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诗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关键词:语文;培养;诗意
  “诗意”词典里的解释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名为《轻柔的湛蓝》的小诗,诗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人如此,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亦呼唤诗意。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浸润与滋养。笔者通过一次语文赛课,感受颇深,深思我们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文字形式化、理科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语文的诗意被解体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因此,我们的语文应该回归诗意教学。回归诗意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一片清新的天地。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呢?接下来结合笔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渲染如画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中,教师责无旁贷。为了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音乐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能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从而更自觉地投入学习。
  笔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使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笔者在朗读时先配上马思聪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虽然曲与文怀念的对象不同,但情感基调非常切合此文,用音乐渲染意境,促动学生捕捉课文传送的美的情感信息,开始配乐朗读的时候,学生从神态上看不出来为文所动。但渐渐地,老师有感情的朗读配上忧伤的音乐,使得学生渐渐入境了,教室里归于沉寂。当读到以下一段时:“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我把音乐曲目又换成了二胡《真的好想你》,老师的朗读声已经哽咽了,教室里传来了唏唏嘘嘘的哭泣声,悠扬的旋律还在室内飘荡、倾泻,音乐如水一样的流淌,情感如月光一样皎洁倾泻,学生们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栖息、精神为之徜徉。
  如画的意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除播放音乐外,还可借助媒体展现画面,把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诗意般的情境。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意蕴的艺术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
  二、修炼美感的师语,让学生在诗话中栖息
  要想唤起学生的诗意,教师的语言是关键。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形象的、感性的、富有启发性,甚至是诗性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张口就能让人感觉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会帮学生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把学生带进诗意的课堂。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师生可以进行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感受激情,享受语文精神的滋养。
  例如,在执教导入《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笔者引用了一段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音乐轻轻地响起,课件同时呈现最后一句话)。一段充满诗意的导入,自然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对文章的期待,学生未读文,但早已心驰神往了。当分析完“病重的母亲为什么急切地要带瘫痪的‘我’去看菊花”这个问题后,我是这样小结的:“残菊犹有傲霜枝”,其实母亲不就像一株在秋天傲然怒放的菊花吗,母亲的精神,刹那间让史铁生明白“好好活”的含义,母亲希望儿子像菊花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好好生活,确实,母亲对儿子用心良苦的爱,让他从生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带着残缺的身体“好好活”,活出了精彩,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几十年来,作者一直在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笔诉说着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让我们随着音乐,慢慢地、轻轻地再次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就是这样富有美感的语言,让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才有了情感的碰撞,课堂的人际关系才变得和谐,空气才变得自由,学生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教学才能演奏出生命欢歌。而此时学生的性情也在如诗的话语中得到了滋养。
  三、品读精美的文字,让学生在诗情中栖息
  “品读”一词的中心是在“读”上,这里的读主要是美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正如俄国作家果戈理所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回味,可获得对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和意蕴感。
  例如,在笔者配乐范读《秋天的怀念》后,听到下面发出的一些唏嘘声,知道学生们已经入境,已经被细腻而又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得流泪,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当中,请在文旁批注写出你的感想。当学生自学完,大家交流时,发现学生的语言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而是流淌着情感的汩汩清流,是富有活力的生命的奇葩。
  一文一意境。每一篇课文,都透过语言文字呈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它的构成或是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曲折的故事情节,或是具有个性的物体,或是生动细腻的细节和场景……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还原这些意境,使之由抽象变成形象的、可感的、可视的,然后披文入情,体味个中所蕴含的“情语”。以情交情、以心交心,品读使学生精神与文本高度契合,在品读中提升自我,在感悟诗情中学生诗意地栖息。   四、培养诗意的素养,让学生在诗性中栖息
  语文课堂要诗意葱茏,就要牢牢抓住“情感”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的情境之后,要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进入“欲辨已忘言”“物我两相忘”的诗意世界。
  前文的介绍中已经谈到,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课堂上教师的情唤醒了学生的情,走进了文本的情,实现了三情共振,让学生经历着美的陶冶与熏染,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行,获得了诗性的感悟。
  但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诗意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心灵对话,语文课堂上才能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境界。
  所以,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结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了窗前;当‘我’不经意地同意随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竟喜出望外……”其实生活中体现母爱的细节无处不在,你感觉到了吗?请运用细节描写抒写一段令你感动的瞬间,笔尖生情,抒发你对母爱深刻的感悟。有的学生写到:冬天的早晨正欲推车上学,母亲迅速递过一副手套;有的描写放学后母亲立在门前那焦急等待的眼神……
  学生们深情回忆着生活中的细微情境,互相诉说着从这些细节所感悟出的母爱,没有老师的一个个追问,只有学生不由自主的自由表达,配合着老师播放的抒情音乐,这一切绘成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动人情境。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富有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但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意境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语文课堂作为学生的主要栖息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平时上课时我们就要像每一次赛课,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诗意尽情流淌,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呈现出多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更有效地发展,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相当部分的课堂因追求多元的形式而丢失宝贵的“有效”,从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笔者反观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低效”(或“无效”)现象,例谈如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抓住本质要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新的沟通交流渠道大量涌现。如何利用QQ等网络沟通平台育人,已经成为技工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担任班主任以后,我特别重视网络平台的应用,效果明显。  就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而言,聊天是其基本功能。但对于班主任来讲,作为学生管理者,仅仅满足于从中获取信息、通知消息还是不够的,还要对其进行功能创新。    审批学生请假  我用QQ群审批学生请假
总复习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通常按知识的类型进行分类复习。每个知识领域的复习既是第一、二学段知识的整理与完善,也是中小学衔接的着眼点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立足于学生数学长远发展,深入研究中小学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每个知识领域总复习的“衔接点”,使总复习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有价值的“储备”。通过长期的总复习课例研究,笔者以“图形与几何”领域总复习教学为例
(信阳市息县教体局教研室,河南信阳46430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九册)一文,作者肖复兴写到叶老修改他的作文,是这样描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每次读到这段话,我的心里总是隐隐的作痛,我们修改学生的习作切不可这样做,不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遍体鳞
摘 要:本文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手机端和超星直播客户端,探索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一平两端、双步混动”线上翻转课堂模式的流程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服装专业  一、“一平两端、双步混动”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在线教学的互动优势及在线教学模式灵活的优势,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手机App端和直播客户端两个端口,探索实践课前异步在线自学,课中同步
谈起中职生的德育问题,恐怕每一位中职校长都要道一句:“难啊!”“现在很多学校德育方法可以概括成这么三条:大张旗鼓的宣传、声势浩大的活动、兴师动众的检查。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较差。”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邗江中专)副校长倪福疆如是说。  为了寻找更加有效的德育途径,邗江中专从2008年开始尝试15分钟校本微型德育课程,以德育渗透为中心,以生活案例为情境,以活动体验为形式,设计系列课程
一、教学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属于空气性质的内容,基于“做中学”理念,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在合作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讨论中依据事实做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结构看,属于“问题——探究”式的课堂结构;从能力看,学生根据猜测设计并遴选相应的验证实验,搜集实证资料,归纳概括实验现象,促进已有科学经验的意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本无可厚非,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我们会为“情境”而“情境”,那些虚伪的、繁琐的、不真实的情境,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没有真正地实现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些“情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多余”的“摆设”。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追寻真实的、自然的、简约的、丰富的情境,变英语情境教学中的“负效”为“有效”呢?  一、追寻
前几日参加校际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观课十余节,其中白蓉老师执教的《一起找秋天》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一坛陈年老酒,越回味越觉其味醇香、久远。  《一起找秋天》是未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画面生动,内容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极易激发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欲望。白老师通过带领孩子们感知秋天、找秋天、画秋天、赞美秋天,来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培养
摘 要:东胜小学前瞻性地把握教育脉搏,以“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以“注重母语、强化外语、探索教育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将写字教学作为特色办学项目深入实施。早在2010年学校就以“一手好字成就孩子一生”为战略出发点,率先在全市创办了首家翰墨书香校园,以书写和诵读为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文化。  关键词:母语;写字教学;校本教材  作为一所人文历史渊源深厚的学校,东胜小学见证了过去的沧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