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培养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合理适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质疑,以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讓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质疑 敢问 善问 乐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在课堂中养成善思会问、质疑解疑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敢问。
第一,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平等的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怕老师,不敢问是他们的共同特點。语文课堂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那种师说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温和的笑容,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放下身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是他们的朋友,和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在他们有疑问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问出来。教师也在和学生一起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
第二,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好奇心重,问题多,在许多时候,他们提的问题是幼稚而又毫无价值的,但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千万不能粗鲁地打断或直接批评。如果一次得到老师的直接否定,他们爱提问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到下次在有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再提出来了。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一潭死水,很难听到学生提问的声音了。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为他们喝彩:“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及时地肯定:“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对于提得不好的问题,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以后才会继续敢想、敢问。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习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小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但也有些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问不到点子上。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掌握质疑方法,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课题上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也比开展研究活动要难得多。结合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白桦林的低语》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有许多学生认为这课题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读。我就提问“这课题中,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有说是白桦林,有说是低语。我让学生分析“白桦林”是用来修饰哪个词语的,这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说是“低语”。抓住重点词语后,我接着再问“看到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低语是什么意思?”“谁在低语?”“白桦林怎么会低语呢?”“它在向谁说?会说些什么呢?”……我趁机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默读课文。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在读的时候,他们也有了目的性。
第二,从重点句子上质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根据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将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概括进去了。这类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从重难点上质疑。评价一节语文课,其中之一便是看这节课中教师有没有吃透教材,有没有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如果对重点难点处理得当,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教师在处理重难点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寓言《东施效颦》时,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同样是皱眉捧心,西施做起来就很美,而东施做起来就很丑之后,我让他们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美?我们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这样通过质疑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第四,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矛盾处、结尾处等地方进行质疑。一节课中能质疑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的机会,适当地引导,在合适之处提出合理问题。
三、培养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
乐于提问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也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教师在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他们爱提问的欲望,养成乐于质疑的习惯。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且贴近的生活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教学《早操》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在身边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做操的?有学生马上就说小乌龟在草地上是爬来爬去做操的,也有的学生说小青蛙是跳来跳去做操的,他们联系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很快就完成了仿说练习。
第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如果你没有让他感兴趣的情境,你就很难吸引他,他就会开小差,做小动作,偏离课堂。
第三,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新知掌握的学习,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捞铁牛》之后,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将铁牛捞上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讨论探索得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敢问、会问、乐问,让质疑这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日常教学中闪闪发光。
【关键词】质疑 敢问 善问 乐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在课堂中养成善思会问、质疑解疑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敢问。
第一,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平等的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怕老师,不敢问是他们的共同特點。语文课堂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那种师说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温和的笑容,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放下身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是他们的朋友,和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在他们有疑问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的问出来。教师也在和学生一起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
第二,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好奇心重,问题多,在许多时候,他们提的问题是幼稚而又毫无价值的,但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千万不能粗鲁地打断或直接批评。如果一次得到老师的直接否定,他们爱提问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到下次在有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再提出来了。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一潭死水,很难听到学生提问的声音了。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为他们喝彩:“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及时地肯定:“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对于提得不好的问题,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以后才会继续敢想、敢问。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习方法的教学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小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但也有些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问不到点子上。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掌握质疑方法,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课题上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也比开展研究活动要难得多。结合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白桦林的低语》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有许多学生认为这课题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读。我就提问“这课题中,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有说是白桦林,有说是低语。我让学生分析“白桦林”是用来修饰哪个词语的,这一下,大多数学生都说是“低语”。抓住重点词语后,我接着再问“看到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低语是什么意思?”“谁在低语?”“白桦林怎么会低语呢?”“它在向谁说?会说些什么呢?”……我趁机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默读课文。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在读的时候,他们也有了目的性。
第二,从重点句子上质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根据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将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概括进去了。这类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从重难点上质疑。评价一节语文课,其中之一便是看这节课中教师有没有吃透教材,有没有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如果对重点难点处理得当,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教师在处理重难点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寓言《东施效颦》时,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同样是皱眉捧心,西施做起来就很美,而东施做起来就很丑之后,我让他们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美?我们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这样通过质疑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第四,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矛盾处、结尾处等地方进行质疑。一节课中能质疑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的机会,适当地引导,在合适之处提出合理问题。
三、培养质疑习惯,让学生乐问。
乐于提问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也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教师在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他们爱提问的欲望,养成乐于质疑的习惯。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且贴近的生活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教学《早操》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在身边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做操的?有学生马上就说小乌龟在草地上是爬来爬去做操的,也有的学生说小青蛙是跳来跳去做操的,他们联系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很快就完成了仿说练习。
第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如果你没有让他感兴趣的情境,你就很难吸引他,他就会开小差,做小动作,偏离课堂。
第三,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新知掌握的学习,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捞铁牛》之后,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将铁牛捞上来?”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讨论探索得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敢问、会问、乐问,让质疑这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日常教学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