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杨修之死》一课的三次教案就摆在面前。
三次教案都是在引导学生了解杨修屡犯曹操之忌道的心理反应后,要求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杨修和曹操二人的性格特点。第一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来说一说题目?第二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能说一说题目?请同学们一起背一遍。这里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③在《中国历史》课本中,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第三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机智聪明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自私多疑;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诗中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历史上的曹操呢?③谁还通过其他形式(如电影、电视、戏剧、歌曲、评论等)认识到曹操的形象?④面对众说纷纭的曹操,我们该做怎样的评价?和同学们交流;⑤以“我心中的曹操”为题,组织一次活动。要求搜集资料,整理加工,用文章、图画、剧本、影评等形式,展示你的活动成果。
同一个问题,在先后三次教案中教学设计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一次设计由课文中的曹操联想到先前学过的曹操诗作,体现了语文课程内部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第二次设计,既涉及到已学过曹操诗作的主旨,又扩展到对历史上曹操的认识,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第三次设计,把认识曹操的人物形象又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在多方位多角度认识曹操的同时,让学生评论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进一步展示人物形象。从教案的前后三次设计变化,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更丰富了、深入了、全面了、精彩了,也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
这则案例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语文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它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其次、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次、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就足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同时、这则案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收稿日期:2012-02-21
三次教案都是在引导学生了解杨修屡犯曹操之忌道的心理反应后,要求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杨修和曹操二人的性格特点。第一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来说一说题目?第二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能说一说题目?请同学们一起背一遍。这里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③在《中国历史》课本中,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第三次的教案设计是:①分析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机智聪明 曹操:阴险狡诈,嫉才妒能,自私多疑;②我们在七年级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谁来背给同学们听?诗中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历史上的曹操呢?③谁还通过其他形式(如电影、电视、戏剧、歌曲、评论等)认识到曹操的形象?④面对众说纷纭的曹操,我们该做怎样的评价?和同学们交流;⑤以“我心中的曹操”为题,组织一次活动。要求搜集资料,整理加工,用文章、图画、剧本、影评等形式,展示你的活动成果。
同一个问题,在先后三次教案中教学设计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一次设计由课文中的曹操联想到先前学过的曹操诗作,体现了语文课程内部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第二次设计,既涉及到已学过曹操诗作的主旨,又扩展到对历史上曹操的认识,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第三次设计,把认识曹操的人物形象又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在多方位多角度认识曹操的同时,让学生评论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进一步展示人物形象。从教案的前后三次设计变化,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更丰富了、深入了、全面了、精彩了,也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
这则案例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语文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它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其次、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次、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就足见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同时、这则案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收稿日期: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