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枚梧叶 不知多少秋声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参加校际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观课十余节,其中白蓉老师执教的《一起找秋天》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一坛陈年老酒,越回味越觉其味醇香、久远。
  《一起找秋天》是未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画面生动,内容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极易激发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欲望。白老师通过带领孩子们感知秋天、找秋天、画秋天、赞美秋天,来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回放
  (一)感知秋天
  上课开始,白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起找秋天》。老师先给每位同学送一个小小的礼物!”说着,拿出了一个塑料袋,隐隐约约看得到,里面装了一些红红的东西。“是什么礼物呀?”学生一阵骚动,表现出非常好奇的神情。接着,白老师开始逐一给学生发送“小礼物”,原来是一片片红红的梧桐树叶!拿到小礼物的学生开始仔细观察这既熟悉又似乎显得陌生的树叶。发放完毕,白老师开始上课了。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的礼物是什么呀?
  生:树叶!
  师: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呀?
  生:红色的。
  师:树叶本来应该是绿色的,为什么变成红色的了?
  学生开始自觉地分小组讨论,但很快一个个举起了手,老师示意学生回答。
  生1:因为秋天到了,树叶就变红了。
  生2:天气转凉了。
  生3:树叶要落了,就变成红色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梧桐树叶变红了,是因为秋天来了。秋天就像一幅画,是非常美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儿歌《秋天来了》。
  全班齐声朗读教材中的儿歌《秋天来了》:
  秋风娃娃真淘气,
  爱和小树做游戏;
  漫天飞起金蝴蝶,
  一只一只多美丽。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从这首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儿歌中“漫天飞起的金蝴蝶”不是真的蝴蝶,而是指秋天漫天飘落的黄叶,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秋天是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季节。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找秋天。
  [点评]真是“一叶知秋”啊!落叶飘飘本就是秋色典型一景。孩子们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红叶,虽在教室,却似感到秋天的风已吹走了夏天的闷湿,带来了一阵清凉。加上儿歌结构清晰,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感知思维,也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找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看到的秋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秋天最有特色?同学们要注意倾听,也可以补充。
  生:我发现天气变凉了。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天气变凉了?
  生:因为我们都穿上了毛衣,不能再穿短裤、裙子了。
  生:白天越来越短了,黑夜越来越长了。
  生:树叶变黄了,都落下来了。
  生:大雁都飞到南方去了。
  生:我发现小蚂蚁在储存食物,青蛙不见了,要冬眠了。
  师:谁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
  生:我知道青蛙、熊要冬眠。
  生:蛇和刺猬也要冬眠。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人也要冬眠吗?”
  师:人是不会冬眠的。到了冬天,人们照样要出去工作、活动。同学们说说,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做哪些工作啊?
  生:秋天到了,玉米成熟了,农民伯伯都在掰玉米。
  师:还有吗?
  生:我知道秋天棉花变白了,许多人在摘棉花。
  生:苹果、梨也成熟了,农民伯伯都在摘苹果和梨。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大家找到的秋天都很美丽,说得也都很好。下面来看看老师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文字配图片和背景音乐,教师朗读)
  天气:早晨上学走在路上,一丝丝凉风吹在脸上,好清爽啊!天空一碧如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偶尔有一片片薄纱似的白云慢慢地飘过。
  花草树木: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小草换上了黄色的衣裳,晶莹的露珠在草叶上滚来滚去。一片片树叶像一只只美丽的金蝴蝶,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上、小河里,似乎是在告诉大家“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小动物:那一声声“唧唧”的知了声和“呱呱”的蛙叫声,已不知何时从那树林里和池塘边消失了,小蚂蚁忙着为过冬储藏食物,一群大雁向南方飞去,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人们的生活:秋天到了,大家穿上了厚裙子和毛衣。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苹果,亮晶晶的是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农民伯伯正笑逐颜开地摘着果实,脸上的皱纹里满是秋收的喜悦。
  [点评]秋天原来是这样的美丽,难怪有几个学生偷偷地透过教室窗户向外面看,看得出,学生想亲身体验秋天的心情是多么急迫,放学后一定有很多学生要去田野一睹秋天的美景。教师展示的描写秋天的这些优美语句,同样是对学生情感陶冶、语言感染和示范的璧坐玑驰之语。
  (三)画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祖国非常辽阔,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祖国各地的秋天都是什么样的呀?
  生:想!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从课件短片中看看祖国各地的秋天都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秋天》。(内容有北京香山的红叶、新疆的葡萄、九寨沟的秋景等等)
  师:同学们,这些秋天的画面多美丽呀!请拿出你的水彩笔或者油画棒,把你认为最能代表秋天特点的景物画下来。比比谁画得认真,画得最好。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抓住秋天的特征,开始边想边画,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你的画说说你画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做说明)
  生:这是我和爸爸妈妈前几天去参加胡杨节看到的胡杨树,胡杨树的叶子金黄金黄的,非常美丽。
  生:我画的是正在飞走的大雁。秋天来了,天气慢慢变冷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苹果。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远远看去红红的。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小朋友。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有的还围上了围巾。
  ……
  (教师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做展示)
  [点评:]在观察秋天的基础上,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秋天的美和代表季节特征的事物、景物画成画,使秋天的美景不只留在学生眼里,更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四)赞美秋天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和人们的生活这几个方面发现秋天来了。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画得更好。秋天到了,菊花竞相开放,树叶慢慢变黄、变红了,纷纷飘落下来,大雁飞向南方;天空好像更高了,也更蓝了;秋天还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堆满仓,果实沉甸甸……同学们,秋天是如此的美丽,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秋天吗?看看谁说得好。
  生:秋天,你就像一幅美丽的画,我爱你!
  生:秋天秋天,你真有趣,我喜欢你!
  生:秋天,你太可爱了,我要和你做游戏!
  ……
  (教师简评)
  [点评]赞美之词显得那样简单和稚嫩,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我相信,那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热情、最美好、最真挚的表达。
  (五)布置作业
  师:课后同学们可采集一些树叶或种子,制作一幅树叶粘贴画或种子粘贴画,我们将举办一次《美丽的秋天》粘贴画展,你们也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做一个树叶标本参加展示。
  [点评]对以前观察、体验不够和课堂上意犹未尽的学生来讲,课后作业给了他们又一次的展示机会。而课后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也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二、观后反思
  (一)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最忌教师一言堂式的苍白说教和枯燥乏味的陈述。这节课,白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师生交流、学生展示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了轻松、愉悦、高雅的情感课堂。上课伊始,老师送给学生“小礼物”,不仅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营造了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的思维由一片树叶很快吸引到“秋天”这一教学主题之上,整堂课学生表达自由、新颖,富有独创性,思维开放,探究欲望强烈,与白老师送学生小礼物都不无关系。
  (二)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走进自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节课虽然全程都在教室内完成,但白老师采取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带领学生感知秋天、找秋天、画秋天、赞美秋天,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缩短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找秋天”和“画秋天”活动更是深深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好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白老师在活动中注意过程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通过“感知秋天”、“找秋天”,学生与自然“亲近”之后,对秋天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如何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高的提升,实现知识、技能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为一体呢?白老师想到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画秋天”。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验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本节课不仅对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挖掘有深度、拓展广泛,而且从一开始老师送给学生的火红而漂亮的树叶、课件中令人陶醉的画面、描写秋天简洁优美的语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秋天,用画笔描画秋天,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课后制作树叶、种子粘贴画和树叶标本等则对学生进一步走进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很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何谓“我举一,你反三”?这个“我”指的是我们语文老师,而“你”指的是学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个范本、一种方法,学生由此推开,学会灵活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有二:一是教师能在教学中始终认准一个目标,课堂教学有序集中,重点突出;二是突出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灵动活泼。  一、用“我举一,你反
[摘 要]  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当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由“经验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育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新型教师。基于这样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科研型教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呈现出多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更有效地发展,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相当部分的课堂因追求多元的形式而丢失宝贵的“有效”,从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笔者反观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低效”(或“无效”)现象,例谈如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抓住本质要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新的沟通交流渠道大量涌现。如何利用QQ等网络沟通平台育人,已经成为技工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担任班主任以后,我特别重视网络平台的应用,效果明显。  就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而言,聊天是其基本功能。但对于班主任来讲,作为学生管理者,仅仅满足于从中获取信息、通知消息还是不够的,还要对其进行功能创新。    审批学生请假  我用QQ群审批学生请假
总复习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通常按知识的类型进行分类复习。每个知识领域的复习既是第一、二学段知识的整理与完善,也是中小学衔接的着眼点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立足于学生数学长远发展,深入研究中小学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每个知识领域总复习的“衔接点”,使总复习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有价值的“储备”。通过长期的总复习课例研究,笔者以“图形与几何”领域总复习教学为例
(信阳市息县教体局教研室,河南信阳46430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第九册)一文,作者肖复兴写到叶老修改他的作文,是这样描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每次读到这段话,我的心里总是隐隐的作痛,我们修改学生的习作切不可这样做,不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遍体鳞
摘 要:本文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手机端和超星直播客户端,探索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一平两端、双步混动”线上翻转课堂模式的流程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中职服装专业  一、“一平两端、双步混动”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在线教学的互动优势及在线教学模式灵活的优势,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手机App端和直播客户端两个端口,探索实践课前异步在线自学,课中同步
谈起中职生的德育问题,恐怕每一位中职校长都要道一句:“难啊!”“现在很多学校德育方法可以概括成这么三条:大张旗鼓的宣传、声势浩大的活动、兴师动众的检查。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较差。”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邗江中专)副校长倪福疆如是说。  为了寻找更加有效的德育途径,邗江中专从2008年开始尝试15分钟校本微型德育课程,以德育渗透为中心,以生活案例为情境,以活动体验为形式,设计系列课程
一、教学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属于空气性质的内容,基于“做中学”理念,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在合作中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讨论中依据事实做出合乎实际的推论,并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结构看,属于“问题——探究”式的课堂结构;从能力看,学生根据猜测设计并遴选相应的验证实验,搜集实证资料,归纳概括实验现象,促进已有科学经验的意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本无可厚非,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我们会为“情境”而“情境”,那些虚伪的、繁琐的、不真实的情境,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没有真正地实现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些“情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多余”的“摆设”。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追寻真实的、自然的、简约的、丰富的情境,变英语情境教学中的“负效”为“有效”呢?  一、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