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艺术有自己的特质,它强调立体形态与材料工艺的运用,雕塑可以把单一的空间变为立体的场域,另外,观赏者还可以通过触摸感受雕塑之美,有时候雕塑比平面绘画更受藏家欢迎。在当代雕塑市场交易中,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投资性的,都会受到大众审美,雕塑自身的艺术性,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雕塑市场对地缘政治的反应也很敏感,当今中国的经济转型期让社会财富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型会使原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发生阵痛,会使收藏家投入到当代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资金暂时减少;而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则导致俄罗斯经济一度下滑,经济动荡的实际状态也影响了雕塑艺术市场的信心。总体上两国的雕塑市场都有点冷,但市场又从来都是动态的,雕塑市场的冷从另一个角度上也会“倒逼”雕塑艺术品质的升级,从而使得市场在下一个周期进入良性循环。
很多藏家分析:国画火了,油画也步入高价市场,下一步该轮到雕塑了。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中国民众对雕塑的认知。在古代中国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陵墓、宫廷建筑等,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力学习西方雕塑艺术,但在社会推广上做的还是不够,比如西方国家在博物馆、私家住所里随处都可以见到雕塑,但在中国,即使首都北京也还没有一处系统收藏陈列雕塑艺术的地点。再就是中国文化阶层自古就有欣赏以玉石、陶瓷、红木、奇石为代表的物品的习惯,他们在情感上会主动感受这些物品中的“风雅”气质,所以,当要选择购买这些物品还是雕塑的时候,他们往往倾向前者。这些都折射出雕塑要融入国人的文化空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培养出一个乐于把雕塑融入生活的收藏群体就更需时日。
田世信教授无疑是当今专业与市场中的一个恒定的标杆。田世信先生1941年出生于北京,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田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工作,在贵州时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就演绎了他关注当下,注重个人感受的艺术创作理念。1982年,田世信先生的作品《侗女》入选当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性大展对中国发出的第一次邀请。据说,当年法国评委来中国评审前,中国的评委已经把作品分为入选与落选两类,法国评委看过作品后却对一件落选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把作品移到了入选作品的行列,这件作品就是田先生的创作。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年代他作品的强烈个性似乎与其它雕塑格格不入,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了,社会转型了,他的作品切合了新时代的追求,并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1989年,田先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工作后,他开始关注中国大漆这门传统工艺的承继,并尝试把传统造型转换为当代雕塑语言。其在1993年与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林明哲先生结缘,“山艺术”基金运用国际惯例为田先生提供创作空间、策划个人展览,并长期收藏田先生的作品。后来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先生也沿用了这个模式收藏田先生的雕塑,并和田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14年9月的一天,我去田先生家商讨去法国泰勒基金会与巴黎九区政府办展览的事情,田先生把我叫到了一间工作室里欣赏他的木雕新作,这是一组充满中国意蕴与当代意识的系列雕塑,灵感源于中国五代南唐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他悄悄地说让我暂时给他保密,因为他需要作品充分体现他自己的修养,所以所有木雕他都要完全自己打制,一个人要默默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创作态度,这样精雕细刻的作品,收藏家怎能不垂青。
二、淡定的俄罗斯雕塑收藏
相对于中国大众对雕塑的不熟悉,俄罗斯人可以说是在充满雕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原生态的宗教题材雕塑,那些雕塑的形态高度归纳概括,手法上注重线条的应用,他们这个时期的雕塑与中国古代雕塑在线的追求上有许多共通之处。1764年,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建立后,沙皇叶卡捷琳娜从意大利、法国等地引进了大量雕塑家来从事教学创作,同时,也派人去欧洲学习,很快就使俄罗斯雕塑走向了重形体、空间、解剖结构的道路。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内用了12年制作的《青铜骑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世纪初的俄罗斯雕塑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用雕塑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使其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俄罗斯雕塑艺术也走向了多元化的探索,但所谓的现代主义雕塑的探索远远不如具象雕塑研究的具有深度。无论城市环境、建筑造型还是雕塑艺术,俄罗斯人都以圣彼得堡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为傲,所以具象艺术仍是他们发展的主流。
而俄罗斯雕塑收藏历史中最耀眼的明星则非特列季亚科夫兄弟莫属。帕维尔·米·特列季亚科夫是沙皇时代一位酷爱艺术的企业家。他和弟弟从年轻时就开始收购艺术家的作品,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画廊,当时的艺术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进入他的画廊而自豪。后来,60岁的帕·米·特列季亚科夫将自己和弟弟的收藏,全部捐献给了莫斯科地方当局。如今,画廊收藏有近1600 多件雕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收藏馆之一。而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到现在仍是老雕塑家及其家属们的心愿。
俄罗斯、欧洲、中国一直是当代俄罗斯雕塑家作品的主要收藏地,俄罗斯雕塑家多有含蓄的爱国情怀,大家开玩笑说:最好的留给俄罗斯,其次会卖到欧洲与中国,最差的放在床底等年老去世后由孩子处理。在俄罗斯还有一个热爱艺术的“贵族”群体,他们会直接从雕塑展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或通过珠宝商委托著名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星座、家庭环境、家居陈设等定制雕塑,有时连酒柜、烧烤箱、钟表、门把手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物件他们都会花大价钱请雕塑家创作。但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间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俄罗斯经济发生动荡,直接对雕塑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真正热爱雕塑的艺术家始终如一地在工作室默默创作,对他们来说市场只是他们关心的艺术生涯中小小的一部分,他们热爱的是艺术本身。 2015年1月我去圣彼得堡拜访了П.О.舍夫琴可教授,他正在工作室为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可、中国收藏家范建祥创作雕塑,社会的喧嚣并没有影响他工作室的“安定”,他一如既往地在工作。1979年舍夫琴可的毕业创作《十二月党人》,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学术博物馆收藏。1983年,他开始研究新雕塑工艺,包括铜合金、不锈钢和玻璃材料,他运用这种工艺相继完成了《大自然》系列作品。1996年,他为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国际精神分析论坛创作了雕塑作品《大俄罗斯之弗洛伊德》,并赠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及位于奥地利和英国的弗洛伊德博物馆。2004年,作品《学院羊》被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收藏。2006年,作者完成了雕塑作品《时不我待》,并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3月1日,作品《亚历山大二世》纪念碑再次被收入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П.О.舍夫琴可的作品收藏遍布中国、意大利、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
俄罗斯雕塑家无论是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还是透过展览进入到市民家庭,都需要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经济的波动、经得起各种艺术潮流的冲击。这两位雕塑家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他们二位在市场上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三、平和地促进中俄雕塑交流
经济发展后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才刚30多年,苏联解体后重建的新俄罗斯也仅20多年。实质上中俄两国的雕塑市场都在建设、探索的进程之中。近几年中俄雕塑市场之间一直有些零散的交流,一部分是在俄罗斯有产业的华人艺术爱好者会收购一些作品带回国内,他们有时间和人脉优势,会从容地根据俄罗斯的美术史选择所购买的雕塑;再就是国内的收藏家有时会针对俄罗斯特定的雕塑家购买一些作品,这种购买原因往往是出于对具象雕塑的喜欢,而非用于商业目的。圣彼得堡美协主席,俄著名雕塑家阿尔伯特·谢拉菲莫维奇·恰尔金的雕塑一直受到中国藏家的欢迎。画廊等艺术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做过展览,但成交量不理想,工作人员有时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俄罗斯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难以卖个好价钱?我想除了运营方式不系统以外,俄罗斯雕塑家的作品价格同样需要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强力支撑,在这里雕塑家与祖国的命运是一体的,成交量低迷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雕塑作品质量本身。中国雕塑家也会通过俄罗斯的艺术机构去俄罗斯办展览,但多数为学术交流,以销售为目的且成交的很少。
西方具象雕塑的探索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已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西方具象雕塑领域的学习探索虽然从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但在这100多年间,历经战乱、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滞后、价值观动摇等等现实因素,投入的时间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俄罗斯在具象雕塑领域的探索系统而深入,他们传承有序的具象雕塑就像一个文化活化石,现在社会环境好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喜欢具象雕塑的中国藏家应该加强同俄罗斯的交流,弥补我们经典具象雕塑收藏的断层。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则多元且自由,尤其是在材料与工艺领域的探索处于前沿,俄罗斯收藏家在中国多样的作品中也可直接获得新体验。所以说以“平和”的心态在交流中加深了解,要比关注买进卖出几件作品更具意义。
雕塑市场是个综合的命题,网上的各种数据会让我们如雾里看花。在这里仅结合几位在雕塑创作与市场运营中取得成功的雕塑家,写出我对当下市场的直观感受,期许给乐于创作的雕塑家们一个美好的愿景。有理由相信,市场暂时的冷,不会冻结雕塑与藏家间的桥梁,雕塑市场会在“祝福”中前行。
很多藏家分析:国画火了,油画也步入高价市场,下一步该轮到雕塑了。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中国民众对雕塑的认知。在古代中国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陵墓、宫廷建筑等,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力学习西方雕塑艺术,但在社会推广上做的还是不够,比如西方国家在博物馆、私家住所里随处都可以见到雕塑,但在中国,即使首都北京也还没有一处系统收藏陈列雕塑艺术的地点。再就是中国文化阶层自古就有欣赏以玉石、陶瓷、红木、奇石为代表的物品的习惯,他们在情感上会主动感受这些物品中的“风雅”气质,所以,当要选择购买这些物品还是雕塑的时候,他们往往倾向前者。这些都折射出雕塑要融入国人的文化空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培养出一个乐于把雕塑融入生活的收藏群体就更需时日。
田世信教授无疑是当今专业与市场中的一个恒定的标杆。田世信先生1941年出生于北京,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田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工作,在贵州时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就演绎了他关注当下,注重个人感受的艺术创作理念。1982年,田世信先生的作品《侗女》入选当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性大展对中国发出的第一次邀请。据说,当年法国评委来中国评审前,中国的评委已经把作品分为入选与落选两类,法国评委看过作品后却对一件落选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把作品移到了入选作品的行列,这件作品就是田先生的创作。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年代他作品的强烈个性似乎与其它雕塑格格不入,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了,社会转型了,他的作品切合了新时代的追求,并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1989年,田先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工作后,他开始关注中国大漆这门传统工艺的承继,并尝试把传统造型转换为当代雕塑语言。其在1993年与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林明哲先生结缘,“山艺术”基金运用国际惯例为田先生提供创作空间、策划个人展览,并长期收藏田先生的作品。后来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先生也沿用了这个模式收藏田先生的雕塑,并和田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14年9月的一天,我去田先生家商讨去法国泰勒基金会与巴黎九区政府办展览的事情,田先生把我叫到了一间工作室里欣赏他的木雕新作,这是一组充满中国意蕴与当代意识的系列雕塑,灵感源于中国五代南唐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他悄悄地说让我暂时给他保密,因为他需要作品充分体现他自己的修养,所以所有木雕他都要完全自己打制,一个人要默默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创作态度,这样精雕细刻的作品,收藏家怎能不垂青。
二、淡定的俄罗斯雕塑收藏
相对于中国大众对雕塑的不熟悉,俄罗斯人可以说是在充满雕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原生态的宗教题材雕塑,那些雕塑的形态高度归纳概括,手法上注重线条的应用,他们这个时期的雕塑与中国古代雕塑在线的追求上有许多共通之处。1764年,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建立后,沙皇叶卡捷琳娜从意大利、法国等地引进了大量雕塑家来从事教学创作,同时,也派人去欧洲学习,很快就使俄罗斯雕塑走向了重形体、空间、解剖结构的道路。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内用了12年制作的《青铜骑士》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20世纪初的俄罗斯雕塑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用雕塑艺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使其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俄罗斯雕塑艺术也走向了多元化的探索,但所谓的现代主义雕塑的探索远远不如具象雕塑研究的具有深度。无论城市环境、建筑造型还是雕塑艺术,俄罗斯人都以圣彼得堡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为傲,所以具象艺术仍是他们发展的主流。
而俄罗斯雕塑收藏历史中最耀眼的明星则非特列季亚科夫兄弟莫属。帕维尔·米·特列季亚科夫是沙皇时代一位酷爱艺术的企业家。他和弟弟从年轻时就开始收购艺术家的作品,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画廊,当时的艺术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进入他的画廊而自豪。后来,60岁的帕·米·特列季亚科夫将自己和弟弟的收藏,全部捐献给了莫斯科地方当局。如今,画廊收藏有近1600 多件雕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收藏馆之一。而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到现在仍是老雕塑家及其家属们的心愿。
俄罗斯、欧洲、中国一直是当代俄罗斯雕塑家作品的主要收藏地,俄罗斯雕塑家多有含蓄的爱国情怀,大家开玩笑说:最好的留给俄罗斯,其次会卖到欧洲与中国,最差的放在床底等年老去世后由孩子处理。在俄罗斯还有一个热爱艺术的“贵族”群体,他们会直接从雕塑展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或通过珠宝商委托著名雕塑家根据自己的星座、家庭环境、家居陈设等定制雕塑,有时连酒柜、烧烤箱、钟表、门把手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物件他们都会花大价钱请雕塑家创作。但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间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俄罗斯经济发生动荡,直接对雕塑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真正热爱雕塑的艺术家始终如一地在工作室默默创作,对他们来说市场只是他们关心的艺术生涯中小小的一部分,他们热爱的是艺术本身。 2015年1月我去圣彼得堡拜访了П.О.舍夫琴可教授,他正在工作室为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可、中国收藏家范建祥创作雕塑,社会的喧嚣并没有影响他工作室的“安定”,他一如既往地在工作。1979年舍夫琴可的毕业创作《十二月党人》,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学术博物馆收藏。1983年,他开始研究新雕塑工艺,包括铜合金、不锈钢和玻璃材料,他运用这种工艺相继完成了《大自然》系列作品。1996年,他为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国际精神分析论坛创作了雕塑作品《大俄罗斯之弗洛伊德》,并赠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及位于奥地利和英国的弗洛伊德博物馆。2004年,作品《学院羊》被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收藏。2006年,作者完成了雕塑作品《时不我待》,并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3月1日,作品《亚历山大二世》纪念碑再次被收入圣彼得堡大学现代雕塑公园。П.О.舍夫琴可的作品收藏遍布中国、意大利、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
俄罗斯雕塑家无论是把作品捐献给国家收藏,还是透过展览进入到市民家庭,都需要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经济的波动、经得起各种艺术潮流的冲击。这两位雕塑家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他们二位在市场上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三、平和地促进中俄雕塑交流
经济发展后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才刚30多年,苏联解体后重建的新俄罗斯也仅20多年。实质上中俄两国的雕塑市场都在建设、探索的进程之中。近几年中俄雕塑市场之间一直有些零散的交流,一部分是在俄罗斯有产业的华人艺术爱好者会收购一些作品带回国内,他们有时间和人脉优势,会从容地根据俄罗斯的美术史选择所购买的雕塑;再就是国内的收藏家有时会针对俄罗斯特定的雕塑家购买一些作品,这种购买原因往往是出于对具象雕塑的喜欢,而非用于商业目的。圣彼得堡美协主席,俄著名雕塑家阿尔伯特·谢拉菲莫维奇·恰尔金的雕塑一直受到中国藏家的欢迎。画廊等艺术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做过展览,但成交量不理想,工作人员有时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俄罗斯一线雕塑家的作品在中国难以卖个好价钱?我想除了运营方式不系统以外,俄罗斯雕塑家的作品价格同样需要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强力支撑,在这里雕塑家与祖国的命运是一体的,成交量低迷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雕塑作品质量本身。中国雕塑家也会通过俄罗斯的艺术机构去俄罗斯办展览,但多数为学术交流,以销售为目的且成交的很少。
西方具象雕塑的探索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已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对西方具象雕塑领域的学习探索虽然从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但在这100多年间,历经战乱、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滞后、价值观动摇等等现实因素,投入的时间与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俄罗斯在具象雕塑领域的探索系统而深入,他们传承有序的具象雕塑就像一个文化活化石,现在社会环境好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喜欢具象雕塑的中国藏家应该加强同俄罗斯的交流,弥补我们经典具象雕塑收藏的断层。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则多元且自由,尤其是在材料与工艺领域的探索处于前沿,俄罗斯收藏家在中国多样的作品中也可直接获得新体验。所以说以“平和”的心态在交流中加深了解,要比关注买进卖出几件作品更具意义。
雕塑市场是个综合的命题,网上的各种数据会让我们如雾里看花。在这里仅结合几位在雕塑创作与市场运营中取得成功的雕塑家,写出我对当下市场的直观感受,期许给乐于创作的雕塑家们一个美好的愿景。有理由相信,市场暂时的冷,不会冻结雕塑与藏家间的桥梁,雕塑市场会在“祝福”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