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观点,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时间向前推进了许多,然而观念的超前性、先进性、指导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确实,在互联网日渐发达、教学设备日益先进的今天,一切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都有着强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要让这些零散的素材资源有机整合,使课程资源的常态分享与不断创新成为可能,实现其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打造校本特色的“数字化分享园”势在必行。
二、实施策略
本着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建设者的理念,我们着力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1.有序合作,着力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
在组织教研组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发挥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建设者的首要作用。教师可以自身执教的年段为实施的切入点,进行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如进行教材梳理,以新技术将本年段教材“数字化”等。这些丰富素材链接成庞大且“智能化”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让教师体验信手拈来、快捷高效的优越性,从内心认同并全面展开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
2.面向课堂,着力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
教师要基于学生,收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不管是错是对、是劣是优、是平凡还是创新,都是真实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将收集到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进行校本化特色的“数字化”处理,既为自己,也为后续教师的学习使用,提供丰富的参照和有力支撑。
案例点击:
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在学生逐步提升感性认识和建立面积概念后,教师一般都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整合,设计长方形“长、宽中一量相同→两量都不相同”的比较面积大小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拓展探究空间,凸现方法多样化,进而促进方法的优化,教师为学生提供备选的透明方格纸、小方块、剪刀等材料,并利用电子白板或实物投影等媒体,灵活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多样化方法有序地对比呈现。如先重叠后比较多出部分或重叠后剪下多余部分比较,都是比较剩余部分;用透明方格纸、小方块为中间媒介的,都是测量计算的方法;等等。然而,其中一种方法也是测量计算的很重要的错误性资源(即计算周长后比较的方法)却得不到最后的呈现,因为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已自我修正或遭同伴批判而自我放弃了,其中有些学生是明白的,有些却仍处于迷糊状态。教师几次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发现根本不会有学生还保留原已否定的方案。为此,我们利用课堂拍摄和白板资源链接回放的功能,将学生计算周长的原生态资源与小组交流中改正的过程都拍摄存录。于是很自然地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回放学生学习研究的动态过程,并定格相应画面后发问:“咦,这也是计算比较的方法,一开始有好些同学这样做,这位同学为什么又改掉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自己先想一想,再与组内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教师智慧的处理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为学生提供探究质疑的机会,使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成性资源反思质疑,自主思辨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
课堂教学中时有鲜活的生成和学生立场的确立,让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中共性的错误,并不会保留至最终交流互动的时刻,而这恰恰又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思辨素材。如上述过程的数字化处理,就能深刻地体会其优越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灵活采撷那些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让其成为后续师生教学活动中值得汲取的智慧!
3.关注过程,着力研究性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教师的学习应用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更新,课程资源库越来越庞大、丰富,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资源选择空间。于是,教师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我该如何选择?此时,备课组的教师可以组织学习研究,在广泛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选择。
案例点击: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教学,经历过新老教材教学的教师,对本内容的教学有不同的声音。恰好,我们一位外出学习的教师也带回了专家的建议:“沈重予老师曾提到关于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教学问题,他认为苏教版教材改变以往脱离情境内容的编排,一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相应的认知水平;二是试图让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也有一些省编教材仍然去除情境直接教学运算规则,不同版本各有特点,谈不上好坏之分……”既然专家的观念如此前卫开放,我们又何须裹足不前呢?于是,在集体探讨的基础上,有了陈老师三次不同风格的教学展示:新旧嫁接(将老教材一级、二级运算的概念融入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法则的体验和理解)——回归理性(去除问题情境,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运算法则的教学与巩固运用)——理趣交融(结合问题情境整合法则,提出乘除法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促进后续学习的迁移拓展)。
三次教学实践,引发了三次中年段两个备课组教师的头脑风暴。
第一次头脑风暴:
Y老师:让学生整体建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是很好的设想,但都融入一道例题的问题情境中似乎容量太大了些,学生不仅要结合数量关系明确规则,还要在尝试联系中掌握书写规范这一知识难点,时间明显不够分配。
C老师:我们试图汲取老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的理性框架进行教学,实施起来好像有些困难。学生对于一级、二级运算的理解也比较困难,运用规则阐述运算顺序时不是很流畅。
……
第二次头脑风暴:
W老师:从算24点引入综合算式到介绍运算规则再到学习递等式计算,具有整体性,框架明了,思路清晰,感觉自然流畅,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D老师:可是对于才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理性教学总觉得似乎缺了些什么,是什么呢?对,缺少情趣!
……
第三次头脑风暴: Y老师:这次的新老教材优势整合比较合理,学生不仅能从数量关系的角度体会运算规则,也能从“乘除法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来推述缘由,与生硬强调一级、二级运算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他们理解。
C老师:是呀,这样的设计既找到了两者之间和谐的衔接点,突破纯理性规则介绍与应用的单调枯燥,又能自然地将规则应用融入问题情境中,不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空间,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D老师:这次的实践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看我们以后也要将平常大家不敢上的冷门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勇敢的上一上,上出我们实小真实朴实、情理交融、智慧分享的特色。
……
扎实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重建的过程,让勇于尝试的执教教师收益多多,她从“理解儿童——凸现教材优势,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尊重儿童——适当整合拓展,预留儿童思考空间”“促进儿童——活用反馈形式,激励平等对话互动”三方面写下自己最真挚的感想与收获。不仅如此,参与研究的备课组教师也都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困惑与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最后,教师把整个研究过程的不同教学设计、课件、头脑风暴的内容、教学反思等,都以新技术整合于电子教材串联的“数字化分享园”资源库中。事实上,教师每一次的研究心路都会成为后续学习研究、思想碰撞并能持续生成的宝贵课程资源。
4.家校沟通,着力互动性课程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大部分家长都会主动关注孩子所在学校的校园网,关注“校园新闻”“班级在线”“学生园地”等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栏目。所以,课程资源的校本建设到了一定阶段后,可适时进行学科内容的自主学习及练习自测等方面的互动性平台拓展。即课程资源的校本建设不仅为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事实上,基于学校建立学生主动参与自学自测性的学习互动网站后,家长又会对此赋予一份特别的关注。
案例点击:
在三年级一次自主测试后,家长在留言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困惑。
判断题:□□÷□=23……4,最大的除数是5。…… ( )
但是这道题目的除数没有答案,5×23=115,大于两位数,因此不可能。如果是4,那么余数就不可能是4。那么,此题有解吗?我的孩子说答案是9,但如果是9,被除数怎么可能是两位数呢?如果1个框不是代表一位数,那为什么除数最大是9呢……
留言板上,家长认真、细致、真诚的分析,为以惯性思维编试题、出卷子的教师敲响了警钟。确实,很多教师往往以考查一个知识点的想法随意出题,没有通过严密细致的推敲思考,以致出现一些漏洞乃至科学性的错误。正如上述案例,题中教师想测试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犯了令人汗颜的科学性错误。为此,数学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学习反思,树立严谨踏实的作风,并以此作为后续资源建设乃至教学作风的警示。
学校是教育主阵地,于更高层面而言,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课程建设,应该说为家校和谐共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来自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我们都应虚心吸纳,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三、实施成效
1.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说是生活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条件。“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高效创建与利用,让课堂互动呈现新的活力,使师生双方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2.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自主性体现的前提和关键。“数字化分享园”的课程资源应用平台,创造了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探究式的学习平台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显著,学生乐意学习、学会学习已不是一句空话。
3.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在“数字化分享园”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推进与逐步深入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逐步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也不断获得提高。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体验着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4.提升教师儿童研究能力
张华教授曾提出“儿童研究”与教学是一件事。“数字化分享园”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研究,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更关注儿童成长和研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责编 杜 华)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观点,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时间向前推进了许多,然而观念的超前性、先进性、指导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确实,在互联网日渐发达、教学设备日益先进的今天,一切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都有着强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要让这些零散的素材资源有机整合,使课程资源的常态分享与不断创新成为可能,实现其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打造校本特色的“数字化分享园”势在必行。
二、实施策略
本着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建设者的理念,我们着力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1.有序合作,着力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
在组织教研组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发挥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建设者的首要作用。教师可以自身执教的年段为实施的切入点,进行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如进行教材梳理,以新技术将本年段教材“数字化”等。这些丰富素材链接成庞大且“智能化”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让教师体验信手拈来、快捷高效的优越性,从内心认同并全面展开基础性课程资源建设。
2.面向课堂,着力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
教师要基于学生,收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不管是错是对、是劣是优、是平凡还是创新,都是真实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将收集到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进行校本化特色的“数字化”处理,既为自己,也为后续教师的学习使用,提供丰富的参照和有力支撑。
案例点击:
如教学“认识面积”一课,在学生逐步提升感性认识和建立面积概念后,教师一般都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整合,设计长方形“长、宽中一量相同→两量都不相同”的比较面积大小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拓展探究空间,凸现方法多样化,进而促进方法的优化,教师为学生提供备选的透明方格纸、小方块、剪刀等材料,并利用电子白板或实物投影等媒体,灵活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多样化方法有序地对比呈现。如先重叠后比较多出部分或重叠后剪下多余部分比较,都是比较剩余部分;用透明方格纸、小方块为中间媒介的,都是测量计算的方法;等等。然而,其中一种方法也是测量计算的很重要的错误性资源(即计算周长后比较的方法)却得不到最后的呈现,因为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已自我修正或遭同伴批判而自我放弃了,其中有些学生是明白的,有些却仍处于迷糊状态。教师几次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发现根本不会有学生还保留原已否定的方案。为此,我们利用课堂拍摄和白板资源链接回放的功能,将学生计算周长的原生态资源与小组交流中改正的过程都拍摄存录。于是很自然地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回放学生学习研究的动态过程,并定格相应画面后发问:“咦,这也是计算比较的方法,一开始有好些同学这样做,这位同学为什么又改掉了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自己先想一想,再与组内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教师智慧的处理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为学生提供探究质疑的机会,使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成性资源反思质疑,自主思辨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
课堂教学中时有鲜活的生成和学生立场的确立,让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中共性的错误,并不会保留至最终交流互动的时刻,而这恰恰又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思辨素材。如上述过程的数字化处理,就能深刻地体会其优越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灵活采撷那些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让其成为后续师生教学活动中值得汲取的智慧!
3.关注过程,着力研究性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教师的学习应用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更新,课程资源库越来越庞大、丰富,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资源选择空间。于是,教师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我该如何选择?此时,备课组的教师可以组织学习研究,在广泛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选择。
案例点击: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教学,经历过新老教材教学的教师,对本内容的教学有不同的声音。恰好,我们一位外出学习的教师也带回了专家的建议:“沈重予老师曾提到关于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教学问题,他认为苏教版教材改变以往脱离情境内容的编排,一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相应的认知水平;二是试图让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也有一些省编教材仍然去除情境直接教学运算规则,不同版本各有特点,谈不上好坏之分……”既然专家的观念如此前卫开放,我们又何须裹足不前呢?于是,在集体探讨的基础上,有了陈老师三次不同风格的教学展示:新旧嫁接(将老教材一级、二级运算的概念融入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法则的体验和理解)——回归理性(去除问题情境,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运算法则的教学与巩固运用)——理趣交融(结合问题情境整合法则,提出乘除法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促进后续学习的迁移拓展)。
三次教学实践,引发了三次中年段两个备课组教师的头脑风暴。
第一次头脑风暴:
Y老师:让学生整体建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是很好的设想,但都融入一道例题的问题情境中似乎容量太大了些,学生不仅要结合数量关系明确规则,还要在尝试联系中掌握书写规范这一知识难点,时间明显不够分配。
C老师:我们试图汲取老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的理性框架进行教学,实施起来好像有些困难。学生对于一级、二级运算的理解也比较困难,运用规则阐述运算顺序时不是很流畅。
……
第二次头脑风暴:
W老师:从算24点引入综合算式到介绍运算规则再到学习递等式计算,具有整体性,框架明了,思路清晰,感觉自然流畅,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D老师:可是对于才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理性教学总觉得似乎缺了些什么,是什么呢?对,缺少情趣!
……
第三次头脑风暴: Y老师:这次的新老教材优势整合比较合理,学生不仅能从数量关系的角度体会运算规则,也能从“乘除法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来推述缘由,与生硬强调一级、二级运算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他们理解。
C老师:是呀,这样的设计既找到了两者之间和谐的衔接点,突破纯理性规则介绍与应用的单调枯燥,又能自然地将规则应用融入问题情境中,不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空间,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D老师:这次的实践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看我们以后也要将平常大家不敢上的冷门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勇敢的上一上,上出我们实小真实朴实、情理交融、智慧分享的特色。
……
扎实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重建的过程,让勇于尝试的执教教师收益多多,她从“理解儿童——凸现教材优势,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尊重儿童——适当整合拓展,预留儿童思考空间”“促进儿童——活用反馈形式,激励平等对话互动”三方面写下自己最真挚的感想与收获。不仅如此,参与研究的备课组教师也都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困惑与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最后,教师把整个研究过程的不同教学设计、课件、头脑风暴的内容、教学反思等,都以新技术整合于电子教材串联的“数字化分享园”资源库中。事实上,教师每一次的研究心路都会成为后续学习研究、思想碰撞并能持续生成的宝贵课程资源。
4.家校沟通,着力互动性课程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大部分家长都会主动关注孩子所在学校的校园网,关注“校园新闻”“班级在线”“学生园地”等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栏目。所以,课程资源的校本建设到了一定阶段后,可适时进行学科内容的自主学习及练习自测等方面的互动性平台拓展。即课程资源的校本建设不仅为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事实上,基于学校建立学生主动参与自学自测性的学习互动网站后,家长又会对此赋予一份特别的关注。
案例点击:
在三年级一次自主测试后,家长在留言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困惑。
判断题:□□÷□=23……4,最大的除数是5。…… ( )
但是这道题目的除数没有答案,5×23=115,大于两位数,因此不可能。如果是4,那么余数就不可能是4。那么,此题有解吗?我的孩子说答案是9,但如果是9,被除数怎么可能是两位数呢?如果1个框不是代表一位数,那为什么除数最大是9呢……
留言板上,家长认真、细致、真诚的分析,为以惯性思维编试题、出卷子的教师敲响了警钟。确实,很多教师往往以考查一个知识点的想法随意出题,没有通过严密细致的推敲思考,以致出现一些漏洞乃至科学性的错误。正如上述案例,题中教师想测试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犯了令人汗颜的科学性错误。为此,数学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学习反思,树立严谨踏实的作风,并以此作为后续资源建设乃至教学作风的警示。
学校是教育主阵地,于更高层面而言,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课程建设,应该说为家校和谐共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来自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我们都应虚心吸纳,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三、实施成效
1.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说是生活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条件。“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高效创建与利用,让课堂互动呈现新的活力,使师生双方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2.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自主性体现的前提和关键。“数字化分享园”的课程资源应用平台,创造了和谐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探究式的学习平台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显著,学生乐意学习、学会学习已不是一句空话。
3.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在“数字化分享园”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推进与逐步深入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逐步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也不断获得提高。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体验着创造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4.提升教师儿童研究能力
张华教授曾提出“儿童研究”与教学是一件事。“数字化分享园”课程资源校本建设的研究,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更关注儿童成长和研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