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在其《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开阔他们的视界,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为了使学生真正进入引人入胜的文学殿堂,我以“情智”为纽带。做了如下尝试:
一、用真情播下“爱读”的种子。
学生的爱读,只能以老师的爱读来激发。每天午饭后的“读更多书”时间里,我能以“柔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投入到阅读中来。读着读着,我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收获了一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所有学生都和我一样陶然自醉,教室里静极了,却可以感觉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束束美丽的浪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心灵深处“爱读”的火花被擦燃,便迅速燃烧成熊熊烈火,且有燎原之势。一学生在《我找到了读书的快乐》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把家里所有的文学名著都搜罗了出来,一篇一篇仔细地阅读。‘人,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就像吃糖葫芦,山楂已经够酸了,而在山楂外面涂上一层冰糖,再尝尝,就会别有风味呢……’像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我都没有轻易让他们像灯光一样闪过,而是细细地品酌,直到悟懂悟透为止。我像春雨中的小草一样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汲取知识的营养。我完全沉醉了,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生活空虚无比。”
老师和学生的读书热情感染了家长,许多家长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读书,以下是一学生写的《亲子共读的感觉真好》(片段)
当东面天上飘浮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时,我和妈妈总坐在床上,轻声读着一些文字,床头的小白灯散着清幽的光,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今日的文章是《十朵小雏菊》,题目富有诗意,又透着一股神秘。我和妈妈,一人读一段。房里一会儿回响着略显深沉的声音,一会儿回响着稚嫩清脆的童音。“亲子共读”,既可以使我记住一些优美词句,又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在轻柔的灯光下,与妈妈共读、共品一篇文章的感觉真好!
二、用智慧催开“会读”的花朵。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做摘抄的好习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为学生展示了五本“采蜜本”。当看到老师平时所摘录的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时,孩子们明亮透澈的眼睛里闪现着异常惊讶与激动的神采,这颗“会读”的种子已生根、发芽。为了防止学生阅读摘抄仅凭“三分钟热度”,我习惯在午间的读书时间里“散步”,轻轻地经过每个孩子的身边,贪婪地嗅着弥散在空气中的醉人的书香,在还未养成摘抄习惯的孩子身边作片刻的停留,俯身耳语:“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会立即拿起笔来把好词好句尽收囊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当了解到有的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我没有大声斥责,而是装糊涂,请他给我当小老师。那学生窘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打发他下去求解。他回到座位上一阵忙乎后,胸有成竹地走过来述说一番。说完后,我给他一个浅浅的笑:“就应该这样把书读透。”而后,又给所有学生来了一段“温馨提示”:“孩子们,读书时,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边读边在旁边做简单的标记,写写你读书时的心情或感受。”学生们专注地听着,双眸中闪烁着灵光。他们再欢埋首书海时比以往多了一份思考。这样的教育臻于无痕,却像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把整个阅读之旅浸得香香的。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有空余时间,就快乐地阅读,从满“树”摇曳的绿荫中摘下最美的“绿叶”。有的孩子一星期完成十多页摘记,有的孩子在每页的摘记上画了个“点评屋”,及时留下思考的痕迹。多数孩子每晚回去都主动阅读课外书,多则一个多小时,那份努力,那份执著,让我钦佩、更叫我感动。
为了使摘抄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变静态的作业为动态的作业,每天给学生交流摘抄的时间,并请同桌给予评价,让语言首先在他们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括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着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想不到学生都爱极了“每日交流”。交流时,言说的欲求像汹涌的浪潮,一波一波地击打着学生的心扉。交流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搅活了学生的思维。当看刭学生们不经意间已学会“学以致用”时,我的心儿也在偷偷地乐。
吕叔湘先生说:“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让我们用真情和智慧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让课外阅读像“美丽的日出”一样,焕发出鲜活、夺目的生命力。
一、用真情播下“爱读”的种子。
学生的爱读,只能以老师的爱读来激发。每天午饭后的“读更多书”时间里,我能以“柔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投入到阅读中来。读着读着,我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收获了一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所有学生都和我一样陶然自醉,教室里静极了,却可以感觉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束束美丽的浪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心灵深处“爱读”的火花被擦燃,便迅速燃烧成熊熊烈火,且有燎原之势。一学生在《我找到了读书的快乐》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把家里所有的文学名著都搜罗了出来,一篇一篇仔细地阅读。‘人,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就像吃糖葫芦,山楂已经够酸了,而在山楂外面涂上一层冰糖,再尝尝,就会别有风味呢……’像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我都没有轻易让他们像灯光一样闪过,而是细细地品酌,直到悟懂悟透为止。我像春雨中的小草一样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汲取知识的营养。我完全沉醉了,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生活空虚无比。”
老师和学生的读书热情感染了家长,许多家长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读书,以下是一学生写的《亲子共读的感觉真好》(片段)
当东面天上飘浮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时,我和妈妈总坐在床上,轻声读着一些文字,床头的小白灯散着清幽的光,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今日的文章是《十朵小雏菊》,题目富有诗意,又透着一股神秘。我和妈妈,一人读一段。房里一会儿回响着略显深沉的声音,一会儿回响着稚嫩清脆的童音。“亲子共读”,既可以使我记住一些优美词句,又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在轻柔的灯光下,与妈妈共读、共品一篇文章的感觉真好!
二、用智慧催开“会读”的花朵。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做摘抄的好习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为学生展示了五本“采蜜本”。当看到老师平时所摘录的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时,孩子们明亮透澈的眼睛里闪现着异常惊讶与激动的神采,这颗“会读”的种子已生根、发芽。为了防止学生阅读摘抄仅凭“三分钟热度”,我习惯在午间的读书时间里“散步”,轻轻地经过每个孩子的身边,贪婪地嗅着弥散在空气中的醉人的书香,在还未养成摘抄习惯的孩子身边作片刻的停留,俯身耳语:“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会立即拿起笔来把好词好句尽收囊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当了解到有的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我没有大声斥责,而是装糊涂,请他给我当小老师。那学生窘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打发他下去求解。他回到座位上一阵忙乎后,胸有成竹地走过来述说一番。说完后,我给他一个浅浅的笑:“就应该这样把书读透。”而后,又给所有学生来了一段“温馨提示”:“孩子们,读书时,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边读边在旁边做简单的标记,写写你读书时的心情或感受。”学生们专注地听着,双眸中闪烁着灵光。他们再欢埋首书海时比以往多了一份思考。这样的教育臻于无痕,却像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把整个阅读之旅浸得香香的。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有空余时间,就快乐地阅读,从满“树”摇曳的绿荫中摘下最美的“绿叶”。有的孩子一星期完成十多页摘记,有的孩子在每页的摘记上画了个“点评屋”,及时留下思考的痕迹。多数孩子每晚回去都主动阅读课外书,多则一个多小时,那份努力,那份执著,让我钦佩、更叫我感动。
为了使摘抄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变静态的作业为动态的作业,每天给学生交流摘抄的时间,并请同桌给予评价,让语言首先在他们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括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着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想不到学生都爱极了“每日交流”。交流时,言说的欲求像汹涌的浪潮,一波一波地击打着学生的心扉。交流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搅活了学生的思维。当看刭学生们不经意间已学会“学以致用”时,我的心儿也在偷偷地乐。
吕叔湘先生说:“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让我们用真情和智慧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让课外阅读像“美丽的日出”一样,焕发出鲜活、夺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