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见真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的意蕴丰厚、精简用省,像《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像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的命名,真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让人遐想无尽、境界全出。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录了谈歌的短篇小说《绝品》,其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所谓神态是专指人的脸部表情,描写时要使用表示面部表情、神色态度的词语,这种刻画^物的方法就叫做神态描写。好的神态描写不仅可以突显人物的个性,使^物形象栩栩如生,还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绝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三位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自觉维系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优秀品质。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上的细腻传神、简捷到位、精准贴切,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影响深远……
  常先生和刘三爷关系甚笃,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刘三爷一概买进,且从不砍价。一天常先生说话前“左右看看”,可见常先生谨慎万分,这次给他推荐好画不同寻常。而三爷是保定的富户,常先生推荐的东西他也向来不还价,可是从“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的描写来看,不是吝啬之人的三爷,都“口软”了,足见这“三千大洋”的价码之高。所以,三爷回到家让妻子马氏准备钱的时候,“马氏听得呆了”,这一反应就是意料之中了,她也无法接受这么大价钱的宝贝。这目瞪口呆的样子就为“绝品”做好了蓄势,同时有力地为下文鉴定画的真伪和常先生的牺牲做好了铺垫,大大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后来常先生失踪,店被抄。人说常先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时,“三爷听过,无动于衷”。好个“无动于衷”!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信,多年的交情,三爷当然信得过常先生,中国人的诚信与道义,已深深根植于这些有骨气的硬汉身上。
  一天夜半常先生突然来访,已经找人鉴定过“绝品”为揭品不值錢的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马氏在文章里是个有力的陪衬人物,她的反应也是人之常情,而此时“常先生一愣”,这“一愣”可大有文章,转瞬间,常先生的心理不难揣测:嗯?她怎么这么说?我怎么能看走眼?哦……马氏乃平庸之辈,她当然不懂画的真伪及价值,她也无需懂,这样也许正能保全这幅画。只要刘三爷信任、懂得就够了。所以“旋即大笑起来”,爽朗中豪放尽显。而此时的三爷岂容马氏如此轻薄朋友,拿出了中国传统男人的威严,“怒瞪了马氏一眼”,马氏再怎么喋喋不休,在当家的丈夫面前还得乖乖退却。临告别前常先生“重重地看了三爷一眼”。我想,此时的常先生即将赴死,百感交集中,有对三爷情义的不舍,有对国宝的重托,都汇集在这两个字上了……无需多言,一种神态,胜过千言万语,人物的内心活动却非常立体而丰盈。
  后来交代常先生是革命党,临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一个革命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常先生的冲天正气,听见了他震天动地挥之不去的绕梁笑声……
  三爷听说,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这是无声的泪,这是无言的情。铮铮汉子,不会轻易落泪,这是情深至极。“马氏听了,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干大洋’”。“三爷暴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此处的描写,真是入骨入心。“暴”应解释为“突然”,这个平时温文尔雅宽容大度的男人,在自己的女人面前很少发火,可此时马氏如此亵渎自己的至交好友,岂能容忍?那个“直如猛虎一般”更是吓得马氏一哆嗦,只得“悄悄退下去了”。这是什么,是宁可失败也不背叛朋友,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放弃对朋友的承诺,是重义轻财,是一诺千金的人间大义。马氏当然不懂,但读者通过神态描写能读出来:常先生和刘三爷两人的情感以信而结,以义而凝。
  “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字画,其二十余幅,尽挂在了房中,呆呆地看。看久了,就含了泪,叹一声。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这“呆呆地看”的背后,应是常先生和三爷过往的一幕幕吧,还有对常先生绵绵的思念与无声的敬重。“看久了,就含了泪”,那泪应该是不能自已的,由心底只有常先生能探知的深处流淌出来的吧。三爷与常先生的恩义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爷家道中落,无米下锅,马氏将字画卖与了王商人。三爷听说去赎回字画的时候,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王商人听得“呆了”。王商人是个见过世面的收藏家,听到二人的故事与交情的时候,也未免动容,“愣愣地点点头”,这“愣愣地”一方面说明王商人还沉浸在传奇的故事当中,也表现出他的矛盾与不舍。王商人的神态恰恰是对常、刘二人义薄云天极好的陪衬与烘托。尤其是当刘三爷听说他高价买进的字画是揭了三层倒装置了的绝品,并信守常先生的承诺“悉心藏之”,将绝品送与信守“饿死不卖收藏”的王商人的时候,王商人“惊了脸”怎能不惊啊?想必读者也惊了吧,一个普普通通的刘三爷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大义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牺牲个人利益,大有舍生取义之雄壮与义无反顾。此时,整个故事,就在这看似平淡,实则颇为匠心的神态描写中,收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功效。
  当然,作为谈歌的代表作品,本文的成功之处太多太多,我仅就神态描写来管窥全豹。作品中的人物在各种神态下鲜活丰润起来,有那么多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真是于无声处见真情。读罢,那放大的道与义,那千古传承的浩然正气,那充斥在脑海中的人间正道,永不泯灭。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缜密、论证严整,风格气势磅礴、雄肆壮美。在此,笔者试图从本文虚词运用的角度,对《过秦论》进行初步的细读分析。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力图从文本本身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一下《过秦论》的艺术成就,并论述该文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历史地位。   一、文言政论散文阅读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语文形势下,写作的要求在不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
“博雅1 1高效课堂”是阜南一中在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探索出的一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博雅1 1高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核心,以抓好备课、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诸多著名教育家都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博雅1
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突围”中,苏轼构建了自己的“取舍哲学”思想。  “达济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十字架”,也是他们甜蜜
语文阅读教学要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关照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篇章语境,背景语境和单元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让教学贴近学情,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笔者前段时间在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习活动期间,成功开设公开课《咏雪》。在研读文本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数易其稿,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立体地关照文本语境,才能做出更加适恰合理的教学设计。  《咏
摘 要 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对作文“评改”也比较迷茫,作文升格效果不明显。《依“点”评改出华章》就是想教会学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梯子”,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课后教师要从教师领导力的角度思考本节课的得失,笔者认为,在训练目标下,“学情”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的领导力要以课前、课中的“学情”为基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依“学情”而定,因“学情”施教才能让课堂效
【摘?摇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中学生都视之为畏途。本文试图通过对苏东坡几首通俗易懂的随性诗的简析,使习作者明白,作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口”的活动,从而激励习作者树立信心,留心生活,勤思勤写,化难为易,快乐练笔,快乐提高。  【关键词】作文 技巧 循序渐进 快乐 亦话亦诗     《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与诸臣花园游逛,面对落花,皇上随口吟道:“一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而言,这个“米”指的是作文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素材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材料单薄,没有力度;热点素材,千人一例等。当然,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但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任务重,时间紧,面对高考,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从中挖掘作文素材。  在复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有很关键的一步——回归课本。文言课文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