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点拨 引导自悟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上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阅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点拨,将会开启学生学习的门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点拨教学,摸索了四个点拨时机,即为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空白处。
  
  一、引路入境 点其重点
  
  境,指美好的情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它不是牵拽,更不是灌输,它着重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点拨,特别重视对学习内容的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只有抓住牛鼻子,点拨才能获取最高的效益,一篇文章作者往往把重点部分写得特别具体、精彩、吸引人,教学中适时地在这些地方给予点拨,使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得找准教学重点设疑,诱导学生进入“文境”。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中的二、三自然段是文章重点,主要通过作者、护士及母亲的语言来表达母爱的无私。教学中教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力大无穷”的句子,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常常一手拉着我……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让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在学生理解到“我”总是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时及时点拨: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为何那80多斤重的身体能担起那么重的担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体验这平淡无奇的语句里蕴含着母亲的深情,感受这位母亲的不平凡之处。
  
  二、 拨雾见日 化难为易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启示我们:要在“深些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在难点处点拨。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问:“从落花生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有的说:“应该象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说:“当今社会人要善于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长大连工作都找不着。”还有的说:“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确可贵,但一味等待别人去发现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没人发现,它不就埋没一生了?”我及时抓住这一难点,予以点拨:埋头苦干的等候,就要脚踏实地,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要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学生们豁然开朗。
  这种画龙点睛的办法,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 激疑促思 巧设疑问
  
  “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苏霍姆林斯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姐妹。“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当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兴趣之潮也激荡起来,再点燃“激”与“促”这个外因之火,就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初读课文后,肯定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尤其是那些突出文章中心的问题,教师更应慎重处理: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学生在初读后提出疑问:“本文要表现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而文章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矛盾重重的心情,这对表现人物品质,不会有影响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桑娜家当时经济状况如何?把孩子抱回家后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力量驱使她非这样做不可?学生经过探究性的学习认识到:这样写不但不影响桑娜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高大,正因为尽管桑娜担惊受怕,困难重重,但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孩子,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融会贯通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
  
  四、再造想象 丰富空白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了“断裂”,给读者留下了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
  比如: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出现不完整,甚至略去不写的情况,由此造成人物语言的空白。《田忌赛马》一文,写田忌照孙膑主意和齐威王进行第二次赛马,果然转败为胜。那么,孙膑在观看第一次赛马的情形后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向田忌传授妙计的呢?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学第二次赛马的内容,设计如下创新训练:第一次赛马后,孙膑打招呼叫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轻声说:“”。
  心理空白可以进行想象创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当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把他整个人包围住”时,教师可设计:此时此地,邱少云想: 。这一题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新补白。(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B,伴随着气温下降、工程建设施工减少,生产资料终端需求减弱,黑色金属、原煤等产品价格再次转跌。9大类生产资料产品中有6类
近些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忽视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主要精力放在工具性上,语文课变成了语言知识课,一切以考题为准绳,以教辅为本,程式化、刻板化的模仿,课堂“不闻琅琅读书声,但见试题如海洋”,至于广泛阅读说说而已,课外活动形同虚设,阅览室门可罗雀,中外名著素蟫灰丝。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育急功近利,热热闹闹谈教改,扎扎实实搞应试。失去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背离了“读活书,活读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图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说,教材中每一张图片都是课标要求的体现,都有编者的用意。深入挖掘图片信息,有助于正确把握教材和课标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在新课程教材中,基本上每一页都有插图,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还有配套的图册及教学挂图。这么多图片资料,它们的使用价值如何,怎样进行选择和使用,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
“十唱党的十八大,党的光辉像灯塔。引领人民十三亿,再创业绩世人夸……”在我们大坪村,这样的山歌人人都会唱。村里的女党员还组成了一支山歌队,每逢节假目穿上民族服装在村里演
江口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美丽幸福新江口建设风生水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
从古时连接湖广、四川、云南的襟喉之地,到如今前往东南亚重要的“大陆桥”,六盘水市交通发展历史已成为了其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破十立”动人心,“十破十立”鼓干劲。“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窖合工作实际,直抒胸臆,畅谈破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课堂讨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又以其易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师生互动性强等优势为
要改革地理学科的教学,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必要从地理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采用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季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