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中心小学 河北 丰宁 068350)
【摘 要】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文字的机械传授与课文情节的简单分析,更是培养学生感知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思想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陶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呢?我经过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为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从语文教材的文学样式来看,文章蕴含着感情——诗有情、散文有情、小说有情、戏剧有情,这些都是语文课的优势,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就可很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怎样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呢?我认为重要的做法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传情”来感染学生,同时又可以于情之中传授知识、讲明道理,受到教育。因此,这当中的“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带有感情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充分领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再现文章中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文章的情境里去,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
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3. 认真对文章词句“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
4.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体验生动的情感 有些课文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可以在学生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进入角色,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如教学《将相和》这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前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我根据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特点,让二位男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引导他们根据课文情节进行表演,同时配上有表情的解说和音乐。那二位男生不仅把人物形象、性格演活了,而且还根据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得惟妙惟肖。表演结束后,我根据刚才表演的两个人物行为,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觉得谁的行为值得钦佩,为什么?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讨论后,我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头填空:廉颇主动到蔺相如门上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廉颇这个行动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原谅了他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位怎样的人?最后老师相机提问: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吗?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 用心诵读引起联想和思考来丰富情感 小学语文有多篇课文为了更具体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内容使用了联想的手法。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分辨事物的联想,就能更深刻地提示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教育之目的。
如教学《灯光》这课时,我着重抓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引导学生体会郝副营长当时的想法、做法,认真研读课文,进而组织学生围绕“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安上电灯,让孩子们在那样的灯下学习,该多好啊!”这句话来讨论,学生具体完整地感知人物语言形象后,再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联想,启发学生想象:郝副营长当时可能想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的什么?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谈谈自已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在郝副营长当时看来是理想和愿望的东西如今已变为现实,从而激发学生以郝副营长为榜样,从小立志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6. 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深化情感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掘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我通过指导做实验和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某种教育或深化情感体验。《詹天佑》一课的思想教育因素是使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这部分时,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实物课件,利用儿童玩具(电动小火车),为学生做了过青龙桥詹天佑是怎样让火车爬上特别大陡坡的演示,为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力学中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悟出詹天佑当时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又深化了学生思想情感。
【摘 要】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文字的机械传授与课文情节的简单分析,更是培养学生感知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思想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陶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呢?我经过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为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从语文教材的文学样式来看,文章蕴含着感情——诗有情、散文有情、小说有情、戏剧有情,这些都是语文课的优势,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就可很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怎样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呢?我认为重要的做法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传情”来感染学生,同时又可以于情之中传授知识、讲明道理,受到教育。因此,这当中的“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带有感情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充分领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再现文章中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文章的情境里去,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
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3. 认真对文章词句“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
4.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体验生动的情感 有些课文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可以在学生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进入角色,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如教学《将相和》这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前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我根据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特点,让二位男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引导他们根据课文情节进行表演,同时配上有表情的解说和音乐。那二位男生不仅把人物形象、性格演活了,而且还根据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得惟妙惟肖。表演结束后,我根据刚才表演的两个人物行为,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觉得谁的行为值得钦佩,为什么?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讨论后,我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头填空:廉颇主动到蔺相如门上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廉颇这个行动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原谅了他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位怎样的人?最后老师相机提问: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吗?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 用心诵读引起联想和思考来丰富情感 小学语文有多篇课文为了更具体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内容使用了联想的手法。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分辨事物的联想,就能更深刻地提示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教育之目的。
如教学《灯光》这课时,我着重抓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引导学生体会郝副营长当时的想法、做法,认真研读课文,进而组织学生围绕“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安上电灯,让孩子们在那样的灯下学习,该多好啊!”这句话来讨论,学生具体完整地感知人物语言形象后,再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联想,启发学生想象:郝副营长当时可能想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的什么?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谈谈自已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在郝副营长当时看来是理想和愿望的东西如今已变为现实,从而激发学生以郝副营长为榜样,从小立志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6. 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深化情感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掘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我通过指导做实验和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某种教育或深化情感体验。《詹天佑》一课的思想教育因素是使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这部分时,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实物课件,利用儿童玩具(电动小火车),为学生做了过青龙桥詹天佑是怎样让火车爬上特别大陡坡的演示,为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力学中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悟出詹天佑当时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又深化了学生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