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场景运用,建构高效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课程理念出发,分析如何运用阅读场景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综合素养,建构高效阅读课堂。
  关键词: 场景运用 内涵解读 高效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从教材内涵和学情的要求出发,利用有效的学习场景,激活学生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文本研读活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促使学生掌握文本语言运用技巧,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一、运用激趣场景,引发积极参与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索的欲望。教师要运用激趣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研读,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具有强烈探究文本内涵的要求,形成巨大的阅读内驱力,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阅读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马头琴声中画面呈现:一碧千里的草原,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远处的线条柔美的小丘轻轻流入云际,白色大花似的羊群点缀这碧绿的草原……学生一边观赏美丽草原的画面,一边聆听教师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多媒体创设的阅读场景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参与阅读文本内涵的热情获得肯定,有利于培养阅读的自主探究意识,更加深刻地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阅读能力。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多媒体画面呈现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的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岩溶奇观,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画面辅以舒缓的悠扬的乐曲,教师运用充滿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解说,在桂林神姿仙态的绮丽景色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教师适时提出:“文中开头引用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指什么?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课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的?”生1:“从字典里我查到‘甲’字的意思是第一。”生2:“‘甲’的意思指桂林的山和水是天下第一美的。”生3:“课文从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两方面描述桂林的美。”教师继续提出:“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水的?”学生在充满阅读激情场景里,饱览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化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培养了自主阅读探索能力。
  二、利用对话场景,深化内涵解读
  教师应遵从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采用多种阅读策略,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解读,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阅读对话,揣摩、交流与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意思,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深刻含义,解读文本的多重内涵,形成个性化阅读见解,张扬学生阅读个性,完善学生个体的阅读认知,从而拓宽阅读思维空间,感受寓于文本的思想,掌握文本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教师提出:“语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笑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知人善用、把握全局、神机妙算。”教师继续提出:“前文都是‘诸葛亮说’,这个地方却在前面加上‘笑着’,诸葛亮笑什么?笑曹操?笑周瑜?还是笑什么?”生1:“诸葛亮嘲笑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此时的雾气这么浓,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反而损失了那么多的箭。”生2:“诸葛亮对曹操的笑是一种讽刺、轻蔑、嘲笑。”生3:“诸葛亮笑周瑜!周瑜想陷害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借回十万支箭,他笑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诸葛亮的笑是一种得意的笑。”生4:“鲁肃忠厚老实,诸葛亮笑鲁肃不知底细,是一种幽默、宽厚友善的笑!”师生、生本对话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地体验与感悟了诸葛亮的笑,品悟出了诸葛亮的笑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也从诸葛亮在笑声里,掌握了诸葛亮那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和英雄本色的思想内涵。教师紧扣文中“笑着”一词,利用对话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运用多元解读策略,对文本内涵加以辩证分析,反复体验与感悟,完善文中人物的个体认识,深化解读文本的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
  三、巧用演绎场景,立体提高素养
  教师立足于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情的需要,巧妙地运用演绎场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内涵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分角色演绎文本内容,利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演绎,把文本里的平面文字演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促使学生完成文本内涵的再创造,立体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先讲述《春秋故事》中《鸟》的有关晏子故事,让学生从短小的故事中感受了晏子的聪明机智。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次感受晏子利用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人物形象。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加深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创造性地运用演绎场景,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绎晏子在楚国城门外的一幕,填补文本中留有的空白处,学生在研读文本内涵的基础上,惟妙惟肖地演绎整个故事过程,做到语言生动丰富,动作形象逼真,神态有无奈、耻笑、严正。演绎场景中,“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学生形象地表现晏子与楚国的接待人士、士兵斗智斗勇的过程,训练了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感悟了文本的内涵,提高了个性阅读能力。又如,教学《穷人》时,学生掌握了课文基本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音响设备,渲染演绎场面气氛,学生分角色扮演桑娜和渔夫,在沉闷忧伤的乐曲声中,“桑娜”和“渔夫”进行对话,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把文本的静态文字转化成一个个动态的情节,做到有声有情,使文本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角色演绎活动,深化和丰富文本的内涵,体验文本内涵自然而然的深刻,有利于教师继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及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审美品读式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落实“审美品读式阅读教育”是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首要之首。促进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完美的与语文教学融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就语文教学的现狀做一个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学生审美的品读式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审美品读式阅读教学属于美感熏陶
古文、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瑰丽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深刻的宝贵遗产。搞好中学文言文教学,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弘扬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义不容辞的义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始终是许多教师的一块“心病”,由于传统的“串讲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对文言文总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畏惧和厌烦情绪。为了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我们对此展开了相关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以特有的声像同步、动画演示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说得准、读得美、写得活、悟得深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元素 课堂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怎样才能让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课堂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观念,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以轻松和谐的氛围,建立
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同仁们应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者,我分享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方式,愿和大家共勉。  小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堂专注,课后复习,这些
1.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推翻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