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人墓碑记》中的“谁为哀者”一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老课本都没有给单独作注。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很容易解释,其实不然。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新旧《教学参考书》及许多文言翻译资料,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信服。现将各种翻译列举如下。
一种是以人教版的旧《教学参考书》(1991年第1版——1999年第3版)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在”,把“哀者”理解为“哭”,把“谁为哀者”译为“谁在哭”。
二是以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为了”“替”,“为”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他)”,“者”理解为语气助词。把这一句译为“谁为他哭”。另有《语文知识》(1995年第12期)发表的沈双健的文章《“谁为哀者”辨》,将该句译为“谁为他悲哀呢”。还有其他一些文言文翻译资料也如此理解。
三是把“为”理解为“是”。把该句翻译为“谁是同情者”。如江夏等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等。
四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6月第1版)把“谁为哀者”理解为倒装句“为谁哀”,译为“在为谁悲伤”。路来果主编的《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9月第一版)译为“在为谁悲痛”。先师朱声琦教授编著的《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理解为“替什么人哀伤”。
这几种理解都让人生疑,不合逻辑。因为不管是理解为“谁在”“谁是”“谁替”,还是“为谁”“替谁”,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即面对确定的对象而问“谁”,不合常理。表示哀痛的人,当然是正在哭的人。已经“哭声震动天地”了,还用问“谁在哭”“谁是同情者”吗?哀痛的对象当然是周顺昌。周顺昌正被毛一鹭指使的缇骑逮捕着呢。作者行文没有特别的需要,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法,怎么会如此让人不可思议?再者,缇骑问这么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为什么就“众不能堪”了?还有,后文明明说“乘其厉声一喝”,这软绵绵的一句问话,怎么就成了“厉声一喝”呢?
其实,这些悖情悖理的理解,都是对“为”字的解释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不把“为”理解作“是”“在”或“为了”“替”等,该句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一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作如下理解,则文从字顺。
该句中的“谁”既不指眼前正在哭的人,也不指周顺昌,就是一个表不确定对象的疑问代词。“为”是“使、让”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兼语“之(你们)”。“哀”理解为“哀痛、悲伤(哭)”。“者”表疑问的语气助词。这样理解,该句就非常通顺,且合乎逻辑了。整个句子翻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意思是“谁让你们哭的”。这样的责问,这样的“厉声一喝”,才使得“众不能堪”,众才“抶而仆之”。上句中的“谁、哀、者”作上述解释是常见的,没有疑问,不再赘述。关键是“为”字理解为“使、让”,就不那么常见了。其实,古文中“为”字理解为“使、让”的例子,只要翻翻工具书,是不难找到的。
把“谁为哀者”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文理通畅,所有矛盾都消除了。
(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
一种是以人教版的旧《教学参考书》(1991年第1版——1999年第3版)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在”,把“哀者”理解为“哭”,把“谁为哀者”译为“谁在哭”。
二是以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为了”“替”,“为”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他)”,“者”理解为语气助词。把这一句译为“谁为他哭”。另有《语文知识》(1995年第12期)发表的沈双健的文章《“谁为哀者”辨》,将该句译为“谁为他悲哀呢”。还有其他一些文言文翻译资料也如此理解。
三是把“为”理解为“是”。把该句翻译为“谁是同情者”。如江夏等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等。
四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6月第1版)把“谁为哀者”理解为倒装句“为谁哀”,译为“在为谁悲伤”。路来果主编的《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9月第一版)译为“在为谁悲痛”。先师朱声琦教授编著的《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理解为“替什么人哀伤”。
这几种理解都让人生疑,不合逻辑。因为不管是理解为“谁在”“谁是”“谁替”,还是“为谁”“替谁”,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即面对确定的对象而问“谁”,不合常理。表示哀痛的人,当然是正在哭的人。已经“哭声震动天地”了,还用问“谁在哭”“谁是同情者”吗?哀痛的对象当然是周顺昌。周顺昌正被毛一鹭指使的缇骑逮捕着呢。作者行文没有特别的需要,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法,怎么会如此让人不可思议?再者,缇骑问这么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为什么就“众不能堪”了?还有,后文明明说“乘其厉声一喝”,这软绵绵的一句问话,怎么就成了“厉声一喝”呢?
其实,这些悖情悖理的理解,都是对“为”字的解释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不把“为”理解作“是”“在”或“为了”“替”等,该句就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一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作如下理解,则文从字顺。
该句中的“谁”既不指眼前正在哭的人,也不指周顺昌,就是一个表不确定对象的疑问代词。“为”是“使、让”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兼语“之(你们)”。“哀”理解为“哀痛、悲伤(哭)”。“者”表疑问的语气助词。这样理解,该句就非常通顺,且合乎逻辑了。整个句子翻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意思是“谁让你们哭的”。这样的责问,这样的“厉声一喝”,才使得“众不能堪”,众才“抶而仆之”。上句中的“谁、哀、者”作上述解释是常见的,没有疑问,不再赘述。关键是“为”字理解为“使、让”,就不那么常见了。其实,古文中“为”字理解为“使、让”的例子,只要翻翻工具书,是不难找到的。
把“谁为哀者”译为“谁让你们哀痛的”,文理通畅,所有矛盾都消除了。
(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