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立群老师认为《鸿门宴》中 “鸿门說辞”里的“谢”字不能解释为“谢罪”,因为刘邦是前去澄清“误会”的。笔者却认为,刘邦身份比项羽低,并且在攻入关中之后“距关,毋内诸侯”的举动引起了项羽的愤怒,刘邦前去澄清“误会”的时候,应该采取谢罪的态度。
关键词:鸿门說辞 “谢” 谢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27-01
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鸿门宴》的时候引用了刘邦赴鸿门宴时为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而说的一段“鸿门说辞”:
“(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在此,王老师特意给我们解释了“谢”字。他认为,此处的“谢”字不应该解释为“谢罪”,而应该是“解释”的意思。以下是节目中的原话:
“现在很多人给《史记》作注,包括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中语文课本选《鸿门宴》的时候,为《鸿门宴》注释这个‘谢’,要么不注,要么注成‘谢罪’。我觉得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什么叫谢罪呢?谢罪是首先承认自己有罪,然后我向你道歉。刘邦能承认自己有罪吗?刘邦的意思是说:我对你是百分之百地尊敬,我等着你来,你误会了我。他是解释的,他不是谢罪的。所以这个‘谢’不能讲成‘谢罪’。”
把王老师的观点概括一下:刘邦不会承认有罪,只是想去向项羽解释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
但这是否完全解释清楚这个“谢”字了呢?我们认为,此处“谢”字解释为“谢罪”是有道理的。理由如下:
(一)从两人的地位看,刘邦低项羽一等
从身份上来说,项羽本封长安侯,刘邦封武安侯,是同等地位。后来项羽北上救赵,杀了上将军宋义自封“上将军”,“报命于怀王”,得到认可。“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所以刘邦说项羽与他是“将军与臣”的关系,并且还说“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将军与臣”和“反”都说明刘邦自认为自己身份是低于项羽的。
从力量悬殊方面来说,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而刘邦只“兵十万,在霸上”,两军关内对垒,项羽要灭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在当时的情势之下,衡量身份和军事实力,刘邦自觉低项羽一等,是理所当然的。
(二)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做法目的性太明显,引起了项羽的“误会”。
我们知道,刘邦口中的“误会”即是他鸿门说辞中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而对于项羽来说,造成“误会”的原因除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项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把守,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我们从上面几句话中看出,项羽因为函谷关被已入关的刘邦派兵把守,导致入关受阻而大怒,击关进去后又听曹无伤告密才下定决心要攻打刘邦。而刘邦集团深知这一点,所以后来一再强调:“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刘邦)“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何况当刘邦听说项羽要攻打他而找张良商量对策的时候,张良第一句话即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话直指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做法。因此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之所以让项羽对刘邦产生“误会”,不仅因为曹无伤告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项羽看到刘邦居然“遣将守关”,不让他进去。
综述(一)(二)两点:地位低的刘邦做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让地位高的项羽对自己产生“误会”,在自己去向项羽解释的时候,从上下尊卑和交际礼仪的角度来看,难道不应该采取一种谢罪的态度吗?
刘邦固然是去向项羽解释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的,但他还是应该向项羽谢罪:为自己抢了项羽的功劳率先进入关中,又在进关之后“遣将守关”引起了项羽对他的“误会”而谢罪。虽然这种谢罪只是为了避免遭到项羽的打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所以,我们认为《鸿门宴》中此处“谢”字解释为“谢罪”是合适的,而不能直白地译为“解释”,否则就像我在品茶,你硬要说我在喝水。去掉了其中的味道,未免太没意思了吧。
关键词:鸿门說辞 “谢” 谢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27-01
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鸿门宴》的时候引用了刘邦赴鸿门宴时为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而说的一段“鸿门说辞”:
“(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在此,王老师特意给我们解释了“谢”字。他认为,此处的“谢”字不应该解释为“谢罪”,而应该是“解释”的意思。以下是节目中的原话:
“现在很多人给《史记》作注,包括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中语文课本选《鸿门宴》的时候,为《鸿门宴》注释这个‘谢’,要么不注,要么注成‘谢罪’。我觉得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什么叫谢罪呢?谢罪是首先承认自己有罪,然后我向你道歉。刘邦能承认自己有罪吗?刘邦的意思是说:我对你是百分之百地尊敬,我等着你来,你误会了我。他是解释的,他不是谢罪的。所以这个‘谢’不能讲成‘谢罪’。”
把王老师的观点概括一下:刘邦不会承认有罪,只是想去向项羽解释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
但这是否完全解释清楚这个“谢”字了呢?我们认为,此处“谢”字解释为“谢罪”是有道理的。理由如下:
(一)从两人的地位看,刘邦低项羽一等
从身份上来说,项羽本封长安侯,刘邦封武安侯,是同等地位。后来项羽北上救赵,杀了上将军宋义自封“上将军”,“报命于怀王”,得到认可。“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所以刘邦说项羽与他是“将军与臣”的关系,并且还说“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将军与臣”和“反”都说明刘邦自认为自己身份是低于项羽的。
从力量悬殊方面来说,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而刘邦只“兵十万,在霸上”,两军关内对垒,项羽要灭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在当时的情势之下,衡量身份和军事实力,刘邦自觉低项羽一等,是理所当然的。
(二)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做法目的性太明显,引起了项羽的“误会”。
我们知道,刘邦口中的“误会”即是他鸿门说辞中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而对于项羽来说,造成“误会”的原因除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项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把守,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我们从上面几句话中看出,项羽因为函谷关被已入关的刘邦派兵把守,导致入关受阻而大怒,击关进去后又听曹无伤告密才下定决心要攻打刘邦。而刘邦集团深知这一点,所以后来一再强调:“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刘邦)“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何况当刘邦听说项羽要攻打他而找张良商量对策的时候,张良第一句话即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话直指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做法。因此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之所以让项羽对刘邦产生“误会”,不仅因为曹无伤告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项羽看到刘邦居然“遣将守关”,不让他进去。
综述(一)(二)两点:地位低的刘邦做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让地位高的项羽对自己产生“误会”,在自己去向项羽解释的时候,从上下尊卑和交际礼仪的角度来看,难道不应该采取一种谢罪的态度吗?
刘邦固然是去向项羽解释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的,但他还是应该向项羽谢罪:为自己抢了项羽的功劳率先进入关中,又在进关之后“遣将守关”引起了项羽对他的“误会”而谢罪。虽然这种谢罪只是为了避免遭到项羽的打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所以,我们认为《鸿门宴》中此处“谢”字解释为“谢罪”是合适的,而不能直白地译为“解释”,否则就像我在品茶,你硬要说我在喝水。去掉了其中的味道,未免太没意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