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化学整合创新教育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步入了好学、难考好的尴尬境地,不少学生都说化学是“上课能听懂,就是考不好”的科目,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于是高中分流选科的时候,选化学的学生不断减少,高中化学教育出现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危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呢?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认为“生活”是创新化学教学较好的手段,将生活与高中化学整合,引领一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源于生活的选题,让化学教学真实化
  源于生活的选题,可以实现化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和化学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教学实践表明,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能把探究内容与学科的特点分开,生活是更具体的教科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帮助学生完成化学主干知识的有效构建与促进其化学学科意识的有效形成,而最快的途径就是从生活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学习化学,再用探究得到的化学规律去认识生活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了学习的真实感和实用性,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能提升.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重金属使人中毒的原理:汞、铝等重金属离子一旦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人体的器官和血液重要的构成部分——蛋白质发生沉淀,于是出现部分器官和血液失去作用的中毒现象.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认识到了蛋白质的一个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医学上还有这样一种说法,鸡蛋、牛奶和豆浆对重金属中毒的病人能起到急救药的效果.这又是什么原理?学生有了前面的事实基础,可以分析到鸡蛋、牛奶和豆浆的成分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一旦碰到人体吸入的重金属离子,便与之发生反应,起到减轻中毒的作用.此外,这些食物在解毒的同时,还有富足的营养给中毒虚弱的病人补充能量和营养,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二、联系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的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种亲切的感觉.教师可精选一些操作简便易行的生活题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渗透进去了,让学生快乐地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轻松地习得知识和技能,领悟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知识结构被重组和优化,有利于原有知识调配和迁移.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实的感性认识,缩短了学生建立与新的化学知识关联的时间,化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学科教学,化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依靠实验室里的仪器和药品才能进行,受到仪器、药品还有时间和空间上诸多条件的限制,对于反应时间较长的实验,学生难以对反应现象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强调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生活与简单的化学实验结合起来,将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都有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丰富学生实验的同时,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绪得以充分的释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是否可以代替实验室的化学器材.如,将墨水瓶进行改装变为酒精灯;家里的透明无色的玻璃杯可以用来替代实验室的烧杯;塑料吸管或水性笔的空笔芯可以用来代替导管使用;矿泉水瓶的瓶颈部分可以截取下来充当漏斗;学生消除眼疲劳的眼药水瓶可以拿来做成滴管;常见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做成小量筒;在医院拿回来的装药片的玻璃管可以充当试管,同时用泡沫塑料可以做成配套的试管架.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实验.
  例如,用饮料吸管和矿泉水瓶则可练习排水集气法.
  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怀揣着极大的兴趣去探寻适合做实验的器材,这种自主性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得以提升,由此迁移到化学课堂学习中来,特别对于高一的学生尤为有效,在步入高中的开端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化学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化学也支撑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与高中化学融合起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种创新.一改传统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亲切与实用,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规律的浓厚兴趣,用兴趣和价值观推动学生自主意识到要学好化学.同时,从我们教学的另外一方面来看,生活与高中化学整合,从生活中的简单化学知识出发,有效缩短了学生与化学知识间的距离,教学的起点变得浅显、简单,学生能够参与,不再感觉到无从下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情感教育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数学教育不能只考虑学生的认知,而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  下面笔者就“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点看法.  一、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对
2010江苏高考物理第9题以附加磁场的形式考查磁聚焦,但由于该题图的问题情境不清,以至于许多文章都是从正面以赏析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可以从两种方法上加以讨论.  方法一 构造轨迹进行定性分析  如图1所示,画出三个质子在原磁场中左右侧轨迹(重点是右侧轨迹)——称为实际轨迹(图中实线弧)以及没有附加磁场时的运动轨迹——称为原轨迹(图中虚线弧)进行比较.按原题所提供的示意图,当SS′为直径时
如果说后进生是一把“锁”,那么成功的班主任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如何去开启这把“锁”就是要求我们班主任要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这个阶段中,现代散文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提
2011年福建高考第18题是以连接体为背景的问题,本题若仅仅以高中阶段的相关知识来定量求解则很难解决,但是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则迎刃而解,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现对该题分析如下:  试题 如图1,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1和T2,
实验是化学是这门学科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按照课时开足开齐实验课,教师大多数停留在讲实验、画实验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贵刊(《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P38~39刊登的《牵连物体m1、m2能同时达到最大速度吗》的文章,文章从数值计算(借助计算机)和理论分析(利用极限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牵连的两个物体m1、m2不能同时达到速度的最大值,笔者对原文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数学水平所折服,读后深受启发.但笔者还是有一些疑问,作为教师,我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讲评?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现把原文中的题目叙述如下:  如图1
笔者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启发,思考了爱和创意在课改中的意义.而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主要阐述了爱和创意在英语课
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增添了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一个人可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就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就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