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为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然而有些内容教师不去强调,学生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那么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呢?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挖掘文本更深处,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它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行为体系,教材中含有大量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这些观念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小学生的人性、灵魂、生命成长的觉悟,让小学生不仅从中汲取文化营养,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生命境界,充实他们的生命内容。
“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双边活动。”这里既强调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而且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因此,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并不是总跟着教师的预设而顺利进行的,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多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的运用。
二、文本无语却有情,细读慢酌长思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即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把生命教育无声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便可,不能为教育而生搬硬套,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反教育效果。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小品、散文,可以借此赏读,体悟人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教学《桥之思》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备课中就要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大好时机。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反复阅读,体会到桥是各种各样的,是那样的神奇,以致到后来都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片段。这样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叫做《一粒种子》:泥土里的种子钻出了地面,看见天空是蓝蓝的,听见小鸟、小朋友在唱歌,不禁赞叹,“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的时候,也许孩子们没有意识到什么,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种子看到外面的样子时,为什么会赞叹到‘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呢?”学生就能从讨论交流中感受到种子也充满生命力,它也热爱光明、热爱大自然。孩子们读了这样的课文,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穿透语言文字,亲身体验。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益处的。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一段落时,教师没有让孩子们漫不经心地轻轻读过,而是在此时出示幻灯片展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以无限悲痛、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理解这一段话。让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忠于职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用生命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只可爱、之可敬。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强者”或“英雄”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总之,语文课堂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洁霜.转变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
[2]马新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追求课堂最大效益[J].中学语文.2008.
[3]周小祥.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 2010.
一、挖掘文本更深处,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它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行为体系,教材中含有大量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这些观念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小学生的人性、灵魂、生命成长的觉悟,让小学生不仅从中汲取文化营养,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生命境界,充实他们的生命内容。
“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双边活动。”这里既强调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而且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因此,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并不是总跟着教师的预设而顺利进行的,作为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这些生命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多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的运用。
二、文本无语却有情,细读慢酌长思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即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把生命教育无声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之中。教师有意识,学生有感悟便可,不能为教育而生搬硬套,说教训诫,那样只会引起反教育效果。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小品、散文,可以借此赏读,体悟人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教学《桥之思》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备课中就要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大好时机。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反复阅读,体会到桥是各种各样的,是那样的神奇,以致到后来都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片段。这样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叫做《一粒种子》:泥土里的种子钻出了地面,看见天空是蓝蓝的,听见小鸟、小朋友在唱歌,不禁赞叹,“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着的时候,也许孩子们没有意识到什么,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种子看到外面的样子时,为什么会赞叹到‘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呢?”学生就能从讨论交流中感受到种子也充满生命力,它也热爱光明、热爱大自然。孩子们读了这样的课文,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过美好的生活,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穿透语言文字,亲身体验。虽说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教师若能引领学生通过对纸上文字的品读想象,找到一点“躬行”的体验,也是很有益处的。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一段落时,教师没有让孩子们漫不经心地轻轻读过,而是在此时出示幻灯片展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以无限悲痛、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理解这一段话。让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忠于职守,履行了自己的做人之道。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用生命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只可爱、之可敬。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强者”或“英雄”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总之,语文课堂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洁霜.转变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
[2]马新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追求课堂最大效益[J].中学语文.2008.
[3]周小祥.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