照成人们强加的方式行事和思考,教育得以以道德而科学的方式展开。
  2.可贵的理性品质。
  教学,从来离不开学生的学,脱离了学的教只能是自作多情的独白和矫揉造作的表演。而学生的学习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学习的外显行为与内在机制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的复杂。同样是成功解决了某个问题,可能只是相同经验的再现与回忆,也可能是对旧知重组与改造之后的创新……正是因为该流派洞悉了学习行为与学习心理之间的这种非线性关系。才使他们坚定地把目光聚焦于儿童数学学习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中。
  儿童的各种行为。最终都可以从心理层面上找到依据。可见,该流派舍去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细枝末节,将多年来学习和思考的核心直抵儿童心理——这一本质要素的做法,极具大局智慧、理性气质。把目光放更长远些。我们可以发现理性并不是该流派一时兴起的点缀。而是作为一种品质深深地嵌入其酝酿、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
  在该流派的酝酿期,虽然只是偶然的实习成功使得张兴华老师喜欢上了心理学,但带徒弟们造访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教授,聆听大师指点的举措,彰显了他们崇尚理性的秉性。在流派初成期,张兴华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定期对教学心理学理论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更对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结合进行形而下的阐述。在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间前行的方式,同样彰显了他们的理性智慧,他们深知:教学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那是走不远的;而理论如果没有鲜活的实践给予注解,那也是灰色的。于是,我们看到被张兴华老师自诩为“小册子”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上呈现了“教学实例”、“心理分析”、“教学运用”三个部分。教例事事入境,剖析丝丝人理,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该流派的成熟发展期,也正是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时期,纷争的声音诸多,不少教师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但该流派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学习方式来说,接受还是探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意义学习?数学文化是不是“数学” “文化”?独具数学内部文化特质,岂能从数学外面去寻找文化的元素?因为他们对儿童心理把握精准,所以清晰地知道课堂中的儿童需要什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坚守什么。
  儿童学习心理,是该团队考量一切课堂教学问题的逻辑源头。目中有人,心中有儿童;而对儿童的观察与剖析,又不仅仅依赖于经验,而是自觉地追求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该团队长期围绕着“儿童学习心理”进行研读、探讨、辩论、磨课。悠悠岁月,这种理性使然已经自然地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方式,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迷人的冷峻气质,铸就了他们身上可贵的理性品质。儿童学习心理,对于团队中的每个人来说,又犹如专业发展的根一般,由此生长出带有自身特质的教学主张来。像华应龙的“融错教学”,蔡宏圣的数学史运用。张齐华的数学文化研究,许卫兵的简约教学,如此等等。那犹如南方的榕树一般,在儿童学习心理的主干上,生长出各个枝条,它们各具姿态,独木成林,一簇簇汇聚一起,茂盛无比。儿童学习心理的主干不断地伸展,在福建,在浙江,在河北,它落地便是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攀附于主干,影响力与日俱增,慢慢成就了那理性风范的流派。
  3.开放的专业姿态。
  该流派的骨干团队都源自江苏省南通地区。上世纪蛰伏于苏中小城,而今全国小学数学各种有口碑的教研活动中必有他们的身影。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无外乎读书、思考、磨课、总结,为什么同样的这些方式,他们却能更为卓越?
  张兴华老师在团队里常说:我这老头没什么其他本事,就是有点批判思维。同行也知道,他眼睛忒。“毒”。而且,张老师批起人来,语言犀利,不留情面。有时面对面批不痛快,还电话追踪继续痛批。大家被批多了,心态也就开放平和,因此,聚在一起,就各人的课例、文章交流更多的是还有什么不足。在这种独特的团队文化熏陶下,各人的开放意识、自我否定意识也就特强。2006年,张齐华执教《圆的认识》以其优美的语言,诗意的画面,流畅的节奏赢得了赞誉无数;谁料想,仅因张老师的一个“批”的电话,2008年,张齐华自己全盘否定了原先的设计。执教了新版《圆的认识》,以干练、简约、素雅充分展示了“圆”这一知识内在的数学文化因素,将此课例演绎得叹为观止。无独有偶,也就是2008年,华应龙老师设计了自己版本的《圆的认识》,大成若缺,浑然大气。两人同台竞上《圆的认识》,一时成了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津 津乐道的话题,也将该流派自信、开放的专业姿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有名师潜质的教师,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读书思考。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来,所以不重复别人还不是难事。难的是要勇于否定自己、不重复自己,不要让在一定时间里达到的专业高度,成为自己专业提升的“珠穆朗玛”。
  他们开放的专业姿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拒绝封闭和僵化。始终以智慧之心应对着变化的儿童心理,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教学始终是学生心理的因变量。除了儿童心理之外,他们并不刻意恪守什么,没有人为的“能”、“不能”的界限泾渭分明的意识。没有封闭的按部就班的模式可循,一切以儿童即时的心理状态、细微的心理变化决定教学的走向。他们的课堂灵动飘逸,随“心”(儿童之心)而为!
  
  二、教学主张与风格
  
  无论怎样的教育教学,其目标都指向儿童的发展。但各派各学实施的具体路径并不一致。在该流派,团队核心和骨干的教学风格各展姿态,像张兴华的精致,华应龙的大气,徐斌的朴实,蔡宏圣的深邃,张齐华的唯美等。他们的每一节课几乎都能给人留下启迪,引发思考。但他们都根植于儿童学习心理,因此透过这千姿百态,我们又可以梳理出相近的教学主张。
  1.教学过程:哪里有课堂,哪里就有新旧知的相互作用。
  他们极其认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的这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首先就是要关注儿童们的“已知”。他们在实践中发展了奥苏伯尔静态的“已知观”、认为“已知”不仅包括静态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对相关已知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动态的儿童获得“已知”的途径和方式。他们关注认知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清晰的、鲜明的儿童意识,认为只有儿童是新旧知相互作用的主体时,才具有更好的发展性,所以。他们的课堂中又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
   2.教学关键:唯有儿童的思维是不可替代的。
  他们认为,数学课堂中最关键的是引发儿童思考。好的数学教学,应该舍得让儿童在思考中“浪费”时间。根据儿童的特点,孩子们的思考又发轫于观察和操作,所以该流派重视首次感知,科学组织动手操作。数学不是看出来的,是想出来的。因此,该流派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教学直面认知冲突。甚至常常在儿童没有什么疑问的状态中,激起认知矛盾,催生认知结构的顺应或同化,以实现真正的数学理解。
  3.教学风格:理性和情趣在一起才有意义。
  “风格,是思想的浮雕”。该流派在“数学教学必须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这一主张指导下,形成了灵动而理性的教学风格。
  灵动。首先表现在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上。他们鼓励探索与创造,但绝不拒绝讲授;他们期待生成,但预设得比谁都精美:他们会为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苦思冥想,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直奔主题。儿童的“好奇”,儿童的“喜新厌旧”,决定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教学必然拒绝固定和僵化的模式。
  灵动,也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上。他们始终以一种开放、智慧的姿态应对着变化的儿童心理,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因为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脉搏,教学始终是学生心理的因变量,灵动就成了必然。
  4.教学技巧:语言,师生互动走向深入的润滑剂。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在各种教学技艺中,该流派特别关注教学语言的作用。在该团队成员的课堂实录中,无痕的启发引导、精彩的即时评价比比皆是。不过,他们对语言的锤炼绝不是为了表演的完美,而是为了传递教者自身对于数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为了体现对儿童思维的精致引导。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留白、长音、重音、停顿、追问和反问等语言技巧,都应该体现教师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思考。备课中,他们常常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即备课时教师的头脑里就有一群儿童,设想孩子可能有的各种学习反应,因此,许多语言的轻重缓急、虚实稀疏看似无意实为匠心之举,因而他们的教也就能直抵儿童的内心。
  5.教学评价:“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该流派善于用联系和整体的观点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仅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特别关注学生被欣赏、被肯定和对未知探索的需要。而且,满足学生被欣赏、被肯定的需要并不直接来自他人的表扬,而是自身的成就感(即自我肯定与悦纳)。所以,他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善于设置具有合适思考空间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儿童精细的学习心理,努力促成学生完成探索,这种成功本身就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最好的评价。儿童在学习中获得的失败体验不是件小事,对于儿童来说,应该积小成功为大成功。
  
  三、核心人物和团队
  
  核心人物,是教学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无疑,张兴华是该流派的理论奠基人和实践领跑人。张老师五十年潜心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在学科教学心理学这片处女地进行自觉的拓荒。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报告刊登于《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发出许多蕴含深邃思想的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强化首次感知”“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激发认知冲突”“将新知之舟泊于旧知的锚桩”……它们使张兴华的教学散发出独有的理性色彩。九十年代初他的专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问世,北师大周玉仁教授誉之为我国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张兴华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吸引了华应龙、徐斌、王庆念、施银燕、张齐华、贲友林、蔡宏圣、许卫兵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几乎每位成员都对他们“魔鬼式”地学习心理学的情景记忆犹新。研究共同体就在他们魔鬼式的读书交流和成为常态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使得张兴华个人的理念行为逐步扩展成团体的理念行为。有趣的是,张兴华个人的人文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团队成员,广泛涉猎文、史、哲以及加强语言修养等成了团队成员共同的爱好。他们中的多位竟然都拥有自学中文本科文凭也就不难理解了。团队成员践行着共同的教学主张,丰富了前期张兴华老师个人的探索与实践,《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一书的出版便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四、影响与贡献
  
  任何教学流派的主张,必然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显然,支撑该流派教学主张的理论渊源是儿童学习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但心理学只会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全部心理学派的理论假设进行介绍与评述,不会具体表明小学数学应该遵从哪一条原理。因此,该流派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贡献突出地表现为:在上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初步建构了小学数学的儿童学习心理范式。“最紧要的是第一印象”,“将新知之舟泊于旧知的锚桩”,“雪地里的野兔难以逃遁”,“抛食诱鸡”……每一条心理学原理都演绎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故事,剖析提炼了其间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并着眼于可操作性。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尽管再版数次仍供不应求。许多民间网站都把此书推荐为数学老师必读书,不少区域的教研活动必修课便是交流读此书的心得体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专题讲座(共20集)就在中央教育电视台连播。2007年《人民教育》主办的全国教学观摩活动“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在小数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兴华做的《重提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的专题报告发表于《人民教育》后,掀起了国内持久的研究儿童学习心理的热潮。
  其他成员在该团队多年的儿童心理理论研读的积淀之下,专业素养得到了飞速发展,多人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讲课身影遍布全国各地,该流派的理念和教学主张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自愿加入研究团队。华应龙、徐斌、蔡宏圣、施银燕、张齐华等人的多个课例被奉为经典,在《人民教育》发表,教学感悟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团队成员中有4人次荣膺《人民教育》封面人物,10人次被《江苏教育》相关栏目报道,8人次荣膺《小学教学》(数学版)封面人物。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群探索者。
  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理性风范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在心理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处进行研究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的理论。该流派大量成功的实践课例,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做出了前瞻性的探索。而对该流派的形成机制和特点进行研究,也势必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渠道。
  (执笔:施银燕 蔡宏圣)
其他文献
曾经执教二年级《晚上的太阳》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彰显随文识字的意蕴。是我个人教学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现将具体的教学片段及思考记录如下。    [教学片段]    师:爱迪生怎么会想到发明电灯的呢?  生:因为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可是没有电灯照明,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太危险了,是他想出办法来照明的,后来他就想到要发明电灯了。  师:看来,事情得从他妈妈得的急性阑尾炎说起。(出示人体
[教前思考]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涉及对事件“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发生现象的认识与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设计和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
名师档案    施延霞,女,1966年6月出生,江苏淮安人,现任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务主任。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全国剑桥少儿英语考级口试考官,江苏省“名师名校联动工程”特聘专家,江苏省教育厅“送教专家团”成员,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坛明星,淮安市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淮安市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理事,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首批小学
1 “引领”    “孙校长,我明白在《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中,‘神往’这个词是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备课时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刚才在课堂上就是上不出来……”青年教师吴静上完教研课后向孙双金校长倾吐苦恼。  孙校长并没有立即回答的意思,只是微笑着对吴老师说:“等一会儿,我在另外一个班也上一节《拉萨的天空》,欢迎你和其他老师来听。没有什么准备。算是即兴课吧!”  同样的内容,孙校长会怎么上呢?老师们充满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留给二十一世纪最珍贵的遗产,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伟大意义,离开互联网的生活已经让人不堪想象。  对于数字家庭而言,网络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远没有达到更深层的应用。甚至不需要仔细深入研究便可发现,目前数字家庭的网络应用基本上是围绕着电脑为核心展开的,不管是影像分享或是影音下载,其他设备要么为电脑提供数据,要么接受电脑提供的数据。例如,很多朋友的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这代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其中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础教育掉进了“分数”的陷阱,束缚了创新意识的自由翱翔和创新能力的勃发生机。我们的教育者不是怀揣解决自然、社会的问题引领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分数使孩子成为知识的贮存器和数据库,考试的机器。为此,我们始终把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主持人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素质教育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常思常新的问题。但最近几年,理论界对此研究不多,成果较少。本期我们组织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教学用书和许多参考资料均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和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上。然而,我在反复研读文本时,文末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中的“思乡”二字让我对该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梦全因看到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想到德国人那“人
背景:教学是唤起、维持、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行为。追求有效,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学校课堂管理的中心所在。前不久,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十几位参与“追寻理想课堂”课题研究的老师坐到了一起,围绕“有效教学”展开思想交流。    严伯春:去年底在扬州参加2006年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听了省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有效教学”的报告,思想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许多学校对此都作出了积极回应。新课程实施6个年头了
[摘 要]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观念的基础内容,实际教学时,需要教师慎重设计教学方案,其中构建框图、类比生成、丰富活动、渗透思想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平面图形;框图;类比;活动;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基本平面图形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基础.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定理、图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