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课教学呢?
一、 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准备实验材料
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质拿到化学课堂就成了珍稀物种,成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引起大家对这些物质的关注,关注它们的性质,关注它们的用途,关注对这些物质的集中处理。同时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的电池,课上引导学生从它们身上找出银白色金属锌,思考它们的性质和一些简单的用途,借此启发学生对废旧电池进行适当的处理,还可以从再利用、环保等不同角度对这种处理方法作评价,这样就使学生对制取氢气有了充分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从而深刻理解知识不只是来自枯燥的课本,更多的来自于生活实践。
二、 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并使兴趣具有持久性,那就要在每一节课上都激发学生的一个兴奋点,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求。例如探究合金的性质时,把准备好的“吃掉噪声”的合金,有惊人“记忆力”的合金,以及“吃气”的合金等具有奇妙特色的实验现象分别演示给学生。为什么它们具有这些奇特功能呢?还有哪些金属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功能?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各种金属材料的好奇心、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有了记忆,有了记忆,学生就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
三、 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科学探究教学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成功的演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跃跃欲试,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和亲自试验选择最好的实验方案,做到一举成功。面对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如果演示实验不成功,所达到的就并非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也是事倍功半。
四、 以化学实验为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充分利用实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会操作、验证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手动脑,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发生作用的实验时,无色小猫变红又消失这一奇妙现象将会把学生的情绪刺激到最高潮,如果让学生来描述所看到的现象,他们会踊跃回答,互为补充。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无色酚酞描绘的小猫为什么变红?它可能遇到了什么?干燥的白纸事先可能由什么性质的溶液处理过?酚酞在什么条件下显示无色?说明再次喷洒上去的溶液具有什么性质?在急于得到现象的原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中拓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是酸性溶液喷洒上去之后,改变了白纸上原有物质的性质了吗?是不是酸和碱之间存在一种正负关系呢?正负作用的结果是可能为零的,所以酸和碱的共同作用也为零,酚酞显示无色状态,是这样吗?经讨论最后总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五、 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依据孩子们爱动手、爱动脑的习惯,有效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可在课上设置新奇而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随着化学课的延伸和发展,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力求源于教材,贴近生活,反映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及操作,舞台上的烟雾效果及五颜六色的礼花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服务目的。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教具、收集药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究性小实验(如蜡烛的燃烧)、趣味实验(如晶体长大),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如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影响),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只有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才真正是永无止境的,才能使之终身受用。
(大城县第二中学)
一、 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准备实验材料
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质拿到化学课堂就成了珍稀物种,成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引起大家对这些物质的关注,关注它们的性质,关注它们的用途,关注对这些物质的集中处理。同时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的电池,课上引导学生从它们身上找出银白色金属锌,思考它们的性质和一些简单的用途,借此启发学生对废旧电池进行适当的处理,还可以从再利用、环保等不同角度对这种处理方法作评价,这样就使学生对制取氢气有了充分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从而深刻理解知识不只是来自枯燥的课本,更多的来自于生活实践。
二、 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并使兴趣具有持久性,那就要在每一节课上都激发学生的一个兴奋点,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求。例如探究合金的性质时,把准备好的“吃掉噪声”的合金,有惊人“记忆力”的合金,以及“吃气”的合金等具有奇妙特色的实验现象分别演示给学生。为什么它们具有这些奇特功能呢?还有哪些金属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功能?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各种金属材料的好奇心、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有了记忆,有了记忆,学生就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
三、 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科学探究教学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成功的演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跃跃欲试,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和亲自试验选择最好的实验方案,做到一举成功。面对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如果演示实验不成功,所达到的就并非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也是事倍功半。
四、 以化学实验为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充分利用实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会操作、验证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手动脑,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发生作用的实验时,无色小猫变红又消失这一奇妙现象将会把学生的情绪刺激到最高潮,如果让学生来描述所看到的现象,他们会踊跃回答,互为补充。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无色酚酞描绘的小猫为什么变红?它可能遇到了什么?干燥的白纸事先可能由什么性质的溶液处理过?酚酞在什么条件下显示无色?说明再次喷洒上去的溶液具有什么性质?在急于得到现象的原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中拓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是酸性溶液喷洒上去之后,改变了白纸上原有物质的性质了吗?是不是酸和碱之间存在一种正负关系呢?正负作用的结果是可能为零的,所以酸和碱的共同作用也为零,酚酞显示无色状态,是这样吗?经讨论最后总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五、 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依据孩子们爱动手、爱动脑的习惯,有效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可在课上设置新奇而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随着化学课的延伸和发展,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力求源于教材,贴近生活,反映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及操作,舞台上的烟雾效果及五颜六色的礼花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服务目的。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教具、收集药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究性小实验(如蜡烛的燃烧)、趣味实验(如晶体长大),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如使用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影响),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只有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才真正是永无止境的,才能使之终身受用。
(大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