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导”潜入夜,润“学”细无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w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全面高效和谐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导得得法,导得得体,放得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引导”为 “学”指明思考方向
  在学校,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且各层次学生能力不同,当学生的自读,不可能有所悟时,教师得法的“引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候,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的“引导”,帮助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如: 我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重点是体会肖邦至死不渝的一片爱国之情。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引导”:“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肖邦至死不渝的一片爱国之情?”将此问题作为本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肖邦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弥留之际,肖邦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等等不同角度体会肖邦至死不渝的一片爱国之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二、“诱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产生两种不同情况:其一是形成思维定势;其二是广开思路。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还是使学生广开思路,其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胡同中时,教师以“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谁的意见和她不同?”“还可以怎么想?”“从某某方面想一想?”等等言语来引导、激发学生拓开思路、多角度想问题。
  如:在《最大的麦穗》的教学中,学生体会“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一句时,开始,学生都只体会到苏格拉底要弟子们摘最大的一穗,而弟子们没有摘到这一点,就别无他解了,教师此时 “诱导”学生:一个堂堂的大哲学家仅仅就是要弟子们摘麦穗吗?自然学生就会去读最后一段。从“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句子中 “诱导”学生最大的麦穗指最远大的理想,而眼前的一穗指当前的机遇。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 “诱导”中逐渐开阔起来。
  三、“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趋向成熟,而教师则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思维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几个词的意思,一句话的意思上。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种表象思维上时,教师应利用解惑式的“疏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如《爷爷的芦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长不结实。”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此句的写作用意和盘托出,而是“疏导”学生思考“沾点海水”这里指什么?疏导作者的用意:在写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实际锻炼,才能健康茁壮成长。使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理解文字内容向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上进一步深入。以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实际锻炼,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又如:在《鞋匠的儿子》的教学中,“疏导”学生体会林肯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要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课文,再讲当时的历史背景,林肯的人物身份。运用“疏导”法帮助学生体会林肯的谦逊朴实,具有不卑不亢的作风。从而“疏导”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林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就很容易明白林肯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四、“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想像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潜在空间,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暗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中,当学生读到巴金信中语句时,如: “我想再活一次,让生命开花结果。”教师“暗导”学生想像巴金是教育家乡的孩子,要珍惜少年的大好时光。丰富的想像为学生理解巴金要求孩子“珍惜时间,长大报效祖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从而也在“暗导”自己班级的学生要珍惜时间,长大报效祖国。
  《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教师问了这样一句:“当老虎知道狐狸是借着自己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自己受骗了会怎么想?当又一次老虎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顿时沸腾起来,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甚至非常离奇的小故事。这种“暗导”法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将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可见,教师“暗导”的妙处所在。
  五、“指导”法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探究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探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和思考。
  《烟台的海》教学中,教师重点讲冬天烟台的海,“指导”用相同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季节烟台的海。再“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对一年四季烟台的海特点不同变化的描写,冬天烟台的海显得很凝重,春天烟台的海显得很轻盈,夏天烟台的海显得很浪漫,秋天烟台的海显得很高远。让学生边读边领悟到文章写作特点,从而再指导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作文。
  《燕子》一文中燕子外形和飞行教学时,教师不是告诉学生其特点,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发现和归纳出燕子的外形特点和飞行特点,在这样一个“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这样的“指导”自然让学生明白燕子是春天的赞歌。
  可见,教师“导”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学,去自主学习,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才能随“导”潜入夜,润“学”细无声。
其他文献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参观老子纪念馆《德之初》展室。该展室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印入大家眼帘的是南北墙上的四幅铜壁画。第一幅是“九龙迎圣”。根据《大清一统治》记载:“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生长过程特点,通过理论的灌输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要坚持的原则及其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里素质教育原则重要性对策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现有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
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观老子纪念馆《道之源》展厅.《道之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圣哲老子”.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他出生的地方叫“
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还应当是道德的或正义的。因此应用正当与有效两个不同价值维度来衡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或者说在考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当性的前提下关注教学的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
无论是学习数学还是将来应用和研究数学,反思是学生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思维方式。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在"听教师讲和做大量习题"中循环,学习环节有所缺失,尤其
文学作品,如同一串串闪亮的贝壳,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每一颗都拥有独特之美。它需要人们细细读、慢慢品,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朗读,享受文本的味道与情趣,领会汉语的韵致与神奇,把个性化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的过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朗读光彩。  一、品味点滴文字,朗读感染心灵  一首好词,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有沉稳的山,有灵动的水,妙不可言。有
期刊
【摘要】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文本进行合理、深入的细读,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本文从对文本细读的主导价值要准确的把握、文本细读可以透视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对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要进行整体的感知这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和预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对文本细读进行的足够深入,学生的阅读才能更加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
2003年3月,来自深圳的明伦集团受到了全国范围广泛的关注,原因无他,在对上市公司四川明星电力的收购中,该公司先后击败了娃哈哈、健力宝等知名公司,以高达3.8亿的资金收购了
邂逅女作家王霜,是在近期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召开的座谈会上.我当时的座位刚好挨着她,有机会一睹这位慕名已久的大才女的芳容.以前在网上读王霜连载的小说,当时关注的只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