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27-01
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得更出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笔者逐渐认识到“动态教学”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出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之一。以下是笔者几年来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实践方面的探究及体会:
一、动态的课堂必须融合多种教法,活导促学
要想让学生在一节课保持一定的兴奋度、高效率,教师就必须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手法,包括组织形式、课堂管理、多媒体等。在动态导引下,学生学习也会随之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也就自然而然的活起来。
我曾听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她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变化多姿多彩,教学方法在她的手中就如同点石成金的魔杖。她或轻点、或重敲、或连线成体、或密集训练;既有谆谆地讲授,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既有语言的组织,又有直观教具的穿插;既有巧妙的启发,又有扎实的训练;既有热烈的讨论,又有琅琅的书声;讲与练交织,情与知衬托,教与学辐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有知识的传授,有能力的训练,有想象力的放飞,有情感之弦的拨动,有智力的开发。各种教学方法在灵活的调遣下,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并为自己找到最合理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的途径。
二、动态的课堂必须是多变,以学定教
教学本身是围绕学生学习展开的,教学应以学习者即学生为焦点,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因此,构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亮丽、流动的风景线。
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动态的课堂必须加强沟通,平等对话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考问式的课堂和独白式的课堂依然有其存在的市场。教师比较喜欢把教学内容演化为提问考问学生,让他们亦步亦趋地应答,漫无目的地猜答;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味地讲解,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课堂上万马齐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应从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讲台走近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这样,师生间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意识,课堂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展现这种对话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四、动态的课堂须时刻保持探究精神,问题导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动态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并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锤炼思维,体验求知的艰辛与快乐,增强自信心。
然而教学实践证明,有时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问题的思维空间狭窄,思维含量太低。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狼》一课时,在课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大气”的问题:生活中你见过狼吗?你喜欢狼吗?狼一般比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值得同学们去作一番“探究”的问题。
五、动态的课堂须体现教师智慧,教学相长
有些教育教学研究者以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据估算,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里,至少要做出25个与教学有关的决定。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充分预设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
要有课堂预演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精心设计的同时,要让自己进行虚拟的头脑“课堂”教学,将自己、学生、情境课堂等因素纳入关注视野,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预料,为真正的课堂达成意向性的框架,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有效的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节语文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首先教师要回味课堂,咀嚼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行为,得失体会,产生课后的“文本”,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其次,教师和学生要打成一片,同学习,同嬉戏,同生活,感受他们的语音和思维,感受他们的心灵,为课堂更贴近学生,发挥教学智慧积累第一手资料。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人们问一位在课堂上应对自如的名优教师,准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用了一小时,但我却准备了一辈子。读有字书、无字书,在书海中畅游,获得新、活、宽的知识经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的积淀,为丰富和发挥教学智慧奠基。
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得更出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笔者逐渐认识到“动态教学”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出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之一。以下是笔者几年来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实践方面的探究及体会:
一、动态的课堂必须融合多种教法,活导促学
要想让学生在一节课保持一定的兴奋度、高效率,教师就必须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手法,包括组织形式、课堂管理、多媒体等。在动态导引下,学生学习也会随之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也就自然而然的活起来。
我曾听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她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变化多姿多彩,教学方法在她的手中就如同点石成金的魔杖。她或轻点、或重敲、或连线成体、或密集训练;既有谆谆地讲授,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既有语言的组织,又有直观教具的穿插;既有巧妙的启发,又有扎实的训练;既有热烈的讨论,又有琅琅的书声;讲与练交织,情与知衬托,教与学辐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有知识的传授,有能力的训练,有想象力的放飞,有情感之弦的拨动,有智力的开发。各种教学方法在灵活的调遣下,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并为自己找到最合理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的途径。
二、动态的课堂必须是多变,以学定教
教学本身是围绕学生学习展开的,教学应以学习者即学生为焦点,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课堂是生动可变的而非一潭死水。因此,构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亮丽、流动的风景线。
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动态的课堂必须加强沟通,平等对话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考问式的课堂和独白式的课堂依然有其存在的市场。教师比较喜欢把教学内容演化为提问考问学生,让他们亦步亦趋地应答,漫无目的地猜答;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味地讲解,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课堂上万马齐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应从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讲台走近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这样,师生间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意识,课堂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展现这种对话的课堂才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四、动态的课堂须时刻保持探究精神,问题导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动态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并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锤炼思维,体验求知的艰辛与快乐,增强自信心。
然而教学实践证明,有时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问题的思维空间狭窄,思维含量太低。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狼》一课时,在课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大气”的问题:生活中你见过狼吗?你喜欢狼吗?狼一般比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值得同学们去作一番“探究”的问题。
五、动态的课堂须体现教师智慧,教学相长
有些教育教学研究者以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据估算,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里,至少要做出25个与教学有关的决定。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充分预设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
要有课堂预演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精心设计的同时,要让自己进行虚拟的头脑“课堂”教学,将自己、学生、情境课堂等因素纳入关注视野,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预料,为真正的课堂达成意向性的框架,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有效的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节语文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首先教师要回味课堂,咀嚼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行为,得失体会,产生课后的“文本”,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其次,教师和学生要打成一片,同学习,同嬉戏,同生活,感受他们的语音和思维,感受他们的心灵,为课堂更贴近学生,发挥教学智慧积累第一手资料。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人们问一位在课堂上应对自如的名优教师,准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用了一小时,但我却准备了一辈子。读有字书、无字书,在书海中畅游,获得新、活、宽的知识经验,获得思想的启迪,人文的积淀,为丰富和发挥教学智慧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