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一般普遍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学生主体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了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了解学生共性和个性,切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提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比如初中学生固有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特点等,更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个人兴趣爱好、长处和不足等。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在结合学科课程知识点基础上,认真分析、挖掘课程内容,在教学环节中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授课手段、语言运用、案例举证等,通过学生喜爱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自觉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对他们进行教学群体区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可以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级。甲级学生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基础知识扎实,一般的课堂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可以让他们接触更高难度知识。乙级学生能吸收并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基础知识牢固,这一层级的学生往往占据多数,教师应适当倾斜精力投入,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丙级学生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不扎实,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对于他们,想办法打好基础是第一要务。
二、根据学科特点、具体教学课程内容特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最多的就是课堂讲述法,讲述法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分析其逻辑演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课堂全程都采用讲述法,那么势必使得课堂丧失活力,学生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效果不会有多好。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所要讲述知识点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创设课堂情境法、自主探究法等。
创设课堂情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如在《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个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自主探究法: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对作业过程充满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习题课)》的教学中,就可以2000年前我国非常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题目导入:今有五羊,四犬,三鸡,二兔,直钱一千四百九十六;四羊,二犬,六鸡,三兔,直钱一千一百七十五;三羊,一犬,七鸡,五兔,直钱九百五十八;二羊,三犬,五鸡,一兔,直钱八百六十一。问羊、犬、鸡、兔价各几何?
三、利用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创造生动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新设备可以为我们所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立体的形式展示传统黑板教学模式无法完成的任务。
以讲授“空间图形的展开图”为例,教师可以把简单几何体的展开过程用动画形式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常见几何体的展开过程及展开后图形的特点,并将不同几何体展开后的图形进行比较分析。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动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更加形象地展示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时,首先指导学生认识角的平分线,并画出角平分线;然后任意选择角平分线的几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总结规律,得出角平分线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知道这一性质以后,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相似问题的应用,比如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角平分线的这一性质。从而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上是笔者一线教学多年的一些体会,初中数学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了解学生共性和个性,切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提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比如初中学生固有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社会特点等,更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个人兴趣爱好、长处和不足等。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可能在结合学科课程知识点基础上,认真分析、挖掘课程内容,在教学环节中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授课手段、语言运用、案例举证等,通过学生喜爱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自觉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对他们进行教学群体区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可以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级。甲级学生学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基础知识扎实,一般的课堂知识已不能满足需求,可以让他们接触更高难度知识。乙级学生能吸收并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基础知识牢固,这一层级的学生往往占据多数,教师应适当倾斜精力投入,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丙级学生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不扎实,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对于他们,想办法打好基础是第一要务。
二、根据学科特点、具体教学课程内容特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最多的就是课堂讲述法,讲述法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分析其逻辑演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课堂全程都采用讲述法,那么势必使得课堂丧失活力,学生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效果不会有多好。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所要讲述知识点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创设课堂情境法、自主探究法等。
创设课堂情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如在《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个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
自主探究法: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对作业过程充满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习题课)》的教学中,就可以2000年前我国非常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题目导入:今有五羊,四犬,三鸡,二兔,直钱一千四百九十六;四羊,二犬,六鸡,三兔,直钱一千一百七十五;三羊,一犬,七鸡,五兔,直钱九百五十八;二羊,三犬,五鸡,一兔,直钱八百六十一。问羊、犬、鸡、兔价各几何?
三、利用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创造生动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新设备可以为我们所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立体的形式展示传统黑板教学模式无法完成的任务。
以讲授“空间图形的展开图”为例,教师可以把简单几何体的展开过程用动画形式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常见几何体的展开过程及展开后图形的特点,并将不同几何体展开后的图形进行比较分析。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动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更加形象地展示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时,首先指导学生认识角的平分线,并画出角平分线;然后任意选择角平分线的几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总结规律,得出角平分线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知道这一性质以后,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相似问题的应用,比如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角平分线的这一性质。从而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上是笔者一线教学多年的一些体会,初中数学课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