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些不尽如人意,只有在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才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运用时机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平时的学习中,化学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有关化学的社会问题,从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如学生在科普网站上看到酸雨的资料时,会在学习二氧化硫性质、硫酸工业制法等化学课上提出有关问题,尤其是酸雨的成因、化学成分及化学反应原理等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给学生播放化学在生活中运用的视频片段,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和形象的模拟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于一体,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二、要把握好化学实验和运用信息技术优势的时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初中制氧气的实验中,在给固体药品加热时,应使试管口向下倾斜,氧气收集完后应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如果错误,则后果如何?通常的做法是,老师告诉学生答案,出现冷凝水回流,试管爆炸的现象。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又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混合硫化钠和硝酸铅两种无色溶液,均匀分散的溶质的微粒不断运动,相互碰撞,立即生成大量黑色的硫化铅沉淀,启示溶液的重要性,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
  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毒性实验,而借助Flash等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4.构造化学信息资源积件式课件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目前,常见的课件主要还是以专门为某一堂课或某一个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往往一个课件很少存在再利用的价值,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开发。积件式课件以教学者为核心,以编辑系统为引线,以积件为基石,构筑满足不同需求的课件。我们可模仿搭积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的小模块,例如,氧气制备、氢氧化钠性质、硫酸溶液配制、化学方程式配平、百分比浓度计算等等,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组合,便可构造出一个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软件,即为积件式课件,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5.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例如:学习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类别、作用,指导如何到网络、积件库、VCD等媒体搜索、获取资料,组织对获取的资料进行评比、同学间交流方法和体会,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热情和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作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工具
  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网上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班里的计算机建立个人文件夹或建立个人主页、小集体主页,与其他师生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做更深入、广泛的交流。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设计和使用课件时,我们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养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发挥课件使用的时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学
其他文献
刚领着这帮孩子进入第三个月,一些不安分的因子就开始活动了,上课声音多了,下课教室就像煮沸了,对于任课教师敢于指手画脚了。一天语文课上,突然发现当天的抄写作业有五分之
摘 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更好的开发智力,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创设情景 激活课堂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应该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化学知识的事实性呈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以模仿为主,习惯于依赖教师的引导,而高中化学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思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教育事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认真探讨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把握未来教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教学 改革 发展    进入新时期,一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展开,本文借此初步探讨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策略,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虚拟语气的三种最基本的用法  1.与现在事实相反,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动词时态用一般过去时(be为were),主句中的would/could/should/might 动词原形。  2.与过去事实相反,if从句中用动词的过去完成时。主句中用would/could/should/might have 过去分词。  3.与将来事实相反,if从句中用(1)动词的一般过去时;(2)were to
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达到操本族语者的水平,但这种理想很难实现,有效的文化教学是贴近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划分、对外汉
诗词教学中的比较阅读鉴赏,就是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等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来提高学生诗词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将比较阅读引进诗词教学,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把诗中故事、情感及诗后情趣传达给学生,引其入胜又加深其印象。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而诗词中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则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诗词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
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书法教学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直以来书法的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写字——它的基本特征是与泛文化教育如小学生的识字启蒙教育交叉在一起的。写字是为了识字,为了一般的运用。故在教学中往往强调笔画的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4.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