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活动弥补了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不足的弊端. 数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得到发挥,从而构建了自主探究、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知识、思考问题、动手实践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
一、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意义
1. 符合学生学习现状
现在的数学课堂还普遍存在着传统的讲例题、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理论性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很多学生因为种种的原因产生厌学现象,对数学知识没有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 而数学活动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2.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得少,认为数学知识枯燥、难懂. 而开展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兴趣,拓宽数学知识面,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添趣味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问题,并初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3. 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开展数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操作数学活动的内容,运用各种感官作用于活动的对象,获得了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二、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数学活动中多给学生交流合作与自主探究的机会,多提供一些能够深入思考的问题,多给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在自主思考活动中,体现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让数学课堂呈现应有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就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三个人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一岁,数字的乘积为210,你能分别算出他们的年龄吗?你任意地打开课本,两页的下方都印有页码数,两个页码的积为182,你能计算出打开的是哪一页吗?……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 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生带进课堂不仅是要让他们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数学课堂中利用学具演示可以让数学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更有魅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就要求学生通过硬币或者瓶盖来测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并探究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 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讲解,也不是直接告诉,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很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3. 使数学学习更具活力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认为,学习活动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数学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在活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数学活动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通过学过的比例知识来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但是,学生的创造力超过了教师的想象,他们能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高大建筑物的高度. 他们把较大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在地面上,把激光手电筒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底角处,使其与斜边同一个方向,这样移动三角尺,当看到电筒的光照到建筑物的顶端时,就可以测出电筒与建筑物底部的距离,这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开展数学活动要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基础知识与经验、思维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 这样设计出的数学活动才能做到适应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乐于操作,乐于从实践中发现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因势利导,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
2. 实用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学习了“计算利息”这方面知识后,就根据银行的现行利率来计算自家的房贷. 有学生家确实存在房贷的事实,他们饶有兴趣地计算起来,因为这是他们通过数学活动学到的知识,争相着计算看看哪种贷款更合算. 开展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 在计算利息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父母购房的辛劳.
3. 多样性原则
数学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室内,可以在室外,甚至是校外. 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突出表现在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 活动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活动獲得培养思维的目的. 数学活动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动脑思考,可以是动口表达等形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就讨论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图案与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再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勾股定理方图”等来探讨勾股定理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成功的数学课堂不应是教学的灌输,而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这样,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数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思想方法.
一、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意义
1. 符合学生学习现状
现在的数学课堂还普遍存在着传统的讲例题、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理论性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很多学生因为种种的原因产生厌学现象,对数学知识没有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 而数学活动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2.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得少,认为数学知识枯燥、难懂. 而开展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兴趣,拓宽数学知识面,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添趣味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问题,并初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3. 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开展数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操作数学活动的内容,运用各种感官作用于活动的对象,获得了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二、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数学活动中多给学生交流合作与自主探究的机会,多提供一些能够深入思考的问题,多给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在自主思考活动中,体现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让数学课堂呈现应有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就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三个人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一岁,数字的乘积为210,你能分别算出他们的年龄吗?你任意地打开课本,两页的下方都印有页码数,两个页码的积为182,你能计算出打开的是哪一页吗?……这样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 使数学学习更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生带进课堂不仅是要让他们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数学课堂中利用学具演示可以让数学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更有魅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就要求学生通过硬币或者瓶盖来测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并探究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 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讲解,也不是直接告诉,而是学生自己通过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很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3. 使数学学习更具活力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认为,学习活动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数学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在活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数学活动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通过学过的比例知识来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但是,学生的创造力超过了教师的想象,他们能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高大建筑物的高度. 他们把较大的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在地面上,把激光手电筒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底角处,使其与斜边同一个方向,这样移动三角尺,当看到电筒的光照到建筑物的顶端时,就可以测出电筒与建筑物底部的距离,这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开展数学活动要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基础知识与经验、思维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 这样设计出的数学活动才能做到适应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乐于操作,乐于从实践中发现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因势利导,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
2. 实用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学习了“计算利息”这方面知识后,就根据银行的现行利率来计算自家的房贷. 有学生家确实存在房贷的事实,他们饶有兴趣地计算起来,因为这是他们通过数学活动学到的知识,争相着计算看看哪种贷款更合算. 开展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 在计算利息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父母购房的辛劳.
3. 多样性原则
数学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室内,可以在室外,甚至是校外. 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突出表现在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 活动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活动獲得培养思维的目的. 数学活动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动脑思考,可以是动口表达等形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就讨论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图案与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再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勾股定理方图”等来探讨勾股定理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成功的数学课堂不应是教学的灌输,而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这样,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数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