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央领导同志已明确提出要对年轻一代加强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在近几年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亲身感受,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深有感触。现在,就如何让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走向生活,提出几点思考。
一、 感恩、孝亲、敬长,让孝德教育从课堂走向家庭。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新孝德教育。
何为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就是感恩、孝亲、敬长。“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同时也贯穿着历史的教学过程,历史自古以来有《十二孝图》;有关岳飞的“忠”“孝”行为的理解、朱德、陈毅等伟大革命家关爱母亲的评价;邓小平赡养继母等的故事延续。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涵盖思想道德建设,而孝敬老人恰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更有保证。在历史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孝德走进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上学放学时向父母问好做起;从父母从工作回家时为父母捧上一杯热水做起;从为父母打盆洗脚水做起。其实尽孝不用做得轰轰烈烈,也不是在高谈阔论,要用实际生活的小事开始尽孝,这才是根本。
二、 爱家、爱校、爱国,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向实际。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来说看似大理论、大动作。其实,爱国主义走向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可以从爱护家庭的和睦相处开始;可以从维护学校的集体荣誉开始;可以从升国旗时向国旗敬礼、高唱国歌开始;可以从认真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开始。像这些平常事,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感觉爱国就是可以从平时开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 知荣辱、讲道德,让道德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有意识的练习实践活动来培养。可以从不随手乱扔垃圾尊重劳动者做起;从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用电做起;从“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承诺做起;从为老人孕妇让座做起。良好的道德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应该持续坚守,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乏有关德育教育的好题材,关键是如何将教育化为实际行动,走向生活。这也是我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以上的几点思考,是在多年的教学中得出的,以后将不断将之引向生活。
一、 感恩、孝亲、敬长,让孝德教育从课堂走向家庭。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新孝德教育。
何为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就是感恩、孝亲、敬长。“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同时也贯穿着历史的教学过程,历史自古以来有《十二孝图》;有关岳飞的“忠”“孝”行为的理解、朱德、陈毅等伟大革命家关爱母亲的评价;邓小平赡养继母等的故事延续。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涵盖思想道德建设,而孝敬老人恰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更有保证。在历史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孝德走进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上学放学时向父母问好做起;从父母从工作回家时为父母捧上一杯热水做起;从为父母打盆洗脚水做起。其实尽孝不用做得轰轰烈烈,也不是在高谈阔论,要用实际生活的小事开始尽孝,这才是根本。
二、 爱家、爱校、爱国,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向实际。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来说看似大理论、大动作。其实,爱国主义走向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可以从爱护家庭的和睦相处开始;可以从维护学校的集体荣誉开始;可以从升国旗时向国旗敬礼、高唱国歌开始;可以从认真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开始。像这些平常事,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感觉爱国就是可以从平时开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 知荣辱、讲道德,让道德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有意识的练习实践活动来培养。可以从不随手乱扔垃圾尊重劳动者做起;从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用电做起;从“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承诺做起;从为老人孕妇让座做起。良好的道德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应该持续坚守,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乏有关德育教育的好题材,关键是如何将教育化为实际行动,走向生活。这也是我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以上的几点思考,是在多年的教学中得出的,以后将不断将之引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