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仅仅五个字,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当我们避开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宁静的夜晚,仰望着深邃的天空,我们会经常扪心自问:“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大社会里、小环境中我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别人怎样看待我呢?”、“我应当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通俗地说,这些就叫做自我认识意识。
自我认识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则是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意义
人是一切感觉、知觉和理性思维的主体。而这些感觉、知觉和理性思维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则是自觉行为的激发者。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没有感觉到自我存在到认识了自我存在的过程。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那么他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进步的动力,就不可能顺利地成长。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二、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培养的内容
自我认识意识,是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学生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例如,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舒适感、病痛等,也就是生理的自我。
2.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如智慧、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心理的自我。
3.学生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包括对周围客观环境和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社会的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依托语言文字来挖掘学生的心理自我,并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自我。
三、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培养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有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体现。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自我评价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其实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现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摒弃了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在新教材第六册中,有一篇课文《荒芜的花园》。课文叙述了一位老妇人由于自私心作祟,用谎言关闭了自家原本热闹的花园。花园从此荒芜了,而老妇人也感受到了孤独、寂寞。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课文内容上,学生的认识不可能深刻。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续编下去。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了,充分展示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表述、评价更加个性化。有的学生认为,贝尔太太后悔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派人修缮了花园,重新迎接客人;有的学生认为贝尔太太虽然后悔,可是却拉不下颜面,终于在孤独中死去了……学生的表达各不相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语文教学擦出的智慧火花。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体验,主要包括自信、自卑、责任感、优越感等方面。自我体验在语文课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感受。在《荒芜的花园》一课中,当学生读到“年轻人、小孩子、老人在贝尔太太的花园中尽情地快乐”时,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群欢快的人群中,感受到了快乐和热闹;而当他们读到“几年后,花园杂草丛生、毒蛇横行”时,仿佛也感受到了荒芜和恐怖。这前后两段文字的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文本内容起伏,自然而然地在自我体验中形成了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自我体验,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自我满足。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做法
1.提供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习,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情绪。任何学生当他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后,都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否则会降低甚至失去学习的意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坚持“三性”:
(1)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语文课决不是几个优秀生发挥的
舞台,它应该为全体学生服务,锻炼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不仅要特别照顾那些学习能力一般或偏下的学生,更要设计一些人人参与的教学环节,给予人人表演的机会。例如,安排小组讨论,排练课本剧,设计小报,收集课文相关资料等内容。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无论质量高低,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锻炼和提高。
(2)活动要求的差异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内容,使之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在排练课本剧中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饰演的角色,这也是一种让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方式;安排小组讨论时,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的闯关题,激励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想法。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基础发展的需要,又使一部分好学生“吃饱、吃好”。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事业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
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为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要完成这些要求,前提条件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评价和比较的依据。例如,这个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朗读。教师应罗列出朗读的评价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尺度。有了一定的标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就“有法可依”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就会大大增强。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些优秀生往往从幼年起就能独立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往往精神涣散,意向不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方向,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例如,可以利用课文中现成的例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厉归真画虎》、《全神贯注》、《不知疲倦的人》,这些课文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教师适加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感情,并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
4.指引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集体活动中要以认识他人当作自我认识的一面镜子。例如,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也可以按优中差来编排小组。小组依照任务分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既积极参与了教学,又密切了伙伴关系,在比较中正确认识了自己,从而使他们从正确的自我意识出发主动提高自己。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自我认识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则是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意义
人是一切感觉、知觉和理性思维的主体。而这些感觉、知觉和理性思维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则是自觉行为的激发者。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没有感觉到自我存在到认识了自我存在的过程。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那么他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进步的动力,就不可能顺利地成长。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二、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培养的内容
自我认识意识,是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学生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例如,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舒适感、病痛等,也就是生理的自我。
2.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如智慧、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心理的自我。
3.学生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包括对周围客观环境和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社会的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依托语言文字来挖掘学生的心理自我,并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自我。
三、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培养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有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体现。具体地说,可分为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自我评价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其实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现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摒弃了以往“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在新教材第六册中,有一篇课文《荒芜的花园》。课文叙述了一位老妇人由于自私心作祟,用谎言关闭了自家原本热闹的花园。花园从此荒芜了,而老妇人也感受到了孤独、寂寞。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课文内容上,学生的认识不可能深刻。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续编下去。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了,充分展示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表述、评价更加个性化。有的学生认为,贝尔太太后悔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派人修缮了花园,重新迎接客人;有的学生认为贝尔太太虽然后悔,可是却拉不下颜面,终于在孤独中死去了……学生的表达各不相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语文教学擦出的智慧火花。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体验,主要包括自信、自卑、责任感、优越感等方面。自我体验在语文课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感受。在《荒芜的花园》一课中,当学生读到“年轻人、小孩子、老人在贝尔太太的花园中尽情地快乐”时,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群欢快的人群中,感受到了快乐和热闹;而当他们读到“几年后,花园杂草丛生、毒蛇横行”时,仿佛也感受到了荒芜和恐怖。这前后两段文字的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文本内容起伏,自然而然地在自我体验中形成了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自我体验,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自我满足。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我认识意识的做法
1.提供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习,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情绪。任何学生当他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后,都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否则会降低甚至失去学习的意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坚持“三性”:
(1)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语文课决不是几个优秀生发挥的
舞台,它应该为全体学生服务,锻炼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不仅要特别照顾那些学习能力一般或偏下的学生,更要设计一些人人参与的教学环节,给予人人表演的机会。例如,安排小组讨论,排练课本剧,设计小报,收集课文相关资料等内容。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无论质量高低,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锻炼和提高。
(2)活动要求的差异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内容,使之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在排练课本剧中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饰演的角色,这也是一种让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方式;安排小组讨论时,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的的闯关题,激励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想法。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基础发展的需要,又使一部分好学生“吃饱、吃好”。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事业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
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为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要完成这些要求,前提条件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评价和比较的依据。例如,这个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朗读。教师应罗列出朗读的评价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尺度。有了一定的标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就“有法可依”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就会大大增强。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些优秀生往往从幼年起就能独立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往往精神涣散,意向不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方向,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例如,可以利用课文中现成的例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厉归真画虎》、《全神贯注》、《不知疲倦的人》,这些课文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教师适加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感情,并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
4.指引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集体活动中要以认识他人当作自我认识的一面镜子。例如,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也可以按优中差来编排小组。小组依照任务分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既积极参与了教学,又密切了伙伴关系,在比较中正确认识了自己,从而使他们从正确的自我意识出发主动提高自己。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