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好的基础在于信任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y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埃里克·尤斯拉纳(Eric.M.Uslaner)所著《信任的道德基础》一书所探讨的问题,不仅是美国所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运用社会的信任度作为参照系来研究的。
  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上反映出来。那么信任是什么?它以什么为基础?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传统观念有什么关系?如何把它作为一项体现和谐社会(这是全世界各国都追寻的理想)的指标来加以考察和测量,从而成为我们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参考?此前,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信任》和我国社会学家郑也夫的《信任论》等著作,都曾围绕着信任问题展开讨论。本书作者则运用社会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深入、严谨地探讨了信任問题,使这项研究更为深化和具体,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全书的体系创建和研究方法也堪称前卫,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本书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参考大量各类统计数据和学术观点,从对不同时间、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经济形态的各种人群的反复测试和比较中,探索如何提高人们信任感的共同规律。作者在反复强调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经济上的不平等,是使美国人民的信任指数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它远远超过“越战”、政府更迭等事件对美国人民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在我国又何尝不是隐忧?本书虽然完成于2002年,但书中的议题可谓既古老又超前,书中涉及的和谐、信任、民主、平等诸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不患寡,患不均”,透过历史的反思,也可预见未来社会的问题乃至危机。在书的最后,作者疾呼:“不要致富,要平等!”
  本书始终力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信任陌生人,为什么这种信任是重要的。作者认为,信任是一种价值,它不取决于个人在公民群体中的一般社会交往。人们起初是从父母那里学到信任的,而信任取决于乐观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良好的地方,人们能使它更美好。信任他人更有可能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工作得到实现,信任感的提升能使那些受歧视的群体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具有信任感的社会更有可能对资源进行从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它的政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在近三十年中,美国社会的信任感在衰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乐观主义的衰落和经济不平等的加剧,作者记录了各个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各种时间序列中的变化趋势,具象地描述了这些观点。
  埃里克·尤斯拉纳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college Park)的政府与政策教授,他发表过许多著述,其中包括:《和谐气氛在美国国会中消退》(1993)、《行动者与罢工者:众议院和参议院中的理论家》(1999)。还编辑过的《社会资本与日常生活中的参与》和《社会资本与向民主的过渡》等著作。作者是位犹太裔的美国学者,他的书中显示了带有犹太民族特色的机智与思辨,并包含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
  “信任是最复杂的、多维度的和被误解的概念之一,这一点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承认。尤斯拉纳的这本书缓解了这种经验和概念上的混乱……以非凡清晰的思路,对关于信任的现有数据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朝着搞清楚这些数据的意义走了很长的路。那些有兴趣对社会资本和公民参与的衰落进行辩论的政治科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或其他任何有这种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R.乌斯诺教授这样评论本书。
  阿姆斯特丹大学H.塞梅特科教授说:“这是一本吸引人的书,他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生的重要读物。尤斯拉纳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其基础是对概念的精心阐明,以及对美国的调查数据这笔财富周密的分析。然后他又说明了这种阐明和分析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能成立。他告诉我们,人们需要做的事情是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信任。本书对数据的讨论也能为熟知多变量模型的人们所理解,而且这一讨论的笔触生动,其中不乏趣闻逸事。”
  从本书译后记得知,去年三、四月间,尤斯拉纳曾来华访问,一直由本书译者张郭敏陪同,期间他们共同探讨了在翻译中文版时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这无疑对保证本书的翻译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信任的道德基础》,[关]埃里克·尤斯拉纳著,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29.00元)
其他文献
钱锺书的博学世所共知,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想在他书里觅些讹失,来作为饭后自炫的谈资。必须承认,这种心理是有几分可笑的。钱先生有一篇《释文盲》,揶揄不懂文学的学究,说好比《格列佛游记》里的那位主角,“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我读书不识大体,而津津于字沟字缝间,钱先生地下有知,恐又要“眼睛增添明亮”、“齿牙闪烁光芒”(《说笑》),而“冷然微笑”了。    一、《也是集》的书名  
念研究生时,专业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因博士论文关注古今小说的转折,谈“中国小说史”,对我来说,也还算本色当行。没想到,走上北大讲台才四年,学术兴趣就开始转移。从1991年秋季起,十五年来,我在北大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授的专题课,“文学史”与“学术史”的比例,几乎对半开。  九十年代初,斗转星移,个人的心境及趣味大为改变,原先以小说史为中心的学术设计,不得不做大的调整。有些偶然因素,加快了这一调整的
全球都在变,什么都在变,人们的兴趣更是变化飞快。但有两点不变:一是大多数人喜欢赚大钱、发大财,再就是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喜欢听穷人变富人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喜欢听别人赔钱的故事:穷与富、幸福与不幸福,永远是相对的。《金融制胜》就讲述了资本市场大喜大悲的故事。  《金融制胜》主要是揭批美国券商的,从次级债危机开始,讲述了金融创新、救市、国家财富基金、安然等事件的幕后故事。《金融制胜》是讲故事,
面对高扬语文学科“突破与重构”主题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以讲授好课本课文,作为跟进课改脚步的方式。那么以何思维串联“老生常谈”的知识点,便是“突破与重构”的关键。下面,我想利用“整体思维”为“线”,串联起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那么何为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在哲学中,隶属于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整体与部分这对矛盾中的重要的方法论。其更多的是强调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是部分的整体,众多部分应该合理地处理彼
从1919年7月蔡晓舟、杨景工编的第一部关于五四运动的书——《五四》出版以来,八十多年中,与“五四”相关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由此建构起来的“五四”形象也可谓千人千面,众说不一。在众多“五四”学的著述中,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一书,是最近比较特别的一部。该书以五四新文化为对象,除“导言”外,由六个独立的章节组成,内容涉及广场上的学生运动、《新青年》中的文体对话、蔡元培的大学
当代的《文选》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就《文选》的成书、文本源流、注释、历代《文选》学等加以探讨,二是对《文选》中所载作品进行研究。顾农的《文选论丛》即包括这两方面内容而以后者为主。全书五十五篇,内容非常丰富。上卷论《文选》的编者、编撰背景及文学趣味、《文选》的注解、《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下卷则论《文选》所载作家作品,上起《楚辞》,下迄南朝的江淹、丘迟,有考证,有思想艺术的
由鄢烈山先生作序的《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不但能令读者增加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针砭时弊,足以警惕人心。为了使此书更臻完善,我想提出几点意见和作者商榷。  第72页:“可惜王安石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于是凡是赞同他,同时也是他认为有能力的,不论处于哪一层次,都要破格提拔,韩绛、吕惠卿、苏辙等的升迁可以佐证。”  据我所知,苏辙并非王安石一派,他和其兄苏轼一样,是反对新法的。《
靳彤: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设计、阅读与阅读教育,独著、主编、参编著作1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建设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一、王国维的“创造性背离”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按:应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初刊稿第二十六则)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人生三境说”。  在这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三个词句来
文本细读这一理念这几年已经被搞语文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同仁们越来越多的说起,也越来越达成了共识,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實践性课程。”[1]可见语言文字这一“细处”是根本,教育家叶圣陶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对语言“细处”的强调更是到了一个高度,文本细读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细教文本?如何指导学生把一篇文章读细,作为一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