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出发,合理运用儿歌、故事、手势、游戏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
关键词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体验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仅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能使数学课趣味盎然,让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儿歌激趣,开阔思路
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用刻意去记忆,就能背诵下来,深得学生喜爱。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在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不易区分,也有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却不知怎样把大于号、小于号填在两个数中间。我用儿歌“大于号,小于号,谁大冲谁开口笑”帮助学生理解,意思是哪个数大开口就冲着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单位换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用儿歌“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位数不够0补齐;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位数不够O补齐”来教学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以至于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都是边背儿歌边做,儿歌背完了不知不觉题也做完了。初学用竖式计算时,我编了儿歌“列竖式,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须从个位起,个位相加满了10,赶紧向十位进一;个位若是不够减,必须从十位退一,再在个位上加上10”来学习,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竖式计算。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我还编了儿歌“千千千万万万,不抄错数是关键”提醒他们。蕴含数学知识的儿歌,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使用儿童歌曲学习新知,并加以适当的编排动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向问题是非常生活化的知识,小学生辨认起来却非常困难,有的在学校里学会辨认了,出了校门又不会认了。在教材的指引下,我借助太阳作参照物,用歌曲“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帮助学生记忆。孩子们边指边唱,很快就能正确的辨认方向了。课下我还组织同学们搜集有关方向的歌曲进行比赛,当“东方红太阳升”“日落西山红霞飞”等响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时,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也显得生动有趣了。巧用歌曲学习,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陶冶了情操。
二、故事激趣,拓宽思路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他们却不知道有许多故事里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若能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加法交换率”时,我采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导课。故事讲完后设疑:小猴子聪明吗?为什么?因问题简单有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把加法交换律的实质说了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朝三暮四的故事蕴含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法交换率的意义,效果非常好。课下,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蕴含数学知识的故事,把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纪录下来,并把做得好的在班内展示。数学知识与故事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手势引趣,变换思路
教材中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年、月、日”时,教材中就应用了拳头背面的凹凸来帮助记忆大小月。我受此启发,试着借助手势教数学知识,效果不错。在学生明确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2个拳头代表2个加数,两手相握代表和,加上动作表示出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用此法把动作稍加变化,还可以表示出减法的意义。又如,用叉开的3个手指表示加数,从左往右,先把前2个凑起来再同第3个凑,然后把后2个凑起来再同第1个凑来表示加法结合律,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像这种在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运用动作思维,可以不断变换问题的思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所遗忘,我举起手稍作提示,他们立刻就想起来了。实践证明,借助手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兴趣。
四、游戏促趣,巩固新知
“游戏是活跃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习《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时,结合课后练习,我设计了拍手游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反反正正。学生连贯的在每个方位有节奏的连续拍两下,最后坐正。这一游戏既让学生轻松的记住了方位,又整顿了课堂秩序。又如,学了对称之后,我设计了同桌两人做动作对称的游戏,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对称现象,积极思考怎么做才能对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对称的认识。适当的游戏活动,应和了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后期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的局面。
关键词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体验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不仅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能使数学课趣味盎然,让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儿歌激趣,开阔思路
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用刻意去记忆,就能背诵下来,深得学生喜爱。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在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不易区分,也有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却不知怎样把大于号、小于号填在两个数中间。我用儿歌“大于号,小于号,谁大冲谁开口笑”帮助学生理解,意思是哪个数大开口就冲着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单位换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用儿歌“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位数不够0补齐;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位数不够O补齐”来教学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以至于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都是边背儿歌边做,儿歌背完了不知不觉题也做完了。初学用竖式计算时,我编了儿歌“列竖式,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须从个位起,个位相加满了10,赶紧向十位进一;个位若是不够减,必须从十位退一,再在个位上加上10”来学习,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竖式计算。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我还编了儿歌“千千千万万万,不抄错数是关键”提醒他们。蕴含数学知识的儿歌,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使用儿童歌曲学习新知,并加以适当的编排动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方向问题是非常生活化的知识,小学生辨认起来却非常困难,有的在学校里学会辨认了,出了校门又不会认了。在教材的指引下,我借助太阳作参照物,用歌曲“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帮助学生记忆。孩子们边指边唱,很快就能正确的辨认方向了。课下我还组织同学们搜集有关方向的歌曲进行比赛,当“东方红太阳升”“日落西山红霞飞”等响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时,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也显得生动有趣了。巧用歌曲学习,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陶冶了情操。
二、故事激趣,拓宽思路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他们却不知道有许多故事里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若能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加法交换率”时,我采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导课。故事讲完后设疑:小猴子聪明吗?为什么?因问题简单有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把加法交换律的实质说了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朝三暮四的故事蕴含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法交换率的意义,效果非常好。课下,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蕴含数学知识的故事,把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纪录下来,并把做得好的在班内展示。数学知识与故事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手势引趣,变换思路
教材中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年、月、日”时,教材中就应用了拳头背面的凹凸来帮助记忆大小月。我受此启发,试着借助手势教数学知识,效果不错。在学生明确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2个拳头代表2个加数,两手相握代表和,加上动作表示出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用此法把动作稍加变化,还可以表示出减法的意义。又如,用叉开的3个手指表示加数,从左往右,先把前2个凑起来再同第3个凑,然后把后2个凑起来再同第1个凑来表示加法结合律,非常清楚地阐释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像这种在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运用动作思维,可以不断变换问题的思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所遗忘,我举起手稍作提示,他们立刻就想起来了。实践证明,借助手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兴趣。
四、游戏促趣,巩固新知
“游戏是活跃学生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习《认识方位上、下、左、右、前、后》时,结合课后练习,我设计了拍手游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反反正正。学生连贯的在每个方位有节奏的连续拍两下,最后坐正。这一游戏既让学生轻松的记住了方位,又整顿了课堂秩序。又如,学了对称之后,我设计了同桌两人做动作对称的游戏,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对称现象,积极思考怎么做才能对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对称的认识。适当的游戏活动,应和了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后期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