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 整合 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un5802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桃子图片,摆一摆、分一分,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交流)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些分法好像有共同的特点,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能找一找吗?
  生1:我觉得分2份每份都是3个和分3份每份都是2个这两种分法差不多,因为它们分得的每份都是一样多。
  师:我们可以把6分成每份都是同样多的几份,能不能把8也分成每份同样多的几份呢?拿出小圆片分一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会分一些物品,能处理一些平分物品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发物品的经验和一定的按群分的能力。因此,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摆一摆、分一分,充分展示不同分法,尽可能地把学生分发物品的经验激活。然后,以“听小朋友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些分法好像有共同的特点,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能找一找吗”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比较和分类,使平均分从分物体的生活现实中分离出来。
  二、整合
  案例:“从整体上理解平均分”教学
  师: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12朵花,小白兔拿来一些花瓶,想把这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可以怎样插?拿出自己的小圆片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插的吗?
  生1:我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瓶里是4朵。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谁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2:我是每瓶插4朵,可以插3瓶。
  师:他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却相同,都符合“平均插在几个瓶里”的要求。其他结果你们也能这样说说吗?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3: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地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得的每一份都是同样多,它们都是平均分。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关注的只是分得的结果,不关注分的过程,更不会有意识地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为此,我先让学生摆出平均分12朵花的各种情况,充分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在第一种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提问“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谁跟他的想法不一样”,让学生感知“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地分”结果相同,都符合“平均插”的要求,促进学生将平均分的两种经验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平均分的实质。
  三、提升
  案例:“认识除法”教学
  师:超市里的可口可乐每4瓶装一盒,如果第一小组的12个人每人1瓶,要买多少盒?
  生1:12瓶可口可乐,每4瓶分一份,可以分3份,所以要买3盒。
  生2:3个4瓶就是12瓶,所以买3盒。
  师:能把你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12-4-4-4=0。
  生4:3×4=12。
  师:如果我们全班40个人每人1瓶,那又要买多少盒呢?
  生5:可以从40里连续减去4,一直减到0,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4。
  生6:这样比较麻烦,可以想10×4=40。
  师:如果全年级156个人每人一瓶,那又要买多少盒呢?(生沉默)能不能用一种更方便的表示方法呢?
  生:可以用除法。
  师:对,把156瓶每4瓶分一份,可以分多少份,也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即156÷4。
  说明: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平均分的能力,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几乎还没有除法这个概念。因此,我先给学生呈现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实质后,提问“能把你们的想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征平均分,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表征方式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抽象、提升,“再创造”出除法的表达式,建立数学模型。
  总之,我们要仔细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生活数学”经验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学生对原有的观念和经验进行整合,并加以抽象提升,上升为更一般化、更普遍、更具实效的“学校数学”。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新课程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操作离不开学具,学具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如何选择使用学具材料,让学生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成了新课程下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试图通过自己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对学生所用小棒几次不同的选择和调整,谈谈个人对学具选择的一些想法。  第一次教学:  学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亚洲学生占日本整体国际学生总人数的93.63%。日本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以12万的人数位居第一,占比39.86%。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内地学生人数为9万余人,在国际学生中占比41.18%,位居第一。在语言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为3万余人,占比36.26%,位列第一。  由此组数据可见,日本是中国留学生青睐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留学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课上,某教师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教师问道:“谁能一口气报出30个5相加这道算式?”“5 5 5 5 5……”一位学生顺利地开始报算式。教师临时打断他的发言:“你觉得这样麻烦吗?”显然,教师意欲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很麻烦,从而顺利引出“乘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没想到,学生竟然回答:“不麻烦!”教师无奈,只得进一步引导:“如果把30个5写在一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数学教学中的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内容设置、环节设计、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要素的精确把握和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和高效的目的,最终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那么,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唯一指定标识,可广泛用于各地各部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和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用品制作。  2019年10月1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高效的实施教学。因此,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概率知识是这次课程改革小学
初二男生晓东(化名)鼓足勇气向心仪的女孩发出“求爱信”后,原本清纯美好的友谊,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复杂的故事,尴尬也随之而来。表白之后,女孩看见晓东就躲得远远的,这让晓东十分后悔,继而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心理困扰:少年心事,贸然表白失败后精神恍惚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咨询室。中年女士眉宇间愁容紧锁,身后的儿子白净斯文,腼腆中带着羞怯,看我的目光有些躲闪。这样神情的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