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走进生活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r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想生活化,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47一04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确,人类的思想是精彩的,但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却是一个难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宋明理学》为例。教师不单要让学生记住理学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更要引导他们理解这些主张的内涵。而该课内容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其中四位理学家的思想主张,艰涩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些都大大加剧了教学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拉近古老深邃的思想与五彩缤纷的生活之间的距离,让抽象的哲理变的生动活泼——即将思想生活化——或许是突破这一难点的一条途径。围绕着这一思路,我对该课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本文是我对这一教学的分析与感悟,以此浅要论证上述思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趣味导入
  师:这道菜大家都吃过吧。你们知道它和下边这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吗?
  (学生大多数沉默表示不知道)什锦菜的发明人就是图中的朱熹。
  (学生都很惊讶)
  师:姑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朱熹的思想却或多或少在什锦菜中得到了体现。朱熹说:“万理归一理,一理摄万理。”这不正好对应什锦菜吗?一道菜中有多样菜,而多样菜又组合成为一道菜。(学生纷纷笑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所以,其实看似深奥的哲学思想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藏在我们的生活里。今天我们就要在你们以前高一的基础上重新领略宋明理学的风采。
  分析:使用什锦菜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食品导入朱熹的观点,拉近了学生和这位千年前伟大思想家的距离,扫清了学生对这一课的畏难晴绪,有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也能初步感受到原来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基础梳理,整体感知
  阅读课本,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三、引入生活。提升归纳
  师:天上的月亮在水中有着倒影,就好像天理反映在人心当中形成的善念一样。在图l中,水面很平静,象征着人心也很平静,所以倒影很清晰,人就是善良的。那图2呢?
  生:水面起了波纹,倒影模糊了,人开始作恶了。
  师:在朱熹的理论中,是什么让水面起了波纹呢?
  生:后天的欲望。
  师:所以朱熹着重要人们怎么做呢?
  生:存天理,灭人欲。
  分析:对于四位理学家思想的具体分析,是我最苦恼的一点。以前,我主要辅以思想家的原话进行讲述教学。教学效果不是太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本就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不理解,再加上古文功底弱,所以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思想家的原话。当我确立思想生活化这一思路后,就去找这些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思想家本人对于他们思想的生活化解释。在一番查阅后,我采用了朱熹本人的“月映万川”这个例子。然而,起初当我把两张图片摆在学生的面前时,他们也无法理解“月映万川”跟理学有什么关系。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先简单口述第一张图片,告诉学生“月亮”代表什么,“水”的寓意又是什么。在此之后,我再通过问题去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学生马上就理解了,并很快地联想到程朱理学思想在其中的应用。让我惊喜的是,班上甚至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已经可以将这两张图对应到陆王心学的思想当中。于是,接下来的教学,事半功倍。
  2.出示文字材料
  有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师:大家想不到吧,王阳明的学生居然是这样抓贼的,而且教育贼时将王阳明的理论信手拈来。那他是怎么教育的呢?文中的“良知”具体是指什么?按照王阳明的学说,该如何让这个贼恢复真正的“良知”?
  生:文中的“良知”是羞耻之心。王阳明希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再用良知去指导实践,知行合一。
  师:朱熹和王阳明都希望人们去掉过多的贪欲,那在这点上两者有没有不同呢?
  生:文中王阳明所谓的羞耻之心是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这证明王阳明是让人们反省内心,而朱熹更多认为应该向外探求。
  师: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为什么两人在方法论上有此不同?
  生: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在人心之外;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分析:陆王心学的思想根本上和程朱理学一脉相传,对于“理”这一概念解释的不同引发了具体方法论的不同。这一段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同,更要引导他们认识异。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本来想用神秀和慧能的佛偈来侧面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但后来感觉这两段佛偈本身就比较难懂,比较抽象。所以我予以放弃。后来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找到一个小故事。既生动形象,又能够说明问题。从学生现场的反映来看,大部分学生读完这故事之后会心地一笑。这不但缓和了课堂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学生对于思想探讨的抵制情绪,使他们能够投入到下面问题的思考中去。
  3.学生列表归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四、拓展训练,能力提升
  1.理学产生的原因
  材料1: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3:
  问题:(1)材料1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变化?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当时士人政治道德如何?
  (2)材料3画中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这对汉唐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和教育方面,北宋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哪些条件?
  2.对理学的评价
  材料1:宋明理学浸润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具有权威性的支配力量,是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华盖。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材料2: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文化学者周建华访谈录》
  材料4:如果说理学确实应该为中国在近现代的落后承担责任,原因也不在于理学本身,而在于理学到了中晚明之后的僵化。对于作为整 体的理学,恰恰是保证宋代以后中国的稳定与繁荣的思想基础。
  ——《理学家们的历史与传统》
  材料5:我相信儒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课题,它仍旧是让我们思考现今世界状况的思想资源。儒家关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与文化如何改善人类社会与福祉的看法,对今天的中国仍具意义。同样,理学家对个人的自主性与责任的关注,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
  材料6: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材料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如果是这样的政治家、这样的官,老百姓是欢迎的。
  ——温家宝
  师:对理学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多论述,褒贬不一。你们怎么看理学?先简单地说说。
  生1:理学还是有很大进步作用的。
  生2:不过理学在古代基本起消极作用。
  生3:今天我们特别需要理学。因为人们都很缺乏道德。
  师: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理学的看法。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利用我给你们的文字资料,完善自己的论述。当然,如果你有新材料,也可以用来充实自己的论述。但要记住一点,我们对理学的理解应该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学习历史要古为今用。
  分析:经过上述环节,学生对四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
  学生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类:
  1.理学对中国社会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们在论证时使用了材料4、5、6、7。
  2.理学对中国社会主要产生消极作用。在论证时,他们着重使用了材料1、2、3。
  3.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其精华在当今社会也有现实价值。他们不单使用了上述所有材料,使用了不少课本上甚至于本学科之外的知识。
  不过也正因为此,他们会产生新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北宋会产生理学?汉朝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呢?理学究竟如何发展了儒学?理学对中国社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单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完成,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完整性,乃至于将来的专题教学都无法开展。不过,要在一节课上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选用课外史料,给学生提供若干思考的角度是一个现阶段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也注意到要选取贴近生活的材料来给学生比较直观和生动的印象,以刺激他们的思维。少林寺里的三教混元图让学生觉得很新奇,形象地展示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贞节牌坊、因缠足和发育畸形的脚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很直观地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妇女的摧残;最后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两段话很现实,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们普遍感觉:当视角转变了,往往会有新的现象,当看到“三寸金莲”时真切地感到这种文化真是鲁迅口中“吃人”的封建礼教,但从当下来看,理学中的很多道理却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看来,历史还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我听着他们这样说,觉得很欣慰。
  体会与感悟
  在教学中,将思想生活化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和人的基本认知规律,其实质是解放学生。教师将学生从书本的枯燥条目中解放到多彩形象的生活中去,同时也解放他们的思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过,将思想生活化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桥梁,必须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合,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好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放手不管,那大多数学生将无法跨越这条鸿沟,只能隔岸看花。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将思想生活化主要是用来突破重点难点问题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在此之前,必要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框架构建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接下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恐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就业状况进行考察,期望从一个侧面认识转型时期西欧社会智识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中世纪的大学赋予了从古代继承下来的知识等级观念以制度形式,不仅系统地讲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扩大了西欧整个社会的智能容量;还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逻辑分析训练,这些持续的学术训练培养了欧洲受教育阶层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为西欧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人才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教学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29-03    最近,笔者听了若干节高中新课程“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堂教学,还连续观摩了具有竞赛性质的省、市级同题优秀课,笔者翻阅整理听课笔记时发现,这些课在设计处理和讲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时,有一个惊人的雷同问题,即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事件
关键词 历史事件线索,概念解读,教学技能,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12-04  2013年10月底,为期三天的安徽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在淮北实验高中举办,全省近50名选手参加赛事。他们用极短的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谋篇布局,各展才华,亮点迭出。各地教研员和历史教师近200人听课观摩。  作为评委,我听取了8节说课和5节现场
[关键词]天津卷,理论认知,史学思维,逻辑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07-05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天津卷第5题,以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切入点,给出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信息,又呈现貌似合情合理、并与达尔文进化论主张近似,而整体上、实质上又是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考查考生对相关理论的认知素养和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  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讨论如果是在历史教学行内研讨,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和条件,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优质课大赛与研讨活动,听到一位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对本次竞赛的同课异构单元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共鸣: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味儿”。联系这次
[关键词]华侨,兴学,侨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94-05    一、近代中山籍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学的几个阶段    (一)清末:初兴期  近代香山乡民出洋谋生者众,多数去往北美和澳洲。这些出洋的香山籍华侨大多出身贫苦,在海外饱受欺凌,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希望通过兴办教育使家乡兴旺发达。自清末提倡“废科举,兴学堂”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形态解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7)19-0042-08  知识一般会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加以表述的;另一类是不能够表述而能在行动中获得的。我们通常称前者为显性知识,称后者为隐性知识。实现历史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让知识构建活动具有思维可视化的特征。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方式,阅读常态,孔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44—04    阅读,是知识分子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然而,受条件制约,即使是“书虫”,一生所能读的书也实在有限。因此,在我们这个“读书无禁区”的时代,我逐渐形成“有限阅读,阅读无限”的认识。据“阅读与备课”征文的要求,本文以《孔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教学,冲突,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42—0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会经常性地产生一些认知冲突,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一(政治)的时候,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与西方雅典、罗马的民主与法制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强化出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弊端太大、太多,远不如同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优越。
新课程改革之初,官方大张旗鼓、民间积极跟进,新理念、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加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写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但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历史教学的特点又是什么?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标准》中都语焉不详。“乱花渐欲迷人眼”——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尴尬和不适。如今,新课程改革进入沉积、反思阶段,少了些许喧嚣和功利。“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