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基础,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唱歌。
【关键词】声乐艺术 情感培养 感情的表达 艺术的完整性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
二、如何在演唱的时候表达,培养感情
歌唱的情感培养,必须是建立在良好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把音乐作品要体现的东西完整地表达出来。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如艺术歌曲《黄河怨》,歌唱者要勾画出一个失去丈夫、儿子,倍受日本鬼子蹂躏的妇女,惊痛凄断的悲绪,欲哭无泪的呻吟,以体现女主人公悲痛无望的内心。特别到最后高潮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将悲愤激昂,血债血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悲恨情绪充分地宣泄出来,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实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不朽之作。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因此,《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总结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的感情融为一体。
三、演唱的完整性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樂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体现完整性,并且要优美的表达呢?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在声乐教学中,脱离美的技能技巧根本就不是歌唱的造诣。违背美的咬字、吐字必然拙嘴笨舌,读字不清,单纯追求声音必然是毫无生命力的歌唱。因此,正确的技巧、纯正清晰的读字、优美的歌声、真挚的情感,都来自一个美的愿望,用审美意识去刻意追求歌唱的一切因素,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另,歌曲的完整性和歌曲的情感表达则是一首歌的灵魂!
【关键词】声乐艺术 情感培养 感情的表达 艺术的完整性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
二、如何在演唱的时候表达,培养感情
歌唱的情感培养,必须是建立在良好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把音乐作品要体现的东西完整地表达出来。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如艺术歌曲《黄河怨》,歌唱者要勾画出一个失去丈夫、儿子,倍受日本鬼子蹂躏的妇女,惊痛凄断的悲绪,欲哭无泪的呻吟,以体现女主人公悲痛无望的内心。特别到最后高潮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将悲愤激昂,血债血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悲恨情绪充分地宣泄出来,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实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不朽之作。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因此,《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总结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的感情融为一体。
三、演唱的完整性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樂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体现完整性,并且要优美的表达呢?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时就应抓住四拍子律动的规律:强、弱、次强、弱,“我爱你,塞北的雪”在演唱强拍时唱出来,弱拍时带过去,“我”字唱强,“爱”唱弱,“你”唱次强渐弱,“塞”唱强,“北”唱弱,“雪”唱次强渐弱,而不是每拍每个字都唱得很重很强,这样的音乐就有了流动感。
2.连贯、细腻的行腔。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提示学生演唱要圆润、细腻、流畅,在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乐句的衔接不是很连贯,中间有断开的地方,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使听者听起来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忽略了乐句拍尾的音,当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往往演唱者就放松了,有时四拍就唱成了三拍半,或者就差那么一点点而不够拍。这实际上是学生不注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还有的学生节奏感较差,总是唱不准节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学生,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要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这样声音听起来就连贯了,由于乐句的紧密连接,表达作品也就完整了,听者也会感到很舒服。
3.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作品通过洁白、晶莹的冬雪的描述,赞颂了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气质和为民族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品质,这才是这首歌曲的主题。这首作品从前奏跳跃的音型中就使人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使人联想到晶莹、洁白的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有要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要求,很自然地就会抒情、悠扬、亲切地把“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唱出来;接下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写得非常有灵性,在这抒情的词句中,蕴藏着哲理,形象的比喻中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在声乐教学中,脱离美的技能技巧根本就不是歌唱的造诣。违背美的咬字、吐字必然拙嘴笨舌,读字不清,单纯追求声音必然是毫无生命力的歌唱。因此,正确的技巧、纯正清晰的读字、优美的歌声、真挚的情感,都来自一个美的愿望,用审美意识去刻意追求歌唱的一切因素,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另,歌曲的完整性和歌曲的情感表达则是一首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