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积极的即时评价或传递语文知识,或纠正错误,或启发思考,或激励鼓舞,或渗透学法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时下,“棒棒棒,你真棒”“坐下来,想一想”之类的空泛评价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改变这种现象,语文课堂即时评价要做到“五味”俱全。
一、注重价值引导——有“意味”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在进行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有这样一个《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再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你的看法真是与众不同呀!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大家想一下,狐狸说那些奉承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狐狸耍小聪明,想吃乌鸦嘴里的肉,行为不正,是“狡猾”不是“聪明”。
师:你才是聪明的!你理解了“聪明”的真正含义。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的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应,但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在上述例子中,学生误把“狡猾、欺骗”行为当作“聪明”来欣赏。这位老师在进行评价时,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深入而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意旨,使课堂评价富有“意味”。
二、活用文本语言——有“鲜味”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每篇新课文中的新词语、新句式,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如果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活用这些语言,就能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最直接、最鲜活的范例,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才具有“鲜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生读,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请大家一起读。
“有气无力”“喷洒”“喘气”“完了”都是来自于课文的语言,于老师巧妙地利用它们生动有趣地评价学生的朗读,一来让学生感受到小杂草形象由“气势汹汹”到“有气无力”的变化;二来帮助学生理解了“有气无力”的含意;三来引导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了课文的语言。
又如,某位老师教学《骆驼和半》的片断:
师: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谁能用“一……就……”口头造句?
生:我爸一看到妈妈就不敢抽烟。(哄堂大笑)
师:那你赶快劝你爸爸戒烟。
生:我一发现火就打“119”。
师:不会吧?你看到煤气灶的火也打“119”?请你自己改正一下。
生:我一发现火警就打“119”。
师:你真棒!老师一提醒,你就能自己改正过来。
……
这位教师敏锐地判断学生回答的正误优劣,同时非常巧妙地用上“一……就……”这个句式:“老师一提醒,你就能自己改正过来”,既赞扬了学生,又给了学生最鲜活的示范。事实上,学生学习句式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在评价中用上相关的句式,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融入文本情感——有“情味”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深情的评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语首先要渗入文本的情感。
《慈母情深》一课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以情煽情。王老师仿佛是课文中的“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为她的儿子,作为母亲的亲身骨肉,我鼻子一酸,我攥着钱,我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有‘我爱你’这三个字,母亲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有时王老师又像是课文中的“母亲”——“是的,孩子们,有一种情,总是让人泪流满面,那是慈母情。有一种爱,总是让人内心震颤,那是慈母的爱……”。王老师融入文本情感的评价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慈母情深。融入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课堂评价语便充满深情,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便融为一体,达到三情共振的境界。
四、演绎幽默风趣——有“趣味”
小学语文姓“小”,语文课堂要富有儿童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情趣源于教师的幽默与睿智,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使课堂富有趣味。
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古诗《草》的复习巩固环节中,于老师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会儿变成妈妈,说“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一会儿变成哥哥,说“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一会儿又变成奶奶,说“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把简单的教学环节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尽显幽默本色。
支玉恒老师的评价语也非常风趣。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支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出雪景的美和大时,说:“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咱们带到美的雪景中去。”一学生朗读完了,他评价说:“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没进去。”另一学生再读时(读得不好),他说:“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接着他示范朗读,说:“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说走了好几步)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支老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浑然一体,给学生以遐想。
五、渗透学法指导——有“渔味”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换言之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课堂评价也应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应渗透学法指导,使课堂评价具有“渔味”。
(一)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陈丽羽老师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中,问学生怎样理解生词“混沌”,学生说了多个答案。陈老师小结时说“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样解释的”。学生查了字典找到答案后,陈老师又引导学生读课文“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然后陈老师再引导说:“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混在一起,这就叫——”(生答“混沌” )陈老师回应说:“我们真正理解了‘混沌’,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陈老师利用课堂即时评价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查字典,二是联系上下文。
(二)渗透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师习惯于从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例如哪里读重音,用什么语气读等,但效果不大理想;优秀的老师则借助即时评价来指导学生朗读,还不时渗透朗读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薛发根老师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课文”。薛老师在评价时说:“唔——真像个妈妈。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妈妈就可以读好!”他始终围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这个核心,把朗读的方法渗透到课堂评价中。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朗读的:“如果读课文能像小建同学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如此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不着痕迹地让学生领悟了“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评价视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一、注重价值引导——有“意味”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在进行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有这样一个《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再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你的看法真是与众不同呀!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大家想一下,狐狸说那些奉承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狐狸耍小聪明,想吃乌鸦嘴里的肉,行为不正,是“狡猾”不是“聪明”。
师:你才是聪明的!你理解了“聪明”的真正含义。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的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应,但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在上述例子中,学生误把“狡猾、欺骗”行为当作“聪明”来欣赏。这位老师在进行评价时,既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深入而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意旨,使课堂评价富有“意味”。
二、活用文本语言——有“鲜味”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每篇新课文中的新词语、新句式,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如果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活用这些语言,就能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最直接、最鲜活的范例,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才具有“鲜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生读,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请大家一起读。
“有气无力”“喷洒”“喘气”“完了”都是来自于课文的语言,于老师巧妙地利用它们生动有趣地评价学生的朗读,一来让学生感受到小杂草形象由“气势汹汹”到“有气无力”的变化;二来帮助学生理解了“有气无力”的含意;三来引导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了课文的语言。
又如,某位老师教学《骆驼和半》的片断:
师: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谁能用“一……就……”口头造句?
生:我爸一看到妈妈就不敢抽烟。(哄堂大笑)
师:那你赶快劝你爸爸戒烟。
生:我一发现火就打“119”。
师:不会吧?你看到煤气灶的火也打“119”?请你自己改正一下。
生:我一发现火警就打“119”。
师:你真棒!老师一提醒,你就能自己改正过来。
……
这位教师敏锐地判断学生回答的正误优劣,同时非常巧妙地用上“一……就……”这个句式:“老师一提醒,你就能自己改正过来”,既赞扬了学生,又给了学生最鲜活的示范。事实上,学生学习句式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在评价中用上相关的句式,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融入文本情感——有“情味”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深情的评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语首先要渗入文本的情感。
《慈母情深》一课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以情煽情。王老师仿佛是课文中的“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作为她的儿子,作为母亲的亲身骨肉,我鼻子一酸,我攥着钱,我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有‘我爱你’这三个字,母亲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有时王老师又像是课文中的“母亲”——“是的,孩子们,有一种情,总是让人泪流满面,那是慈母情。有一种爱,总是让人内心震颤,那是慈母的爱……”。王老师融入文本情感的评价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慈母情深。融入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课堂评价语便充满深情,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便融为一体,达到三情共振的境界。
四、演绎幽默风趣——有“趣味”
小学语文姓“小”,语文课堂要富有儿童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情趣源于教师的幽默与睿智,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使课堂富有趣味。
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古诗《草》的复习巩固环节中,于老师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会儿变成妈妈,说“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一会儿变成哥哥,说“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一会儿又变成奶奶,说“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把简单的教学环节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尽显幽默本色。
支玉恒老师的评价语也非常风趣。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支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出雪景的美和大时,说:“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上眼睛听,体会他能不能把咱们带到美的雪景中去。”一学生朗读完了,他评价说:“是不是感觉走到雪野中去了?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没进去。”另一学生再读时(读得不好),他说:“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接着他示范朗读,说:“往前走几步没有?(学生说走了好几步)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支老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浑然一体,给学生以遐想。
五、渗透学法指导——有“渔味”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换言之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课堂评价也应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应渗透学法指导,使课堂评价具有“渔味”。
(一)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陈丽羽老师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中,问学生怎样理解生词“混沌”,学生说了多个答案。陈老师小结时说“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样解释的”。学生查了字典找到答案后,陈老师又引导学生读课文“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然后陈老师再引导说:“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混在一起,这就叫——”(生答“混沌” )陈老师回应说:“我们真正理解了‘混沌’,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陈老师利用课堂即时评价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两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查字典,二是联系上下文。
(二)渗透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师习惯于从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例如哪里读重音,用什么语气读等,但效果不大理想;优秀的老师则借助即时评价来指导学生朗读,还不时渗透朗读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薛发根老师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课文”。薛老师在评价时说:“唔——真像个妈妈。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妈妈就可以读好!”他始终围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这个核心,把朗读的方法渗透到课堂评价中。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朗读的:“如果读课文能像小建同学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如此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不着痕迹地让学生领悟了“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评价视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