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特殊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谈一谈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特殊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谈一谈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很难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更是难觅,这一现实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面临着政治形势和学习型环境的大力推动。为此,教育部提出,“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真实要求建设专业,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党的十六大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拿文凭,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关注学以致用。有调查显示,60.4%的高职院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实践证明,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一点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现已形成七种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独立举办职业学校模式、职教集团办学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厂校合一模式、科技创新服务型模式、企业参股或入股模式、“双元制”模式。我们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有待深入探究、实践和总结的新内容。尤其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更是受到职教战线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就业、适应社会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转变。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另外,目前尚未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要组织制定本行业技能培训规范。监督本行业相关专业或职业的技能培训质量。
2、大力开展“订单”培养
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伙伴。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既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要大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是企业必须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学校提供专业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条件。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等。二是行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与职业院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共同制定行业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3、学校和企业要扬长避短
校企合作实质是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最佳途径。要高速实现校企合作这个过程,学校和企业必须“扬长避短”。高职院校的“短”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一般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须的市场营销、开拓能力,以及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一般都缺乏为产业化所必需的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企业的“短”是:一般缺乏对于行业前沿信息的捕捉力、接受力和消化力;一般缺乏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和对行业前沿技术的跟踪、突破与创新的能力;一般不具有多门学科的人才。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必须在合作过程中扬长避短,有机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
四、结语
在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企业、学校、政府和学生个人这些合作各方也都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一定的好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筛选出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力,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并节约了人力资本投入;学校提高了办学的活力,教师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学到了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就业机会。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地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问题的关键就是职业学校和企业能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为只有信任、互惠、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奇,郭苏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22-25
[2]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3]王淑萍,孔庆仪,王静.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9):4-7
[4]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9(26):8-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特殊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谈一谈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些年来,很多企业很难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更是难觅,这一现实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面临着政治形势和学习型环境的大力推动。为此,教育部提出,“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真实要求建设专业,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党的十六大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拿文凭,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关注学以致用。有调查显示,60.4%的高职院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实践证明,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企合作,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一点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现已形成七种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独立举办职业学校模式、职教集团办学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厂校合一模式、科技创新服务型模式、企业参股或入股模式、“双元制”模式。我们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有待深入探究、实践和总结的新内容。尤其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更是受到职教战线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就业、适应社会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转变。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另外,目前尚未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要组织制定本行业技能培训规范。监督本行业相关专业或职业的技能培训质量。
2、大力开展“订单”培养
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伙伴。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既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又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要大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是企业必须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学校提供专业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条件。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等。二是行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与职业院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共同制定行业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3、学校和企业要扬长避短
校企合作实质是科技、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最佳途径。要高速实现校企合作这个过程,学校和企业必须“扬长避短”。高职院校的“短”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一般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须的市场营销、开拓能力,以及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一般都缺乏为产业化所必需的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经济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企业的“短”是:一般缺乏对于行业前沿信息的捕捉力、接受力和消化力;一般缺乏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力和对行业前沿技术的跟踪、突破与创新的能力;一般不具有多门学科的人才。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必须在合作过程中扬长避短,有机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
四、结语
在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企业、学校、政府和学生个人这些合作各方也都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一定的好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筛选出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力,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并节约了人力资本投入;学校提高了办学的活力,教师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学到了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就业机会。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地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问题的关键就是职业学校和企业能否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为只有信任、互惠、共赢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奇,郭苏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22-25
[2]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3]王淑萍,孔庆仪,王静.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9):4-7
[4]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职业与教育,2009(2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