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
【关键词】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改编后的部编教材对语文教师课外名著阅读指导提出了更系统更明确的要求,而在七年级上册中把《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起始阶段的第一本名著介绍给学生,旨在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意识到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感受与经验,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这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外经典阅读是有提纲挈领的深意的。因此,笔者尝试以《朝花夕拾》为例,试探求一条带领学生欣赏经典的路径,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价值所在,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阅读整本名著的目的。
一、略读精读并重,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读通经典的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就是要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师指导工作的最初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古有提要勾弦法、小求甚解法,近现代有创新读书法、博专结合法等,但是归根结底,这些读书方法大致不离精读与略读的范畴。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叶圣陶从教学和效果两个方面做了精彩的论述:站在教学的角度,应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但站在效果的角度,精读是为略读这一应用而做的准备。叶老所说的运用,就是学生能够独立、顺利地进行课外阅读,而精读作为准备,也是为学生能够学会这种运用而服务的。可见,叶老把略读放在了与精读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时,要精读与略读并重。
在学生阅读体会交流前,笔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是忽略前言、后记,直接从正文开始看,而且一般直接对整本书进行精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仅使读书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因而教师对精读与略读的方法与意义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朝花夕拾》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浏览整本书的框架,关注书的“小引”和“后记”部分,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再指导学生通读全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不理解的地方,都不要停下来深究,一口气把书看完。对于不懂的部分,指导学生不需要为此气恼、泄气,甚至弃书而逃,而要努力做到通读。这一点对于阅读能力与品质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特别重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探究方向,对全书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做批注与质疑,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最终形成相关主题的读书报告。
二、设置专题探究,激发学生欣赏经典的兴趣,读懂经典的价值
(一)以“自我之心”体察“作者之心”,认识经典的历时性
名著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话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收经典作品中思想之精华,从而激励唤醒鼓舞内在的我。名著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凡是契合学生心灵的东西,学生一定愿意持续接触,这就是兴趣。在指导阅读名著时,提示学生“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就能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新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鲁迅的童年和求学生活距离如今的时代较远,但那种儿童的心理是历久不变的,也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部分,这就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也引起了学生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一个专题探究——探究童年鲁迅的心理。《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除了课文中的选篇,其中还有《狗·猫·鼠》
【关键词】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改编后的部编教材对语文教师课外名著阅读指导提出了更系统更明确的要求,而在七年级上册中把《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起始阶段的第一本名著介绍给学生,旨在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意识到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感受与经验,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这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外经典阅读是有提纲挈领的深意的。因此,笔者尝试以《朝花夕拾》为例,试探求一条带领学生欣赏经典的路径,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价值所在,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阅读整本名著的目的。
一、略读精读并重,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读通经典的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就是要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师指导工作的最初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古有提要勾弦法、小求甚解法,近现代有创新读书法、博专结合法等,但是归根结底,这些读书方法大致不离精读与略读的范畴。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叶圣陶从教学和效果两个方面做了精彩的论述:站在教学的角度,应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但站在效果的角度,精读是为略读这一应用而做的准备。叶老所说的运用,就是学生能够独立、顺利地进行课外阅读,而精读作为准备,也是为学生能够学会这种运用而服务的。可见,叶老把略读放在了与精读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时,要精读与略读并重。
在学生阅读体会交流前,笔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是忽略前言、后记,直接从正文开始看,而且一般直接对整本书进行精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仅使读书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因而教师对精读与略读的方法与意义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朝花夕拾》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浏览整本书的框架,关注书的“小引”和“后记”部分,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再指导学生通读全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不理解的地方,都不要停下来深究,一口气把书看完。对于不懂的部分,指导学生不需要为此气恼、泄气,甚至弃书而逃,而要努力做到通读。这一点对于阅读能力与品质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特别重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探究方向,对全书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做批注与质疑,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最终形成相关主题的读书报告。
二、设置专题探究,激发学生欣赏经典的兴趣,读懂经典的价值
(一)以“自我之心”体察“作者之心”,认识经典的历时性
名著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话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收经典作品中思想之精华,从而激励唤醒鼓舞内在的我。名著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凡是契合学生心灵的东西,学生一定愿意持续接触,这就是兴趣。在指导阅读名著时,提示学生“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就能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新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鲁迅的童年和求学生活距离如今的时代较远,但那种儿童的心理是历久不变的,也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部分,这就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也引起了学生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一个专题探究——探究童年鲁迅的心理。《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除了课文中的选篇,其中还有《狗·猫·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