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仲勋说:“一九三九年,毛主席亲笔在一幅约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上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上款写‘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这个题词,我长期带在身边,成了鼓励我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一面镜子。”
毛泽东给习仲勋的题词,既是表扬,也是鼓励,更成为习仲勋一生奋斗的指针。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体现在习仲勋和毛泽东的联系上。
毛泽东历来重视培养年轻干部,特别是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地方干部赞赏有加。习仲勋年轻好学,善于创新,尤为毛泽东多次称赞。习仲勋称毛泽东“既是严师又是同志,悉心聆听,受益良多”。
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毛泽东和习仲勋直面谈话很多,但在我和几个下面工作者看来,觉得其中三次至关重要。
1943年春天,习仲勋在任关中分区书记期间,扩大了地区面积,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获得了社会稳定,干部团结,群众拥护,正准备再大干一场,突然接到要他去绥德新区任书记的调令。这个新区的面积比较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一些中央机关干部住在那里。他开头还有点留旧情绪,但毛泽东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便有针对性地鼓励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又是一种锻炼。”习仲勋听后豁然开朗,留旧情绪消除了,便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走上新战场。果然,他在新岗位上获得了政治上、能力上的更大提高。
1945年冬,中央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决定调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从自己的经历和本身情况考虑,向毛泽东表示:“我长期在地方上工作,没有领导机关工作的经验,恐怕难以胜任”。
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知人善用,善做政治思想工作,同时体现了习仲勋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境界。
进城以后,一些干部受了社会上的影响,误以为当了“官”了,就不必多接触群众,做群众工作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乐意和党内外人士交朋友。习仲勋从党的利益出发,发表署名文章,言正意切地提出:“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和党的利益,应当广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奋斗。”为此,明确提出了四项重要原则。
(1)要不拘一格积极和各方面人士建立平等、团结、友好关系。
(2)要谦虚谨慎,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3)要深交,做到“知人”、“知心”、“知音”。
(4)要交畏友、诤友。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宽宏民主的风度,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
习仲勋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交了很多朋友。西北局副书记马文瑞说,习仲勋身兼统战部长,亲自与许多民主人士交往,讲形势,谈工作,建立了个人间的友谊。据秘书说:他的朋友遍天下,经常来看望他的,不仅有干部,还有工人、农民、士兵、退休人员,特别是民主人士。
例如:
习仲勋组织起义的部队司令胡景铎回忆起义的原因时说:“我赞赏他的忠厚和胆识,既是革命,不光坚持到底,而且敢想,敢干,敢负责,使人感到他是一位靠得住的朋友,愿意听他的。”起义部队骑兵六师的副师长杨拯民说:每当我给部队布置任务时,“团营以上干部经常问我,‘这是习书记的指示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就坚决去贯彻。”顯然,这支部队始终信赖着他。 习仲勋为了党的利益,尽力帮助人,人们都爱戴他。当年陕甘宁边区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把他当“知心朋友”,有话要找他谈,有事要找他帮助。
诗人柯仲平创作反映陕甘革命运动的史诗,发现资料来源不足、取材不易的问题时;作家柳青在创作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遇到了下乡与生活上的困难时;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后碰到出版上的难题时;剧作家马健翎在工作与创作之间发生了矛盾而苦恼时,都得到习仲勋及时的支持、帮助与鼓励。解决了他们在创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称赞不已。
习仲勋还有一种特别令人敬佩的崇高品德,在他的一生中,很多时间是和比他年龄大、经历多的同志一道工作,却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陕甘边苏区时,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黄子文、黄子祥等同志都比他大10多岁到20岁,但习仲勋与他们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同创苏区。
习仲勋在绥德任地委书记时,地委委员中有设在当地的抗大分校领导徐向前、何长工、李井泉、甘泗淇和朱辉照、梁明德、王尚荣等,都是战功累累、颇具声望的老同志,但大家都团结一致,互敬互让,携手并肩,巩固壮大了警备区。
习仲勋在西北局任书记时,委员中林伯渠、谢觉哉、贺龙、马明方、李卓然、萧劲光、陈正人、赵伯平、张稼夫,年龄都比他大,德高勋重,但他们亲密无间,和衷共济,创造了抗日民主模范的陕甘宁边区。
在西北野战军中,彭德怀、王震、张宗逊、甘泗淇、王维舟、张经武,都比习仲勋年高望重,但他们都很器重他、尊重他、支持他。这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习仲勋能够取得他们信任,因为他们都认为他“思想境界高,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习仲勋则向他们学习了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品德。
习仲勋平时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像王世泰说的“温文尔雅”,但是碰到原则问题时,十分严肃。我遇到过三件事,令人難忘。
(1)1945年秋,在西北党史座谈会上,有人谈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精疲力竭,衣单被薄,陕北人民给发了皮袄,送去粮食,“不是中央红军救了陕北,而是陕北救了中央红军。”习仲勋马上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接着,他先列举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长征尚未到达陕北前,陕北根据地外受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内遭“左”倾路线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的事实。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陕北根据地就完了。”
(2)1950年10月,彭德怀赴朝鲜参战,负责大西北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习仲勋不仅担任西北局书记,还是西北军区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而且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所管辖的范围,东起黄河,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唐古拉山,其面积接近共和国面积的1/3。有人因此称,习仲勋是“西北王”,习仲勋听后,疾言厉色斥之:“胡说!共产党是人民当家做主。”
(3)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委在深圳给习仲勋祝寿,席间,陕西的一个同志说:“习老是我们陕西人民的伟大领袖。”尽管他那时因病休养,但立即高声驳斥:“不对!我是全国人民的公仆!”然后从道理上作了解释。对习仲勋重视原则问题的精神,参加祝寿的人都深为感动,深受教育。
据和习仲勋一起在“肃反”中被关押的黄罗斌回忆,从狱中释放的那天晚上,七八个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兴奋得睡不着,互相开着玩笑,学着被关押时的情景,喊着“报告,我要翻身”。刘志丹劝大家“不要开玩笑了,咱们的问题中央已经解决”。
习仲勋义正词严地说:“志丹同志说得对,我们快要分配工作了,不可轻率任性,到了工作岗位,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于是,大家都一下心明眼亮,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地去考虑今后如何奋斗。
处险不惊、临危不惧是习仲勋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可贵精神品质。当时在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陕北党内“肃反”,搞得人心惶惶,地方干部和群众听到省委来人了,吓得都跑了,有的上山打游击,部队里干部战士也纷纷开小差,逃跑回家,各处谣言四起,人心不安,陕北苏区濒临危难之中。
一天,习仲勋在狱中看到窗口外面挂着一件中山装,领口上斑斑血迹,他知道这是西安地下党姜某某的衣服,便想到姜已被杀害,很快就轮到自己了,便从容不迫拿出一支钢笔和一块银元,交给身边的赵守一(后为国家人事部部长),说:“你还年轻,将来有机会把这个交给党,作为纪念。我习仲勋是清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的。”赵当时还未入党,刚进苏区,即被怀疑是“特务”,扣押狱中,习仲勋对党的忠诚,使他念念不忘。
这段习仲勋直面生死的佳话,一直为人们传颂着。
通过几十年的接触交往,我深深感到习仲勋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伟岸形象,高尚的思想境界,崇高的品格风范。诚如毛泽东给他的题字所言,他是始终坚守“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楷模。“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实际上既是对习仲勋光辉一生的总结,也是党和人民对这位革命家切合实际的最崇高褒奖。
毛泽东给习仲勋的题词,既是表扬,也是鼓励,更成为习仲勋一生奋斗的指针。
三次教诲,三次升华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体现在习仲勋和毛泽东的联系上。
毛泽东历来重视培养年轻干部,特别是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地方干部赞赏有加。习仲勋年轻好学,善于创新,尤为毛泽东多次称赞。习仲勋称毛泽东“既是严师又是同志,悉心聆听,受益良多”。
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毛泽东和习仲勋直面谈话很多,但在我和几个下面工作者看来,觉得其中三次至关重要。
1943年春天,习仲勋在任关中分区书记期间,扩大了地区面积,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获得了社会稳定,干部团结,群众拥护,正准备再大干一场,突然接到要他去绥德新区任书记的调令。这个新区的面积比较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一些中央机关干部住在那里。他开头还有点留旧情绪,但毛泽东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便有针对性地鼓励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到新的地方去,又是一种锻炼。”习仲勋听后豁然开朗,留旧情绪消除了,便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走上新战场。果然,他在新岗位上获得了政治上、能力上的更大提高。
1945年冬,中央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决定调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从自己的经历和本身情况考虑,向毛泽东表示:“我长期在地方上工作,没有领导机关工作的经验,恐怕难以胜任”。
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知人善用,善做政治思想工作,同时体现了习仲勋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境界。
光明磊落,广泛团结党内外一切人士
进城以后,一些干部受了社会上的影响,误以为当了“官”了,就不必多接触群众,做群众工作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乐意和党内外人士交朋友。习仲勋从党的利益出发,发表署名文章,言正意切地提出:“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和党的利益,应当广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奋斗。”为此,明确提出了四项重要原则。
(1)要不拘一格积极和各方面人士建立平等、团结、友好关系。
(2)要谦虚谨慎,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3)要深交,做到“知人”、“知心”、“知音”。
(4)要交畏友、诤友。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宽宏民主的风度,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
习仲勋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交了很多朋友。西北局副书记马文瑞说,习仲勋身兼统战部长,亲自与许多民主人士交往,讲形势,谈工作,建立了个人间的友谊。据秘书说:他的朋友遍天下,经常来看望他的,不仅有干部,还有工人、农民、士兵、退休人员,特别是民主人士。
例如:
习仲勋组织起义的部队司令胡景铎回忆起义的原因时说:“我赞赏他的忠厚和胆识,既是革命,不光坚持到底,而且敢想,敢干,敢负责,使人感到他是一位靠得住的朋友,愿意听他的。”起义部队骑兵六师的副师长杨拯民说:每当我给部队布置任务时,“团营以上干部经常问我,‘这是习书记的指示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就坚决去贯彻。”顯然,这支部队始终信赖着他。 习仲勋为了党的利益,尽力帮助人,人们都爱戴他。当年陕甘宁边区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把他当“知心朋友”,有话要找他谈,有事要找他帮助。
诗人柯仲平创作反映陕甘革命运动的史诗,发现资料来源不足、取材不易的问题时;作家柳青在创作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遇到了下乡与生活上的困难时;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后碰到出版上的难题时;剧作家马健翎在工作与创作之间发生了矛盾而苦恼时,都得到习仲勋及时的支持、帮助与鼓励。解决了他们在创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称赞不已。
习仲勋还有一种特别令人敬佩的崇高品德,在他的一生中,很多时间是和比他年龄大、经历多的同志一道工作,却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陕甘边苏区时,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黄子文、黄子祥等同志都比他大10多岁到20岁,但习仲勋与他们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同创苏区。
习仲勋在绥德任地委书记时,地委委员中有设在当地的抗大分校领导徐向前、何长工、李井泉、甘泗淇和朱辉照、梁明德、王尚荣等,都是战功累累、颇具声望的老同志,但大家都团结一致,互敬互让,携手并肩,巩固壮大了警备区。
习仲勋在西北局任书记时,委员中林伯渠、谢觉哉、贺龙、马明方、李卓然、萧劲光、陈正人、赵伯平、张稼夫,年龄都比他大,德高勋重,但他们亲密无间,和衷共济,创造了抗日民主模范的陕甘宁边区。
在西北野战军中,彭德怀、王震、张宗逊、甘泗淇、王维舟、张经武,都比习仲勋年高望重,但他们都很器重他、尊重他、支持他。这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习仲勋能够取得他们信任,因为他们都认为他“思想境界高,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习仲勋则向他们学习了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品德。
原则问题,毫不含糊
习仲勋平时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像王世泰说的“温文尔雅”,但是碰到原则问题时,十分严肃。我遇到过三件事,令人難忘。
(1)1945年秋,在西北党史座谈会上,有人谈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精疲力竭,衣单被薄,陕北人民给发了皮袄,送去粮食,“不是中央红军救了陕北,而是陕北救了中央红军。”习仲勋马上严正指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中央救了陕北。”接着,他先列举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长征尚未到达陕北前,陕北根据地外受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内遭“左”倾路线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的事实。然后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陕北根据地就完了。”
(2)1950年10月,彭德怀赴朝鲜参战,负责大西北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习仲勋的肩上。习仲勋不仅担任西北局书记,还是西北军区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而且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所管辖的范围,东起黄河,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唐古拉山,其面积接近共和国面积的1/3。有人因此称,习仲勋是“西北王”,习仲勋听后,疾言厉色斥之:“胡说!共产党是人民当家做主。”
(3)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委在深圳给习仲勋祝寿,席间,陕西的一个同志说:“习老是我们陕西人民的伟大领袖。”尽管他那时因病休养,但立即高声驳斥:“不对!我是全国人民的公仆!”然后从道理上作了解释。对习仲勋重视原则问题的精神,参加祝寿的人都深为感动,深受教育。
据和习仲勋一起在“肃反”中被关押的黄罗斌回忆,从狱中释放的那天晚上,七八个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兴奋得睡不着,互相开着玩笑,学着被关押时的情景,喊着“报告,我要翻身”。刘志丹劝大家“不要开玩笑了,咱们的问题中央已经解决”。
习仲勋义正词严地说:“志丹同志说得对,我们快要分配工作了,不可轻率任性,到了工作岗位,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于是,大家都一下心明眼亮,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地去考虑今后如何奋斗。
处险不惊,临危不惧
处险不惊、临危不惧是习仲勋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可贵精神品质。当时在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陕北党内“肃反”,搞得人心惶惶,地方干部和群众听到省委来人了,吓得都跑了,有的上山打游击,部队里干部战士也纷纷开小差,逃跑回家,各处谣言四起,人心不安,陕北苏区濒临危难之中。
一天,习仲勋在狱中看到窗口外面挂着一件中山装,领口上斑斑血迹,他知道这是西安地下党姜某某的衣服,便想到姜已被杀害,很快就轮到自己了,便从容不迫拿出一支钢笔和一块银元,交给身边的赵守一(后为国家人事部部长),说:“你还年轻,将来有机会把这个交给党,作为纪念。我习仲勋是清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的。”赵当时还未入党,刚进苏区,即被怀疑是“特务”,扣押狱中,习仲勋对党的忠诚,使他念念不忘。
这段习仲勋直面生死的佳话,一直为人们传颂着。
通过几十年的接触交往,我深深感到习仲勋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伟岸形象,高尚的思想境界,崇高的品格风范。诚如毛泽东给他的题字所言,他是始终坚守“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楷模。“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实际上既是对习仲勋光辉一生的总结,也是党和人民对这位革命家切合实际的最崇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