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被动与主动虽仅一字之差,但其心理状态却是天壤之别。追求美与享受快乐是人的本能。如果学习具有让孩子主动追求的美与乐,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始终伴随着愉悦,学习的效果不测便知,学习便具有了审美意义上的魅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样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如何让语文课散发出美的魅力呢?针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不应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而应将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的课文内容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包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在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板画等再现课文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与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把书面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情绪被默默地牵引达到饱满的状态,使有感情的朗读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呼之欲出。例如《江南》一课,为使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江南水乡江水如蓝,清可见底,碧绿的荷花衬着娇艳的荷花,一群群鱼儿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动人美景,使小朋友真正体会到江南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种美景中坐着小船,采着莲蓬,多像在一幅画中荡漾。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学生们都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响亮而富有情趣。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时,我在黑板涂上蓝色的大海,浪尖上飘着朵朵鲜艳的花瓣,我这样引读: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歌曲“春天的故事”和着学生们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更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二、通过示范朗读,传递情感体验
模仿力强是小学阶段儿童的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主要靠模仿。教师要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抽象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朗读训练是一种美的享受。在示范朗读时, 教师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来表达文章的感情,亦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变化。如《小池塘》一课,描写了春天的小池塘美丽多彩的美景,其中“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写得尤其灵动优美,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在范读“一闪一闪”时,我通过语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水波的荡漾,当读到“明亮的大眼睛”时,我放慢语速,同时眉眼舒展开来,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光,很快,我的感情被学生感应,我看到一双双清澈明净的眼睛。当学生拿起书来朗读时,就能把文字中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观察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图文并茂是小学课本的一大特色。如《欢乐的泼水节》中的一幅图,画的是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甚少,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图上人物的的服饰、表情,动作的细致观察,从而体会出泼水节的欢乐,傣族人民用这种独特的过节方式,表達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继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傣族人民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观察、想象,让学生获得崇高的情感体验,从而将这篇课文读得深情而欢乐。
四、通过评词析句,品味情感体验
课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绘情景时,总是将自己深厚的情谊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时应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推敲。如《燕子》一课,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用得妙极了,如:“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赶集似地聚拢来”等,要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较轻松地品位这些文字,享受它们的妙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简化了的文字,然后我让班上两名朗读最出色的学生抽签分别代表两组同学朗读这两段话。读完后问:谁读的好些?学生一致认为读原文的同学好些。我又问另一个同学和他代表的两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有委屈吗?”这下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来:“有,我们抽读的这段没有他们的那段好,不是我们朗读的水平差!”接着,我就让充满委屈的他们说说对方的文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细致准确的分析让我惊讶,他们尝到了字斟句酌的美妙滋味,让学生再读原文,便读出了感情。
五、转化朗读方式,放飞情感体验
不同的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自然是不同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共鸣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不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动时放声朗读,伤心处低低诉说,体会哲理时细细咀嚼。如果学生能够在初读文字后自觉地选择出与文章所蕴之情相吻合的朗读方式,且这种朗读方式又是他认为最舒服的,那他就已经能品其味,知其情了。如教《鸟语》时,为了使学生品一品“软语”,尝一尝与鸟对话时的情趣,在教“我”与布谷鸟对话那一段,教师问:“这段对话,你们想怎样读呢?是高声朗读,还是低声读,还是默默地不出声的读?”学生回答:“较轻声地读。”师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读?”学生回答:“鸟儿软语,我们也该轻言细语,不吓着他们,这也是对鸟儿的尊重和爱护。”师再问:“此刻,你们愿意全班齐读呢,还是小组读,还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或一个人细细地读。这样的品读,其情温馨,其声亦动人。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入情入境,使作者、教者和学生达到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的课文内容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包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在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板画等再现课文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与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把书面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情绪被默默地牵引达到饱满的状态,使有感情的朗读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呼之欲出。例如《江南》一课,为使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江南水乡江水如蓝,清可见底,碧绿的荷花衬着娇艳的荷花,一群群鱼儿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动人美景,使小朋友真正体会到江南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种美景中坐着小船,采着莲蓬,多像在一幅画中荡漾。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学生们都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响亮而富有情趣。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时,我在黑板涂上蓝色的大海,浪尖上飘着朵朵鲜艳的花瓣,我这样引读: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歌曲“春天的故事”和着学生们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更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二、通过示范朗读,传递情感体验
模仿力强是小学阶段儿童的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主要靠模仿。教师要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抽象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朗读训练是一种美的享受。在示范朗读时, 教师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来表达文章的感情,亦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变化。如《小池塘》一课,描写了春天的小池塘美丽多彩的美景,其中“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写得尤其灵动优美,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在范读“一闪一闪”时,我通过语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水波的荡漾,当读到“明亮的大眼睛”时,我放慢语速,同时眉眼舒展开来,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光,很快,我的感情被学生感应,我看到一双双清澈明净的眼睛。当学生拿起书来朗读时,就能把文字中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观察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图文并茂是小学课本的一大特色。如《欢乐的泼水节》中的一幅图,画的是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甚少,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图上人物的的服饰、表情,动作的细致观察,从而体会出泼水节的欢乐,傣族人民用这种独特的过节方式,表達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继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傣族人民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观察、想象,让学生获得崇高的情感体验,从而将这篇课文读得深情而欢乐。
四、通过评词析句,品味情感体验
课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绘情景时,总是将自己深厚的情谊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时应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推敲。如《燕子》一课,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用得妙极了,如:“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赶集似地聚拢来”等,要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较轻松地品位这些文字,享受它们的妙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简化了的文字,然后我让班上两名朗读最出色的学生抽签分别代表两组同学朗读这两段话。读完后问:谁读的好些?学生一致认为读原文的同学好些。我又问另一个同学和他代表的两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有委屈吗?”这下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来:“有,我们抽读的这段没有他们的那段好,不是我们朗读的水平差!”接着,我就让充满委屈的他们说说对方的文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学生细致准确的分析让我惊讶,他们尝到了字斟句酌的美妙滋味,让学生再读原文,便读出了感情。
五、转化朗读方式,放飞情感体验
不同的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自然是不同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共鸣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不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动时放声朗读,伤心处低低诉说,体会哲理时细细咀嚼。如果学生能够在初读文字后自觉地选择出与文章所蕴之情相吻合的朗读方式,且这种朗读方式又是他认为最舒服的,那他就已经能品其味,知其情了。如教《鸟语》时,为了使学生品一品“软语”,尝一尝与鸟对话时的情趣,在教“我”与布谷鸟对话那一段,教师问:“这段对话,你们想怎样读呢?是高声朗读,还是低声读,还是默默地不出声的读?”学生回答:“较轻声地读。”师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式读?”学生回答:“鸟儿软语,我们也该轻言细语,不吓着他们,这也是对鸟儿的尊重和爱护。”师再问:“此刻,你们愿意全班齐读呢,还是小组读,还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或一个人细细地读。这样的品读,其情温馨,其声亦动人。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入情入境,使作者、教者和学生达到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