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导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开展,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契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的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明确了方向,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指导。整合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信息技术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数学教学最优化。
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发展的很快,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没有注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和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整合研究的层次还不够深入等。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领域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的总称,是关于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优势明显。
(2)交互性是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使用者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3)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多媒体网络系统中的信息采用超文本的方式。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和人类联想记忆的方式相似,使人们更容易获取知识。
(4)共享性计算机网络能够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和网络通信设备,用通信线路链接起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通信并实现资源共享。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同时,还促进了教材观念、教学思想的变革。引发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数学、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可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动机。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根据学生的喜新、好奇、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及比较性以及稳定性都比较差等特点。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一定需要结合课题的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了较多的生动有趣的形象情境。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稳定性。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从信息技术和数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它们一直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数学课程的内容、变革数学教学环境与方式,同时数学的发展又加快信息技術的发展。它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也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是课程、教学组成的一部分,实现教育体系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涉及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且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做前提。但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繁多,从教师掌握理论到恰当的实施到教学中是一个漫长、盲目的过程。《课程标准》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依据,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各个方面都给出了指导建议,在信息技术整合与数学教学中无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捷径,加深教师对整合教学的理解,使整合教学的实施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张森,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M]
[2]张新明,李国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电现代化国际综述[J]
[3]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M]王鹏远,马复等
[4]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的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明确了方向,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指导。整合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信息技术理论为基础,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数学教学最优化。
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发展的很快,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没有注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和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整合研究的层次还不够深入等。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的领域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的总称,是关于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优势明显。
(2)交互性是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使用者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3)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多媒体网络系统中的信息采用超文本的方式。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和人类联想记忆的方式相似,使人们更容易获取知识。
(4)共享性计算机网络能够将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和网络通信设备,用通信线路链接起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通信并实现资源共享。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同时,还促进了教材观念、教学思想的变革。引发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数学、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可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动机。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根据学生的喜新、好奇、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及比较性以及稳定性都比较差等特点。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一定需要结合课题的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了较多的生动有趣的形象情境。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稳定性。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从信息技术和数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它们一直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数学课程的内容、变革数学教学环境与方式,同时数学的发展又加快信息技術的发展。它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也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是课程、教学组成的一部分,实现教育体系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涉及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且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这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做前提。但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繁多,从教师掌握理论到恰当的实施到教学中是一个漫长、盲目的过程。《课程标准》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依据,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各个方面都给出了指导建议,在信息技术整合与数学教学中无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捷径,加深教师对整合教学的理解,使整合教学的实施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张森,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M]
[2]张新明,李国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电现代化国际综述[J]
[3]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M]王鹏远,马复等
[4]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