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团,“大”德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学生社团的价值或意义,第一个直觉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细细琢磨,组建学生社团的价值与意义远非如此。学生社团的组建方式、社团内容、管理模式等均可折射出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因此,挖掘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因素,促进道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大有文章可做。
  一、社团主角的变化:主动搭建道德成长的平台
  社团的主角应当是谁?当然是学生。但在一段时间中,社团的主角仍然是教师,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主确定社团名称、组织社团活动、实施社团评价等。如果真正把学生看作是社团的主角,那么学生需要自愿、自主、自律、自尊等道德成长的平台与机会。
  充分自愿:尊重学生选择权。从社团项目的设置,社长的竞聘、选拔,到社团的选择、参与,一切都应以“自愿”为主。因为自愿,所以充满兴趣;因为兴趣得到满足,校园生活更具幸福感。
  体现自主:还给学生参与权。学生们可以共同商讨、拟定社团公约,与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商讨活动的主题,参与计划的制定,在老师的协助下积极挖掘活动的资源,统筹地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有序地开展活动。全过程的参与,提高的不只是能力,最重要的是当家作主的自信。
  强调自律:体现学生受尊重权。社团的组织方式有别于课堂教学,学生是处于自由状态的。但自由不等于随便。因为有社团活动公约,要使活动正常开展,每位学生都必须高度自律。“管好自己,不影响他人”,这是社团活动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在自由的环境中,自律就是最好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二、社团内容的变化:蕴含道德品行养成的契机
  “合唱社团”“舞蹈社团”……这些社团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往往是学校为了参加各类艺术比赛而专设的“精英社团”,是“选出来”的。不过,现在走进很多校园,你会发现,社团活动的内容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轮滑社团”“京剧社团”“珠珠绣社团”“花样跳绳社团”“话剧社团”“数棋社团”……有些时尚,也深受学生喜欢。社团内容的变化,折射的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体现着学校“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情怀,也展示着学校“寓育人于兴趣培养之中”的大智慧。在社团内容的变化中,蕴含着道德品行养成的许多契机。
  培养“乐于助人”思想。因为共同的兴趣,大家走到了一起。怎样不断掌握新技术,掌握新本领?除了老师可以教外,在社团中则更强调互帮互学。“大”学生教“小”学生,先学会的教后学会的,做得好的教暂时没有掌握技能的……因为社团中的实践时间比较充分,因此,大家都会乐在其中。今天我教你,明天你教我。彼此的互助,促进了大家的进步。长此以往,“乐于助人”会成为一种习惯。
  创设“学会交往”机会。新型的社团是一个志趣相投者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会交往”很重要。有的学校在社团建设中提出明确目标:“能积极、主动、开放地学习、生活、交往,与他人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在这样的目标表述中,包含着对学生道德品行养成的要求、期望。当今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惯性思维”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友好交往。因此,在“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交往,彼此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相互欣赏。不经意间,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也渐渐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宽容。
  三、社团评价的变化:延伸道德实践与体验的“三度”
  学业评价以成绩为主,那么,社团评价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既然成立了社团组织,就应当严格地按学生的考核情况来评定优劣;有的认为,社团的“成果展示”就是学生唯一的社团成绩的评价依据;也有的认为,社团是“兴趣小组”,要以学生在“兴趣小组”的综合表现来评价,包括平时表现、参加活动的次数、社团成果水平等,最终以学分方式来体现……而事实上,学生凭兴趣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在社团中,可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学习一定的本领,但这不是考量学生社团活动表现的重要指标。鉴于此,有的学校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社团评价应当“过程大于结果”“习惯重于成绩”“道德品行表现优于技能水平”。这种社团评价的变化,直抵“育人为重”的教育本质,也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团建设的价值取向。
  过程大于结果,延伸道德实践与体验的“长度”。社团活动不是天天都有,但也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发展的一个过程。有的学校提出了“学生社团活动过程多元化评价”策略,即:既有每次活动学生感受的真实记录和教师观察文字的描述,也有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的客观反映;既有社团学员的自我评价,也有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对社团学员的客观评价。既关注学员之间的差异,坚持“进步比优秀更重要”的理念,又对坚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主动地发展特长的学生给予个性化评价,鼓励其朝“优秀社团成员”的目标努力。
  习惯重于成绩,延伸道德实践与体验的“宽度”。参加社团活动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首先是守时的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地点开展活动,需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与纪律意识;其次是带齐活动用品的习惯。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活动用具要带齐,也是一种习惯培养;第三是专注活动的习惯。无论是操场上空间比较开阔、有可能相互影响的活动,还是安静地在教室里活动却有可能受到外界活动影响,都需要培养自己专注、投入于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的习惯;第四是不懂就问的习惯。社团内的某一项技能的学习或易或难,掌握方法有先后,但不管怎样,都需要培养好问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快地进步;第五是及时做好活动记录的习惯。有的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设计了社团活动记录本。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记录活动内容、活动收获或及时反思的过程。社团活动记录本上的记录由社长、教师及社团成员轮流进行。这需要及时、认真,这样的好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在进行评价时,这些好习惯是否养成都会影响评价的成效,而不只是看一件作品、一项成果的成绩好坏。
  道德品行表现优于技能水平,延伸道德实践与体验的“高度”。参加社团首先是凭兴趣。但组织社团活动却不只是指向兴趣的培养,更多的是指向“育人”。因此,在对社团评价时,“指挥棒”指向哪里决定着社团的品质。“只凭兴趣,只重技能”式的评价削弱了社团的意义与价值,“凭借社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有些学校社团评价的重要目标。根据社团内容或活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在“社团评价”内容方面有所不同。如,有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花样跳绳社团两人、三人的合作项目),有的侧重培养吃苦精神(舞蹈社团),有的侧重培养互帮互助精神(珠珠绣社团中的一些环节比较难),有的侧重培养分享品质(园艺社团带来花种共同分享)等等。这样的评价,在社团开始时就可以跟每位同学明确,以利于过程培养与道德渗透。
  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载体,它在促进着“差异互补、互助交往”的社团文化的形成;学生社团活动又是一个平台,为孩子们“学会交往、培养兴趣”提供着可能;学生社团更是一个“场”,为孩子们的道德成长创设着机会,提供着经历与体验的过程,给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分享的时空。凭借社团开展积极的道德实践、道德体验活动,不断促进道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无疑还有许多的空间,值得研究与探索。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产业结构的先天失衡,公共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全球化语境之于东方式教育传统的既往矛盾均正在或者即将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然而,乐观来看,这些瓶颈本身就会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激发因素,因为化危机为机遇,化阻力为动力一向是中国政府及其行政决策者的固有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矛盾性因素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逆向性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如下变革。 
一、案例    [片段一]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绿草如茵。修整得很平坦,我们都为拥有这样一个运动场所而感到自豪。其他学校也想建造一个相同大小的操场,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他们画个图纸呢?  课件出示文字:操场是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  师:你准备怎么画?  生: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在旁边标出长和宽。  生:我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并在长10厘米的边上标出100米,宽8厘米的边上标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实施,《纲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军号。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率先颁布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此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陆续
上篇:天生斯人    1 斯人此生  一块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一行醒目的碑文:“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是谁。把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荣?是谁,对自己的事业钟爱一生?目光再次定格——镶嵌在石碑中的照片上,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鲜花丛中含笑……  没错,她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而这简短的一句话碑文,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1910年12月,斯霞出生于浙江诸暨——这个名儒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
学校行政会议是否可以取消?    R校长在16年前受命到实验小学当校长。报到的第一个星期,学校领导班子的一位成员就告诉他:“你来了,有一个现象无论如何要改变,就是行政会议繁多且效率低下。”这位善意提醒的班子成员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次,行政会议从下午一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一点半才结束。这次“马拉松”行政会议的主要成因就是学校主要领导在人事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大家互不相让。  R校长在就任的第一个学
他,从“南菁”起航,一路走来廿六载;  他,在“课改”弄潮,投身教改三循环;  他,对“管理”出招,亮出特色人人赞;  他,向“传统”挑战,一石击水四方撼。  他就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过建春。  南菁特有的“修文、明德、立天下”的进取准则,给了他前行的方向。如今,他是学科领域当之无愧的带头人。从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到省特级教师,再到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洒脱,跨得豪迈。  1994
[教学片断一]    问题情境: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老师对其中3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  师:你知道谁投得准一些吗?  (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然后集体交流。)  生1:假设3人都投了100次,按这样的投篮水平类推,王一江会投中64个,姚小明会投中65个,赵凡会投中60个,所以姚小明投得准些。  生2:用他的方法只要比较王一江和姚小明就行了,因为姚小明和赵凡都投了
上海师范大学袁小明先生,从1971年起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1976年起专攻数学史兼及数学教育科学,1991年3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思想史导论》一书。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本书的写作历经整三年,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已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了。书中的许多章节数易其稿,全书的草稿用纸是誊清后用纸的三倍。毫不夸张地说,书是集先生20年研究成果的呕心沥血之作,这一点也不为过。  
在“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指导思想来进行教学,通过两轮的试教,我和同组伙伴一次一次地改变教学设计。一再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探究,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合作交流的能力、勇于尝试探究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同时还满足了儿童“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一、解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