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不应冷落物理学科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多地媒体陆续报道3 3高考体系下,高中生弃选物理比例超越平均数,也超越预期。经过一年多的争论,社会上普遍认识到:放弃物理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要扭转这种现象,重点是从制度设计层面,改变物理考试“赋分”低于其他选项这一客观实际,使得物理科目在与其他科目的竞争中取得平等地位。
  新高考3 3案例分析
  2017年以来,浙江、上海新高考试点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无论是7选3(浙江)还是6选3(上海),文理不分,随学生自己选择。这样比起原先的文理分科的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优先淘汰掉自己最弱势的学科,体现了新高考的极大人性化,也体现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去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展现自我,发挥所长。既有利于自身成长,也有利于国家的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排除最弱学科外,学生在选择3门最强学科的时候,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人性的功利性,使学生在自己喜欢与容易得高分之间进行了衡量;深层的原因,是分数计算使得不同科目的天平倾斜了。
  2014年9月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浙江、上海成为首批试点。在考试的改革上,此次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高考科目进行了大幅度修正。考试科目修改为3 3,从形式上看,与过去的3 1(综合)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同。以往的高考科目实际上仅剩下语数外三门,不分文理科,后面的三门虽然也是高考录取的分数依据,考虑到对中小学教学的引导,考试性质已经从选拔性考试,转向学业水平测试为主。这自选的三门考试虽然定位是学业水平测试,但同时混合了两种性质的考試。即学业水平测试与一小部分选拔性考试。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理论上是应该完成高中所有科目的学习,也就需要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只是这部分分值只有70分。但参加选考的考生,增加30分,这是一个增加区分度的部分,满分为70 30=100分。这样,浙江高考科目就变成这样的:语150 数150 外150 自选三门100 100 100,总分仍为750分。浙江和全国不同的是,全国其他地方是6选3,浙江是7选3,即在生物、化学、物理、政治,地理,历史之外,有一门地方特色科目:技术。但学生的选择权不是绝对的。在这个制度设计下,高校也必须要有自己的选择权,你不能选考史地政,而报考计算机专业。因此,高校会根据专业不同,对后三门选考科目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浙江招生的1400余所高校,在高考改革启动之初,就针对总共2.3万多专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般强势的学校与专业,会提出苛刻的要求,比如必考科目中必须有某一科。非强势的学校与专业,则往往要求宽泛,让考生二选一,或者三选一,以保障有足够的考生报考,录取。比如北大数学大类要求必考物理,但某师范大学数学系,则是物理、化学、历史三选一。即想上数学系,你选考史地政也可以。原因也极其简单,学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只能委屈一下了。
  现行赋分制度让物理吃亏?
  根据统计,在浙江省2017年总数29.13万的考生中(实际统考生只有25.01万),在后3门的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前三名依次为: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其次为历史10.88万(43%);政治10万(40%),物理8.95万(35.78%),最后一名为技术7.2万(占比为29.2%)。
  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比较复杂,首要原因是赋分法有误导。后三门是类似学业水平测试,按等级考试进行,但因为是高考录取的两个依据分数之一(另就是前面的3科),需要还原为百分制。为保障公平,浙江在后3门的分数计算上,并没有采取原始分或是绝对等级分、标准分,而是采取了等级赋分法,起点40分,共21个等级,级差3分。这种等级赋分法,无论实际成绩如何,前1%的考生将获得这个科目的满分,并以此类推。这种做法本来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可比,在计入高考录取时,确保其公平。举例来说:如果有10万人选考化学,那么前1000人就将获得满分;如果有6万人选考物理,那么前600人获得满分。
  按照浙江高考赋分规则换算,科目成绩是全部成绩的前1%的,赋分算作100分,成绩是1%-3%的,赋分时算作97分,以此类推。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假设有两个孩子,一个选考了化学,一个选考了物理,全市选考化学的人数是1万人,选考物理的是100人,两个科目难度差不多孩子水平也差不多,两人都考了90分,但是对于选择化学的孩子来说,90分排在了第200名,按照赋分制度,他的最终分数将会是97分,对于选择物理的孩子来说,他的分数排名只要不是前三,他所得到的赋分就肯定是会低于97分,假设他是物理第7名,按照赋分制度,他最多能得到的分数是91分。此为极端情况,用来更清楚地展现为什么大家不愿意选报人数少的科目。也就是说,一个科目报考基数越大,那么这个科目获得高赋分的名额越多;反之,如果一个科目参与的人数很少,在相同的比例下赋分,获得高分的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那么为了得到尽量高的高考分数,大家会选择更容易考高分,赋分得高分的科目;而像物理这样难度比较高,报考人数比较少的科目,会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舍弃。
  是否达到“选择人才”目的
  此种问题,目前在高校招生层面已有所考虑:物理是报考顶尖高校的必要条件。浙江普通类(提前批录取和平行录取)招生中,浙江大学(不含医学院)2071个招生计划中有921个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仅限物理,占比也达到了45%。西安交通大学127个招生计划中有103个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仅限物理,占比高达81%。而上海交通大学(不含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普通类(平行录取)招生计划选科要求全部仅限物理。
  在选课科目中,显然物理是受多数高校与专业青睐的。按当初高校给出的方案,如果选考了物理,则91%的高校专业不受报考限制,依次为化学、技术、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名校要求考物理,实际上改变了当初的设计,回到了传统的3 1(综合)。   那么,家长是怎么看的呢?在上海家长吴君眼中,新高考的“3 3”政策只是以前老政策的升级版罢了,谈不上趋势:以前的高考就是哪科不行,用另一科提分。这个新政策只不过是这科不行,那就不选考这科呗。虽说哪科不考可以选,但不代表你上课不用学,平常考试不用考。她认为:大学本来就要分专业,高考弃考物理的学生,只是提前被理工科筛选掉罢了。
  家长艾拉认为:现在,选择考物理的都是真正喜欢物理的,这些学生以后更可能成为研究人员,这么做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和成本。
  家长魏清也表示:真正想读物理、喜欢物理的,肯定会选物理。也正是这些人才会成为物理行业的中流砥柱。每人各有所长,才是改革的目的。
  大多数家长认为:放弃物理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学物理。让没有天分的人强行学一门课,才是对人才最大的浪费。
  现实的另一面则出乎人们意料——贫困家庭学生更愿意选择文科。中国人民大学调查组2017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对学生文理分科的调查显示:贫困县高中的理科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县,普通中学理科学生比例低于重点中学,农村学生理科生比例低于城镇生源。而农村学生退出教育收益率较高的理科科目的竞技,很可能会加大未来城乡学生的收入差距,加剧马太效应。
  以美国为例:“学生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总称)专业上的参与度成为评判一个国家STEM能力的标准之一。”《中国教育学刊》指出,由于STEM学科难度大、要求高,美国中学生的STEM能力和参与度近年来都在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近些年正在经历STEM困境,其主要表现为STEM人才的短缺,这种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多措施保障与干预
  2018年11月1日是浙江省2015届考生新高考多次考试中的第一次。本次考试26.67万人报考。新高考后,选考物理人数逐年下降,上一届是8.9万人,本届是7.6万人,是当年选考人数最少的一科。从2017年年初开始,风传2016届物理选考人数出现断崖式滑坡,人数不足3萬人。
  针对新高考后物理选考人数下降,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考试出台解决办法, 物理选考最低保障人数为6.5万。当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6.5万,将以6.5万为基数,按规定比例计算各等级的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
  物理“遇冷”现象并非是浙江在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独有的偶发问题,而是在“3 3”考试科目设置的理念与模式下的必然“遭遇”。各方一致认为,解决物理选考人数下降问题,必须要从中学、高校、考试不同层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在这种局面下,一些省份暂缓高考改革。经教育部同意,安徽省今年暂不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安徽省2018年秋季入学高一新生高考仍按原办法进行教育教学。按照此前教育部的部署,2018年我国有17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改革。但实际上,大约有接近一半省份(7到8个省份)不按原计划启动新高考改革,而推迟到2019年或2020年实施。
  专业选择绝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关乎国力不是一句空话。鉴于STEM教育对于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自主选考取代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中学生在理科科目方面的选考特点将影响学生的STEM参与率、STEM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提前摸底、提早安排,做好寒假期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既要帮助返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回家,也要保障留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过年,还要在寒假期间,力所能及地组织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慰问工作,深入了解受访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需求,做好家访信息的记录和整理,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为精準资助和资助育
近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二是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四是
梁瑞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仕版奋扬学校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3年;佛山市骨干教师、顺德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科研课题曾获省、区科研成果奖。  关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就像“电源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如果发生短路,会使学生走向对立。  感 悟  教学中,少不了“表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为范本做了一项粗略的统计,全册主要有十次“写话”练习,其间,“细节表达类”与“续编故事类”写话占了较大的比重。其实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概念延伸。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本个性表达,更要求在此基础上关乎全局的
自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后,立德树人不仅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成为教育实践探索的热点。立德树人问题,即“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正是要回应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是,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似乎都在从“教”的
照亮校园的常识  作者:吴 非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常识?如何分辨常识?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守常”?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学校有遵守常识的教师群体,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成人”。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了解常识,尊重常識。实践中,常识不断地被关注,被重新认识,特别在出现失误和遭遇困境之际,理性的反思总能促使人们回归简明的常识。尊重常识,必然能发现常识在不同情境中所呈现的丰
故事背景  2016年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学期。每天除了正常的上课、批作业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处理班级里发生的杂七杂八各类事件,而这些事件中,要属小杰的事情最多,几乎天天会有,有时一天中都要在他身上发生好几起。  “老师,刚刚体育课上,小杰用石子扔我的头。  “老师,上午做眼保健操时,小杰不肯做,检查人员在门口了,他还在玩,班级又扣分了!  “老师,今天的美术课上,小杰自己不画画,还
生命视野下的高品质课堂  博主:毛道生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就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师发展的舞台。美好教育必须从变革课堂开始,“上好课”理应成为“好教师”的标配和起点。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高品质的好课?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评课标准”中,不难发现存在维度过繁过细的问题,缺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个学段的习作教学都设有一定目标,却是统而言之,没有具体明确的习作标准可参照。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而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可使教学素材更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通过挖掘隐性习作资源,探索隐性资源联系,调整单元习作序列,指导学生获得习作表达技巧,形成层递式序列训练,加强习作系统性学习,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拥有了表达的自信与快乐,促进学生习作思
倾听与反思  作者:刘善娜  出版:宁波出版社  本书为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善娜2012年到2018年6年的教学经历及教学反思日志精选。以年份为界线,作者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心路。其中,包括她发现学生的错题率上升,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原因;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及培训,为提出合理的科研课题而费尽心思等。同时,作者更善于总结反思,不断提炼要点,比如听讲座,会记录开阔教育视野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