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问难意识培养诀窍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p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相当多的教师创设的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不买帐”,学生处于不闻不问不思维状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效率很低。为此,如何转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使教学课堂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呢?笔者认为,学生“生疑”是关键,即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以“疑问”为牵引,让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营造一种尊重学生个性、活跃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必将充满生气和活力。那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捷径、诀窍在哪?
   一、转变教师观念,创设开放、安全课堂,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老师要善于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进而达到无疑。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应转变观念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开放安全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兴趣,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达到创造力培养的目的。其次,树立教学是服务学生的思想,克服绝对权威,把“质难问题”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采纳进行正确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力,不断激发问题欲望,使学生树立“问题靠自己,教师是向导和助手”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介人教学活动,自觉承担质疑问题责任,给学生广阔的参与时空,从而创设开放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并保护学生“质疑问难”意识,让学生“敢问”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悟”。老师应大胆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多让学生说“不”。其实课堂上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于自卑,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老师笑话,认为自己太笨;再是,问题学生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紧张而慌张。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消除学生自卑和紧张的心理。教师可利用名人的故事教育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因从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质疑思考发明万有引力定律。也可随时随地注意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思想情绪。我们可用这样的话语“提问是一个同学积极思维的标志,努力学习的体现,问问题越多,说明他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全面。”来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的勇气。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应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随时处于轻松、热烈、幸福的状态。杜绝教师批评和否定学生的问题。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常常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目的。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疑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善疑”
   学生“善疑”,提出有典型性、新颖性、独特性,有深度、有戊度的问题,需教师“教、导、引”,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拘泥书本,对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善于对一个看似平凡简单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克服困难定势,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独特思维,质疑求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思想、新问题,则“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局面自然形成。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就善思善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的主旨,作者是赞烦愚公不畏艰难,奋斗不息,战斗不止呢,还是,批判愚公因移山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是批判他非法雇用童工,让寡妇家的儿子去运土块,使其丧失了教育的权利;还是批判他请来神仙搬山,迷信封建思想呢?是批判愚公移山导致旅游资源丧失,还是……?由此一些新颖独特的问题贯穿于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语文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再是教会学生善于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三个层次去阅读、理解思考、去发现问题。教师还可重复使用“都这样认为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去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去想象、去比较、去争辩,从而提出高层次水平问题。
   四、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機会,创设问问题的时间空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创新学习中,要真正使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教师一定给学生充分质疑机会,给他思考的时间空间,按照“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四个关键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去质疑问难。
   如“导思”环节,在教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后,用已学知识已掌握的技能去自学课文,由于学生阅历极浅,知识面窒窄,在定会有相当多的问题提出,因此一定要给充分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让学生自学,一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二则利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寻找教学突破口,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教性。
   再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由于青年学生善动、多思、富于幻想,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们发散思维,往往会发现一些新、奇、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执教《六国论》一文学生就质疑:六国灭亡是赂秦呢,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执教《变色龙》一文最后一句“那群人笑赫留金”一句,那群人到底笑什么?学生能据此进行联想、想象、多方探索,发散思考,就会有最新的写作素材。有的说“笑赫留金赔偿,结果事与愿违一场空”;有的说:“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奥楚蔑洛夫这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有的说“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将军家的一条狗,如果狗的主人是另我的人,如果就一定了”。
其他文献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七八个教师任课,其中一名为班主任,其余则为科任教师。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学生的一切只与班主任有关,自己只负责某一学科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把这个科任教师放在心中,越来越疏远,这一学科也就不爱学了。推而广之,学生也只听班主任的话,其它的教师虽命也不从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科任老师必须做个多心的教师:  一、爱心  人常说:教育者,爱胜过一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
【摘 要】新一轮课改已进入不断深化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一些令人称赞的好现象,但是结合现实仔细反思后,你就不再欣喜,现在的课改令人喜忧参半。  【关键词】语文 课改 变化 喜忧参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改变过去课堂死气沉沉的,看不见火花,没有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气,闪现火花,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设计。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优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  
接上级通知,方城县“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启动,号召全体教职工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要求,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我们赵河镇全体教师于七月十三日在一中后操场进行了集中认真的学习,学后感悟颇多,我认为尤其应学三平精神,重师德修养。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应弘扬三平精神,注
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改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重视幼儿语言知识性的掌握,忽略对幼儿语言的审美教育的现状,让幼儿在审美上的“游戏年代”获取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  在语言教学中,要使孩子感受到语言教材的美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根基,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始终把爱放在第一位,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把爱心与学生分享,从而收获了许多许多。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信任是关键    这几年来,无论是寒风呼啸,还是骄阳当头,无论是雪花纷飞,还是细雨蒙蒙,每天早上一到教室,便和学生一道整理桌凳,清理卫生,站在门口,微笑着等待每一个学生的到来,让他们从踏
在我们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导他们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对别人理解、宽容、包纳等等,但往往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很少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  在心理学上,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就是“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把自己当作自己的朋友,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查阅归纳分析大量的资料与书籍,阐述了学校体育进行德、智、美的意义和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及学校体育对德、智、美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 智育 美育 综合素质  1、问题的提出  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有赖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不论是今天在学校学习,还是将来肩负起建设祖国和保
摘 要:本文首先简介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之后,文章有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有效整合的进行了重新的深入认识。最后,文章经过分析,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有效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包括:精研知识体系,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丰富课堂形式,丰富信息技术运用的模式与途径;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生主体性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核心,是现代的科学的大教育观。《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