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迁都的原因、汉化措施的学习以及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2.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的方法。
3.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魏孝文帝迁都录像
导入设计
放映《北魏的分裂》录像,提问学生片中说的是哪一个朝代,以此为介入点导入新课,视觉感知,加深印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北魏分裂前曾有一段时间统一黄河流域,与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师]:提出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置]
一、基础自探
1.从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2.北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一年?
3.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直接原因、内容、历史意义?
4.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你怎样评价魏孝文帝?
[学法指导]
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遇到疑难问题互相讨论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一组长把讨论结果作记录,以养成学生自觉寻求答案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生]:回答问题(略)
二、历史小诊所
1.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前秦、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2.439年,北魏建立,并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民族冲突是当时时代发展的主流
4.北魏孝文帝拓拔珪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只有利于鲜卑族的发展。
5.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包括把都城从北京迁到南京,穿汉服、所有鲜卑人都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答案略)
[创新设计]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当历史小医生,对上述历史知识错误进行改正。改变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巩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点。]
三、开阔视野,争当历史小博士
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结合平城、洛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分析)
[生]:学生广泛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以下答案: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较贫瘠,气候寒冷。
2.平城保守势力强。
3.平城粮食产量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
4.洛阳在此之前曾是东汉西晋的都城,它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学法指导]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臭氧空洞、干旱、洪涝灾害正在威胁我们的生存,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还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主张首都南迁,并且以历史上的多次迁都作为理由,特别是魏孝文帝迁都,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看法。
[创新思维]
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同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正方](主张迁都)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居住,应迁都,可以迁到经济高速发达且环境较好的上海、深圳等大都市,也可以迁到六朝古都南京、西安等地,不比北京更好吗?
[反方](反对迁都)刚才你们提到迁都的理由是环境恶化,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北京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环境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还有,迁都以后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召开?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即使迁到别的地方,也可能使环境再度恶化,那还要再迁吗?
最后教师总结指出:迁都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学生,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双方同学都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培养环保意识,懂得保护周边的环境,让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五、感悟反思
魏孝文帝实行的改革措施对今天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汉族应如何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最后形成下列几点意见:
1.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2.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生]:汉族同少数民族应平等相处,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
六、以古鉴今
[师]: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魏孝文帝改革,想一想,它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有点困难,教师指导学生讨论。
[生]: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才能使人类进步。
[师]:我们学习历史关键是学会运用,下面我们就学史用史。
七、各抒己见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语言,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和2008年奥运会,英语口语的学习尤为重要,学校加大了对口语教学的力度,但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是不爱开口,联系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一谈,假如你是班长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发表多种意见。
[生]:和魏孝文帝改革一样,应采取强硬手段,设置英语角,班长带头说英语,不讲者扣分等。
[师]:本题意在考察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局面,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讨论解决教师设置的知识拓展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并灵活运用,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实效性,体会到了用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使得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学习历史、运用历史,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我也逐渐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身上潜藏着无穷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给我的最大的体会和收获。
(责任编辑:李雪虹)
知识教学点
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迁都的原因、汉化措施的学习以及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2.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的方法。
3.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魏孝文帝迁都录像
导入设计
放映《北魏的分裂》录像,提问学生片中说的是哪一个朝代,以此为介入点导入新课,视觉感知,加深印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北魏分裂前曾有一段时间统一黄河流域,与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师]:提出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置]
一、基础自探
1.从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2.北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一年?
3.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直接原因、内容、历史意义?
4.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你怎样评价魏孝文帝?
[学法指导]
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遇到疑难问题互相讨论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一组长把讨论结果作记录,以养成学生自觉寻求答案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生]:回答问题(略)
二、历史小诊所
1.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前秦、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2.439年,北魏建立,并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民族冲突是当时时代发展的主流
4.北魏孝文帝拓拔珪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只有利于鲜卑族的发展。
5.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包括把都城从北京迁到南京,穿汉服、所有鲜卑人都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答案略)
[创新设计]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当历史小医生,对上述历史知识错误进行改正。改变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巩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点。]
三、开阔视野,争当历史小博士
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结合平城、洛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等因素进行分析)
[生]:学生广泛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以下答案: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较贫瘠,气候寒冷。
2.平城保守势力强。
3.平城粮食产量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
4.洛阳在此之前曾是东汉西晋的都城,它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学法指导]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辩证思考问题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臭氧空洞、干旱、洪涝灾害正在威胁我们的生存,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还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主张首都南迁,并且以历史上的多次迁都作为理由,特别是魏孝文帝迁都,你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看法。
[创新思维]
学生可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同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正方](主张迁都)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居住,应迁都,可以迁到经济高速发达且环境较好的上海、深圳等大都市,也可以迁到六朝古都南京、西安等地,不比北京更好吗?
[反方](反对迁都)刚才你们提到迁都的理由是环境恶化,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北京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环境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还有,迁都以后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召开?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即使迁到别的地方,也可能使环境再度恶化,那还要再迁吗?
最后教师总结指出:迁都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学生,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双方同学都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培养环保意识,懂得保护周边的环境,让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五、感悟反思
魏孝文帝实行的改革措施对今天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汉族应如何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最后形成下列几点意见:
1.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2.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生]:汉族同少数民族应平等相处,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
六、以古鉴今
[师]: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魏孝文帝改革,想一想,它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有点困难,教师指导学生讨论。
[生]: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改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才能使人类进步。
[师]:我们学习历史关键是学会运用,下面我们就学史用史。
七、各抒己见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语言,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和2008年奥运会,英语口语的学习尤为重要,学校加大了对口语教学的力度,但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是不爱开口,联系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一谈,假如你是班长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发表多种意见。
[生]:和魏孝文帝改革一样,应采取强硬手段,设置英语角,班长带头说英语,不讲者扣分等。
[师]:本题意在考察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节课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局面,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讨论解决教师设置的知识拓展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并灵活运用,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实效性,体会到了用历史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使得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学习历史、运用历史,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我也逐渐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身上潜藏着无穷的智慧,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给我的最大的体会和收获。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