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有人说走了弯路又回到了原处,也有人说迷失了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其实作为一线教师,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不同的人都在这场改革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内容。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圆的认识”一节校级教研课的全过程,比较前后教案的设计,以及几次试教的过程,我厘清了当前数学课堂应关注的内容,下面将用这节课来说明我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教学目标,合理生成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目标的定位要符合教材安排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会画圆,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在试教后进行了重新定位:
1.感受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仅仅是本节课需要去努力达到的,而是每节课中都应该有的。
这样重新界定后,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 数学课堂应关注教材,创造性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中介,它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改造,才能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圆这一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圆形物体让学生欣赏,为了充分挖掘这一材料的作用的,在教学中我把赏圆这个环节提到前面来,同时对圆的图片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呈现顺序:平面的圆形物体——立体图形中的圆——抽象(运动)中的圆)。
三、数学课堂应关注活动,有效运用
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中通过组织多次活动,如:师生赏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初步认识圆;引导学生经历三次不同层次的画圆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和学生一起探索圆的特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趋于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
四、数学课堂应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华应龙老师说过,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精神……
本节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注意到了一些学生由于手抖动把圆画得不圆滑,感觉有好多小缺口,于是抓住这个细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很自然地总结了画圆的注意点,为学生今后画圆明确了方法。
师(出示学生画的圆):觉得怎么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残缺呢?
生1:画圆时可能针尖动了。
生2:还可能圆规两脚间距离变化了。
师:总结一下,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3: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
生4:圆规两脚间的长度不能变化。
……
五、课堂应关注学生,突出主体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关注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教材中例1至例3教学圆的特征,每道例题都以画圆为学习活动,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不过,三次画圆的认知任务不同,它能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
当然关注学生,更应重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品德教育的真切关注,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等。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能力、情感、品德的温床,学生会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发现自己错了怎样改正,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学习中,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地根据动态生成的资源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并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新颖见解,他人的独到见解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编 金 铃)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圆的认识”一节校级教研课的全过程,比较前后教案的设计,以及几次试教的过程,我厘清了当前数学课堂应关注的内容,下面将用这节课来说明我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教学目标,合理生成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目标的定位要符合教材安排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会画圆,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在试教后进行了重新定位:
1.感受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仅仅是本节课需要去努力达到的,而是每节课中都应该有的。
这样重新界定后,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 数学课堂应关注教材,创造性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中介,它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改造,才能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圆这一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圆形物体让学生欣赏,为了充分挖掘这一材料的作用的,在教学中我把赏圆这个环节提到前面来,同时对圆的图片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呈现顺序:平面的圆形物体——立体图形中的圆——抽象(运动)中的圆)。
三、数学课堂应关注活动,有效运用
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中通过组织多次活动,如:师生赏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初步认识圆;引导学生经历三次不同层次的画圆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和学生一起探索圆的特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趋于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
四、数学课堂应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华应龙老师说过,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精神……
本节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注意到了一些学生由于手抖动把圆画得不圆滑,感觉有好多小缺口,于是抓住这个细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很自然地总结了画圆的注意点,为学生今后画圆明确了方法。
师(出示学生画的圆):觉得怎么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残缺呢?
生1:画圆时可能针尖动了。
生2:还可能圆规两脚间距离变化了。
师:总结一下,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3: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
生4:圆规两脚间的长度不能变化。
……
五、课堂应关注学生,突出主体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关注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教材中例1至例3教学圆的特征,每道例题都以画圆为学习活动,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不过,三次画圆的认知任务不同,它能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
当然关注学生,更应重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品德教育的真切关注,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等。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能力、情感、品德的温床,学生会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发现自己错了怎样改正,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学习中,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地根据动态生成的资源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并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新颖见解,他人的独到见解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