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帝内经》广泛地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吸收总结先秦诸子百家的各种思维方式,并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法——象思维,并广泛应用到藏象理论和病理理论中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医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象思维;取象思维;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据象比附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论著,其中凝结着众多中国古代名医的医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果在医学方面的重要体现。《黄帝内经》受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取象思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象思维的内涵及其分类
就思维内涵而言,象思维所把握的是动态整体, 取象思维是指人通过观察事物及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并在这些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具体的形象及象形性的符号进行表述,通过象征、比喻、联想、推演及归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受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取象思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就《黄帝内经》中取象思维的具体方式而言,主要有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和据象比附四种,在《黄帝内经》中,这四种取象思维方式运用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多个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观物取象是指人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认识事物的形象,把握事物的动态变化现象,从而建构相应的意象及模型的方式。观物取象可谓字字千钧, 意蕴深邃无穷。其中, 最核心之词语是观。取象在观,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悟性活动, 属于动态整体直观或体悟。常人一般所谓观, 是指外视即眼睛看这只是最低层面之观。与这种观相联系的象, 也是外观的象, 或表面有形的象。要把握动态整体的本质, 就要超越这种观、这种象, 就要进入动态整体直观。
据象类比是指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对不同事物及现象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比较、和推衍,并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加以说明的一种方式。强调思维的联想性,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素问·是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①非常重视据象类比方法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运用;
据象类推是指人在据象类比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对事物和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据象类推不但强调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还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归类和推演。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②这就包含了推理演绎在思维方式中的运用;
据象比附则是指人在对事物和现象的类的表象理解基础上,在不同的类之间建立某种必然性的联系,并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内在结构进行牵强的解释,注重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不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是《黄帝内经》对人的脏腑组织、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外在的表象的认识,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取象思维在藏象理论建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系统和天地万物的现象联系相结合,构建了中医独有的藏象系统。采用据象类推的方法把五脏与四时、五行、五方、五官、五味、五气、五色、五志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五脏的藏象理论。《黄帝内经》采用了取象思维的方法来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③这就是将人体的脏腑系统与当时的社会体系及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取象类比,用政治制度内在的结构功能来阐述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在中医藏象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取象思维论述了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通过对取象思维将自然界中万物万象的循环运动据象类比、类推于人体的气血运行之中,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人体气血运行理论,对中医的病理理论和针灸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④以气候变化对江河湖水的影响类推六淫邪气对人体经血运行的影响,这就是将取象思维运用于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之中,形象地对其进行阐述。
最后,取象思维构建了经络理论。《黄帝内经》构建的独有的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通过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据象类推于人体所建立的,如天地有四时,推知人有四经;有十二月,推知人有十二从;有十二经水,推知人有十二经络等等。《黄帝内经》通过取象思维的运用,建立了独有的经络理论,但这种取象思维与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不同,因此,为经络理论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三、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病理理论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将取象思维应用到病理理论的建构中。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以气候变化对江河湖水的影响类推六淫邪气对人体经血运行的影响,以自然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特点来阐述一些人体疾病的病理特点,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的概念,概括了人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丰富了中医的病理理论。而且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病机理论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比如《灵枢·岁露》用月亮的圆缺盈对潮汐的影响据象类比人的发病,《素问·宝命全形论》以盐气外泄、琴弦断裂之声、树枯叶落来据象类比人的呃逆干哕、肌肤衰败、气血紊乱等疾病的发病机理。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九类病机,在其中都有着取象思维的应用。(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及注解:
[1]《素问·是从容论》
[2]《素问·五运行大论》
[3]《素问·灵兰秘典》
[4]《素问·离合真邪论》
关键词:象思维;取象思维;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据象比附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论著,其中凝结着众多中国古代名医的医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果在医学方面的重要体现。《黄帝内经》受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取象思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象思维的内涵及其分类
就思维内涵而言,象思维所把握的是动态整体, 取象思维是指人通过观察事物及现象获得直接经验,并在这些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具体的形象及象形性的符号进行表述,通过象征、比喻、联想、推演及归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受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取象思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就《黄帝内经》中取象思维的具体方式而言,主要有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和据象比附四种,在《黄帝内经》中,这四种取象思维方式运用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多个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观物取象是指人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认识事物的形象,把握事物的动态变化现象,从而建构相应的意象及模型的方式。观物取象可谓字字千钧, 意蕴深邃无穷。其中, 最核心之词语是观。取象在观,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悟性活动, 属于动态整体直观或体悟。常人一般所谓观, 是指外视即眼睛看这只是最低层面之观。与这种观相联系的象, 也是外观的象, 或表面有形的象。要把握动态整体的本质, 就要超越这种观、这种象, 就要进入动态整体直观。
据象类比是指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对不同事物及现象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比较、和推衍,并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加以说明的一种方式。强调思维的联想性,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素问·是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①非常重视据象类比方法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运用;
据象类推是指人在据象类比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对事物和现象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据象类推不但强调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还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归类和推演。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②这就包含了推理演绎在思维方式中的运用;
据象比附则是指人在对事物和现象的类的表象理解基础上,在不同的类之间建立某种必然性的联系,并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内在结构进行牵强的解释,注重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不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是《黄帝内经》对人的脏腑组织、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外在的表象的认识,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取象思维在藏象理论建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系统和天地万物的现象联系相结合,构建了中医独有的藏象系统。采用据象类推的方法把五脏与四时、五行、五方、五官、五味、五气、五色、五志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五脏的藏象理论。《黄帝内经》采用了取象思维的方法来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③这就是将人体的脏腑系统与当时的社会体系及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取象类比,用政治制度内在的结构功能来阐述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在中医藏象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取象思维论述了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通过对取象思维将自然界中万物万象的循环运动据象类比、类推于人体的气血运行之中,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人体气血运行理论,对中医的病理理论和针灸理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④以气候变化对江河湖水的影响类推六淫邪气对人体经血运行的影响,这就是将取象思维运用于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之中,形象地对其进行阐述。
最后,取象思维构建了经络理论。《黄帝内经》构建的独有的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通过对宇宙天地万物的认识,据象类推于人体所建立的,如天地有四时,推知人有四经;有十二月,推知人有十二从;有十二经水,推知人有十二经络等等。《黄帝内经》通过取象思维的运用,建立了独有的经络理论,但这种取象思维与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不同,因此,为经络理论蒙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
三、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病理理论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将取象思维应用到病理理论的建构中。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以气候变化对江河湖水的影响类推六淫邪气对人体经血运行的影响,以自然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特点来阐述一些人体疾病的病理特点,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的概念,概括了人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丰富了中医的病理理论。而且取象思维在《黄帝内经》病机理论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比如《灵枢·岁露》用月亮的圆缺盈对潮汐的影响据象类比人的发病,《素问·宝命全形论》以盐气外泄、琴弦断裂之声、树枯叶落来据象类比人的呃逆干哕、肌肤衰败、气血紊乱等疾病的发病机理。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九类病机,在其中都有着取象思维的应用。(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及注解:
[1]《素问·是从容论》
[2]《素问·五运行大论》
[3]《素问·灵兰秘典》
[4]《素问·离合真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