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开始在38个实验区展开实验。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拉开序幕。而至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十余载,各地方改革的方式、改革的步伐、改革的效果参差不齐,社会舆论、百姓呼声更是五花八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多年已固有的教学模式,面对新课堂中学生茫然,面对学生、家长对教学的质疑,或许有更多的彷徨:如何将课改落到实处,如何能切合实际地做到改革,真正让课改成为学生的福音,是身为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目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师生关系的思考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四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首先,要对学生平等、友爱;其次,对学生尊重有度。(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3)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4)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二、教育目的的思考
1.新课程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1)健康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2)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
童年不幸不仅是个人不幸,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种生活质量又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
(3)品行第三: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
“人性向善”是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说人性中先天存在各种道德萌芽。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启发、唤醒等方式来挖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良的因素。
为此,要坚持人性本善,并努力为儿童创造出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才能把儿童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4)学业第四: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
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保证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5)个性第五: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
这里的个性是狭义的,主要指个人的爱好、兴趣、特长、专长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也会使学校、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学校必须从丰富学生个性的高度建构校本课程。
2.教育目的的指向和特性
教育首先指向人,教育是人的教育。然后还应该指向人类,教育在强调为特定国家和社会培养人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尊重人类的共同规范,培养学生广阔的胸襟和视野。
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和永恒性——相对稳定性,具有本体性和主体性,具有超越性和未来性。
三、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课堂模式转型思考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教、学生听为基本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接受式演练学习,间接地掌握基础性、学科性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由于有专用教材、专业教师、固定学时和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效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主渠道”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忽略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吁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上要做到四个新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课堂学习“他主—自主”的转化
他主,就是指导。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主人,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 ——主动性的问题。
主动性怎么来?一是需要学习兴趣。二是责任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的问题。
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而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我能学是需要过程的。现在很多学校课程改革是拿过来就改,照本宣科,学洋思、学杜郎口,导致不少学生出现课上跟不上,学不会,课下找辅导班,家长们怨言不断。
教与学的关系,需要过渡,需要过程。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如果有个教师引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跟着教师学,这就是他主、依赖,有的时候甚至完全依赖他,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
在此,笔者只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列举了几个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正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
参考文献:
余文森.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七中学)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目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师生关系的思考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四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首先,要对学生平等、友爱;其次,对学生尊重有度。(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3)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4)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二、教育目的的思考
1.新课程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1)健康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2)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第二要义
童年不幸不仅是个人不幸,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童年幸福取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种生活质量又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
(3)品行第三: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
“人性向善”是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说人性中先天存在各种道德萌芽。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启发、唤醒等方式来挖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良的因素。
为此,要坚持人性本善,并努力为儿童创造出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才能把儿童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4)学业第四: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
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保证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5)个性第五: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
这里的个性是狭义的,主要指个人的爱好、兴趣、特长、专长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意义,也会使学校、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学校必须从丰富学生个性的高度建构校本课程。
2.教育目的的指向和特性
教育首先指向人,教育是人的教育。然后还应该指向人类,教育在强调为特定国家和社会培养人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尊重人类的共同规范,培养学生广阔的胸襟和视野。
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和永恒性——相对稳定性,具有本体性和主体性,具有超越性和未来性。
三、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课堂模式转型思考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教、学生听为基本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接受式演练学习,间接地掌握基础性、学科性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由于有专用教材、专业教师、固定学时和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是高效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主渠道”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忽略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吁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上要做到四个新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课堂学习“他主—自主”的转化
他主,就是指导。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主人,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在同学的帮助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 ——主动性的问题。
主动性怎么来?一是需要学习兴趣。二是责任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的问题。
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而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我能学是需要过程的。现在很多学校课程改革是拿过来就改,照本宣科,学洋思、学杜郎口,导致不少学生出现课上跟不上,学不会,课下找辅导班,家长们怨言不断。
教与学的关系,需要过渡,需要过程。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如果有个教师引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跟着教师学,这就是他主、依赖,有的时候甚至完全依赖他,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
在此,笔者只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列举了几个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正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
参考文献:
余文森.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