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不是略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方式之一,它在一个教学专题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但从现状看,目前一线教师对略读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目标不明、指导模糊不清、策略运用不当等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本质的认识不明,对略读课文教学定位与教学功能的把握不准,且对略读教学理论的研究不足等造成的。面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如何做到读“略”而学不略呢?我们认同叶老“略读是对精读的一种应用”的观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法的迁移运用,它为课外独立阅读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现状的归因分析,我们应在略读方式和教学策略上寻求应对策略。
  策略一:略读课文阅读三式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提高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范围,拓展阅读视野。略读课文教学只求快速大量、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 整体式阅读。“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大致的内容,其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发挥人的直觉思维作用。整体式阅读是对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其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单元专题的阅读目标,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学情的阅读方法。根据阅读提示,采用速读、跳读、扫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等读书方法;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比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采用猜读或带着问题去证实读……从整体上快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突破重点。也可以运用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来略读,如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对长的、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然后尝试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感受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利用“交流平台”的阅读方法或单元专题中的阅读要求来引导略读。坚持在略读课文中整体阅读,可以增强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2. 捕获式阅读。捕获式阅读是根据阅读需要捕获相关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或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到文本中获取信息,或根据自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到文本中寻求答案。无论是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还是学生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新的学习任务。在这新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阅读目标更明确,阅读主题更清晰,阅读动力更强劲,自主阅读意识及与人协作的意识更加浓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捕获式阅读是学生进行略读课文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阅读,既省时又高效。
  3. 浏览式阅读。浏览式阅读是只求了解大体内容而不顾细枝末节,不细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法的程序:①看目录或标题,可猜想课文可能写些什么,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或情感,想说明什么道理。②略读文本,选择阅读兴趣点。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到底写了什么,对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读读文章的重点段,想想作者想表达什么。③整理感悟。读后概括中心思想、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如《鲁滨孙漂流记》《清明上河图》《灯光》等课文,可采取这种阅读方法。浏览式阅读对略读课文的主旨、重难点、关键词句起突破作用。
  策略二:略读课文教学四招
  主题单元结构中,编者定某篇课文为略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的有效补充,对学习方法的再训练。每篇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习得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由于对“略读教学”的理解还不透彻,不知应怎样引领阅读,往往严遵参考书所提出的“略读教学应重视提示语”,紧扣住阅读提示,只满足于解决提示中的问题,忽视文章的特点,以机械式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略读教学。略读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第一招:明确抓手。寻找一篇文章的抓手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条是围绕主要内容理解的问题,如《景阳冈》围绕武松怎样打老虎来突破课文内容。第二,抓住文本的人文内涵来突破难点,如《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童年的生活怎样,从哪些句段或词语看出来?为什么题目叫“祖父的园子”?第三,结合文体特点或关键事物来感悟课文,像《儿童诗两首》中《童年的水墨画》一文要读出诗歌所反映的儿童生活情趣,体会语言的音乐感,并比较这四个画面的不同表达方法,通过仿写来丰富童趣的内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张化万老师曾经说过,略读课文不只关注人文意义的渲染,更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点,课文的品读、感悟可以略处理,重锤敲在学习方法的迁移,为言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确实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单元中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杨吉瑞老师执教略读课文《刷子李》,在让学生感知文本主要内容后,再让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然后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教师抓住文本主要情节,花不同的时间处理明线、暗线关系,舍得“忍痛割爱”,尽显略读课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第二招:以点带面。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用时较短,教学时不须面面俱到,如词语教学,看学生的实际学情而定,只要随文解决重点字音、词义即可。文本感悟要有针对性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如《景阳冈》的教学点落实到武松打虎的动作上,抓住三次“闪”体会武松的身手敏捷,有勇有谋;“劈”“只顾打”的动作突出打的精彩之处,把武松的神勇、武艺高强写得栩栩如生,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打得投入,打得疯狂,似神仙大力士;再结合“酥软”与“挨下冈”,说明武松又是一个凡人,此时的武松精疲力竭,浑身无力,全身酥软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武松!他是人,一个神勇的人!教材编者专题设计精略相辅,目的相互参契。略读课文的导语设计,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明确了一个专题的学习重点。再以《金色的鱼钩》一课为例,该组教材导语明确指出了该组课文教学的三个重点:一是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二是有感情朗读;三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但教师往往忽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读书要求和阅读方法,偏离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功能,这是十分可惜的。而本课的三个要求看似有点有面,其实重难点应落在第三点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上,最后几句在文章的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金色的鱼钩”既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也昭示着老班长的不朽精神;“金色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就是我们有感情朗读的着力点。
  第三招:以注得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个体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交流才是此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这样,作为学习略读课文的一个重要阅读行为——旁注,自然成了学生自读自悟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阅读。他们可以旁注思考轨迹,也可以旁注阅读感受,或是旁注体会到的思想情感,最终在“注”中获得阅读的自我发展,在“注”中满足自己阅读的成就感。汇报交流时,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的问题;深入点拨时,引导学生再次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走,在读懂文本的过程中锻炼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四招:内引外拓。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如果说略读是为了补充,那么就要以文本为基点,合理地内引外拓,丰富信息量。如果说略读是为了应用,那么就要运用略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如人教版四下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充分运用前文的阅读方法,快速把握课外知识,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1)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让学生搜集关于西藏和文成公主的资料,讲讲故事背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课中扩展阅读,在学完本课内容后,了解教师用书中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要求学生完整地讲讲这两个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和复述的能力。(3)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让学生阅读《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故事》等,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地给爸妈或弟妹讲讲这些故事,为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打下基础。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最终价值。
  (浙江省天台县实验小学317200)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凭借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口,但学生因人生阅历、理解能力等较浅,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上的困难。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文本的拓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了解作者,寻求情感原点    每篇文章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作者的生平阅历、所处的环境都会给
[聚焦课堂]    在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学生开始自主整理,有的开始整理心情,有的开始整理语文,有的开始整理英语,有的开始整理数学。他们按照整理课学会的整理程序一步一步整理。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人都投入地整理。教师拿着笔记本轻轻地巡视指导。    镜头一:  一位学生边翻作业本边把“初”字写进整理本上的“易错字”这一栏中。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特别地写进去呢?”学生说:“因为我经常会把‘初’少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六国体育课程的实施建议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国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有如下趋势:各国课程实施注重有效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改革的启示是:体育课程实施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协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加强学科素养与通用素养的融合,关注残疾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文难,难作文,遇到作文就心烦。”这一孩子自编的顺口溜折射出的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现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慧眼识资源,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多元开发,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自主写作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一、 巧借地方,挖掘乡土文化习作资源  《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等对习作主体表达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优化习作指导的过程。  学生有着浓厚的策划兴趣,喜欢出点子、说点子、写点子、用点子,我们以学生写“点子作文”为契机,以凸显“点子作文”的效用价值为抓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习作很重要,以此唤醒其习作前、习作中和习作后的“读者意识”,培养他们“多想想读者,多问问自己”(叶
摘 要:以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抽测为例,分析了区域性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的“为什么要评价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谁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等监测要素,为县(市)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区域;教学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21-03  以县(市
摘 要:经过一年的培育站学习,笔者在学练赛刻苦践行的过程中,从教学环节衔接、教学比赛落实、信息技术运用、组织形式创新、教师技能稳定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践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学比赛;信息技术;组织形式;技能学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8-02  自2018年9月25日始,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站在人生之路上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个语文教师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站在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道路上,却找不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我说这样的话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自己参与众多的大型语文课堂展示后,与同行发出的最真切的感慨:怎么越学习,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  想来也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看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新课标为什么要增加这一说明和要求呢?  一、“有感情地朗读”存在的问题  (一)拿腔作调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
古诗作为一种与学生隔阂最大的文体,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低段古诗教学。在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这几年实验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乐意读、喜欢读,才能真正引着他们走入古代经典诗文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的过程中,笔者更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愿意读、乐意读,在读中积累,继而成诵而不觉疲乏。  一、 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