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振宇就像一颗卫星。
“五、四、三、二、一……发射!”
随着他制造的火箭拔地而起,他的声名一飞冲天。他被送入通往成功的轨道。在汹涌而来的创业大潮中,胡振宇从火箭业余爱好者,成为一家估值上亿元公司的创始人。他展示着太空梦想,也赢得欢呼,圈入资本。
诸多光环笼罩着他:科技天才、商界精英、体制的挑战者。人们也许为光芒所目眩神迷,也许因其中名不副实的那一部分而愤怒。
不该忘记的是:卫星本身并不发光,这些光芒只是世象的反射;而它所映照出来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侧影。
15岁那年夏天,胡振宇因为制作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当时他从公安局副局长那儿得到了这么句评价——
“这个小孩,流入社会,比留在学校要更加危险。”
他经常拿这句话自嘲,仿佛展示一句失效的预言。听者也往往报以会心一笑。
如今胡振宇22岁,已经拥有一长串令人目眩的头衔:“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CEO、《财富》杂志2014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火箭垄断市场的闯入者”……
他创立的翎客航天公司被誉为“中国版SpaceX”,创立半年估值一亿,声称致力于救世主般的愿景——发展洲际载人交通,从香港到加州,11150公里,通过载人火箭40分钟内到达;探索星际载人移民,通过飞船与火箭,让人类的文明可以在宇宙其它角落繁衍生息。
胡振宇的名声因制造火箭而一飞冲天,而他本人也如卫星一般,被送入通往成功的轨道。很难将这个身高不到1米70、娃娃脸上长着一些雀斑的年轻人与“危险”这个评价联系起来,更何说他总是面带笑容、怀揣梦想。
可是警告声持续传来。他此前的同伴们、电视节目上的评委、航天业内的专家,向我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胡振宇。
农田里的火箭工厂
空气中混杂着农药和大粪的气味。在江苏省高邮市郊外的一处农田边,我看到了胡振宇造火箭的工厂。
那是田野包围当中一块50平米的水泥地,中间有一栋10平米的水泥房屋。暴雨过后,坪上积着两指深的水洼,无处下脚。出租车司机一边倒车一边笑,说自己不相信这帮连水泥地都找不平的家伙能造出火箭来。
天气很凉爽。厂房旁有十一颗杨树,周围的田里种着水稻、黄豆、芋头,远处是一个鱼塘。水位褪下后,蚯蚓在空地上蠕动,拇指大小的青蛙跳来跳去。蜻蜓在草丛间梭巡,蝉在树上此起彼伏地叫着。
门上喷着“翎客航天”的LOGO,除此以外,水泥小屋光秃秃的毫无装饰,没刷墙漆,不通水电。这算好的了。他们之前的办公地点在一处农家院落,毗邻鸡舍,地上到处都是鸡屎。有次做发动机测试,巨响吓死了村里好些鸡鸭。
下午两点,胡振宇叼着一袋豆浆,把员工从20公里以外的市区拉过来,准备开工。翎客航天现在共有7名员工,CEO胡振宇是年龄最小的,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他还负责开车、做饭、整理工具。
这天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这是一年半以来翎客航天接到的唯一项目,航天入院提供了一笔经费,委托翎客航天对液体发动机进行40次点火试验,然后交付发动机原型和试验参数。项目进展得很不顺利,原定于5月份完成,但到7月底点火试验还没超过十次。
看上去这又是不顺利的一天。临近开始时,胡振宇发现发电机所需要的柴油忘了买,不得不跳上那辆花三万九千块钱买来的二手面包车,跑去找加油站买柴油。
等待期间,我和万美聊了起来。他在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四年合同将要到期,正在考虑是否成为翎客航天的第八名员工。过去四年,万美是空间温控能源事业部一名普通员工,他日复一日地给神舟飞船捣腾电磁阀门,已经有些腻烦了;如果来这里,他就能够接触火箭从头到脚每一个零件的制造过程。同时,他也要接受三分之二的收入降幅,以及按部就班的安全感的离去——航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企,各个岗位各司其职,不会出现忘记买柴油这种事情。
两个小时后,胡振宇带着四十块钱的柴油回来了。他跳下车时笑着抱怨说,来回跑了三十公里,路上烧的汽油都够买柴油的钱了。
时针指向四点,团队的成员们开始忙碌起来。很快他们发现对讲机也忘在了宿舍,于是沟通靠喊,一派热火朝天的氛围。
试验一直持续到夜里。暮色四合后,第三样忘记携带的东西被发现了,那就是驱蚊水。草丛间的蚊子纷纷出动,所有人都开始不停地跺脚,或者用双手不停地挥动。灯光将这些动作投影在墙上,就像皮影戏一般。
进行第二次点火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使用了一个老化的继电器,乙醇和液氧照常喷进了消音筒,火花塞却停止了工作。
看上去,这只是场普通的点火失败;但事后我才知道,包括我在内的8个人差点被当场炸死。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叼着烟走来走去,一边抽烟一边工作,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幸好,那会儿烟都已经抽完了。
员工们直到快凌晨时才回到宿舍。那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套间。屋里堆满了各种火箭器材,只有两张床,有的人必须睡在沙发和地板上。
我在高邮的一个星期里,他们总是忙到天黑才结束工作。有时候,他们还会去附近的小河里电鱼,或者抓一些小龙虾回来做宵夜。
对于翎客的员工来说,没有周末可言。只有当胡振宇去外地找投资、上节目,员工们才能获得假期。等到老板回到高邮,他们就会恢复紧张的节奏。
2015年3月底,翎客航天在内蒙古进行了翎客一号和翎客二号发射行动,发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偏航情况和数据丢失,箭体也只实现了部分回收。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射高,两枚火箭分别达到了12公里和68公里;而1958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制造发射的探空火箭,射高就达到了74公里。
在美国,探空火箭在配件制造、发射场地、政策法规上都有成熟的配套。爱好者圈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业余火箭发射盛会BALLS,至今已举办24届;“卡马克奖”的公益基金规定,谁能将火箭发射到十万英尺(305公里)的高度,并回收GPS数据,就可以获得一万美金。
“五、四、三、二、一……发射!”
随着他制造的火箭拔地而起,他的声名一飞冲天。他被送入通往成功的轨道。在汹涌而来的创业大潮中,胡振宇从火箭业余爱好者,成为一家估值上亿元公司的创始人。他展示着太空梦想,也赢得欢呼,圈入资本。
诸多光环笼罩着他:科技天才、商界精英、体制的挑战者。人们也许为光芒所目眩神迷,也许因其中名不副实的那一部分而愤怒。
不该忘记的是:卫星本身并不发光,这些光芒只是世象的反射;而它所映照出来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侧影。
15岁那年夏天,胡振宇因为制作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当时他从公安局副局长那儿得到了这么句评价——
“这个小孩,流入社会,比留在学校要更加危险。”
他经常拿这句话自嘲,仿佛展示一句失效的预言。听者也往往报以会心一笑。
如今胡振宇22岁,已经拥有一长串令人目眩的头衔:“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CEO、《财富》杂志2014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火箭垄断市场的闯入者”……
他创立的翎客航天公司被誉为“中国版SpaceX”,创立半年估值一亿,声称致力于救世主般的愿景——发展洲际载人交通,从香港到加州,11150公里,通过载人火箭40分钟内到达;探索星际载人移民,通过飞船与火箭,让人类的文明可以在宇宙其它角落繁衍生息。
胡振宇的名声因制造火箭而一飞冲天,而他本人也如卫星一般,被送入通往成功的轨道。很难将这个身高不到1米70、娃娃脸上长着一些雀斑的年轻人与“危险”这个评价联系起来,更何说他总是面带笑容、怀揣梦想。
可是警告声持续传来。他此前的同伴们、电视节目上的评委、航天业内的专家,向我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胡振宇。
农田里的火箭工厂
空气中混杂着农药和大粪的气味。在江苏省高邮市郊外的一处农田边,我看到了胡振宇造火箭的工厂。
那是田野包围当中一块50平米的水泥地,中间有一栋10平米的水泥房屋。暴雨过后,坪上积着两指深的水洼,无处下脚。出租车司机一边倒车一边笑,说自己不相信这帮连水泥地都找不平的家伙能造出火箭来。
天气很凉爽。厂房旁有十一颗杨树,周围的田里种着水稻、黄豆、芋头,远处是一个鱼塘。水位褪下后,蚯蚓在空地上蠕动,拇指大小的青蛙跳来跳去。蜻蜓在草丛间梭巡,蝉在树上此起彼伏地叫着。
门上喷着“翎客航天”的LOGO,除此以外,水泥小屋光秃秃的毫无装饰,没刷墙漆,不通水电。这算好的了。他们之前的办公地点在一处农家院落,毗邻鸡舍,地上到处都是鸡屎。有次做发动机测试,巨响吓死了村里好些鸡鸭。
下午两点,胡振宇叼着一袋豆浆,把员工从20公里以外的市区拉过来,准备开工。翎客航天现在共有7名员工,CEO胡振宇是年龄最小的,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他还负责开车、做饭、整理工具。
这天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这是一年半以来翎客航天接到的唯一项目,航天入院提供了一笔经费,委托翎客航天对液体发动机进行40次点火试验,然后交付发动机原型和试验参数。项目进展得很不顺利,原定于5月份完成,但到7月底点火试验还没超过十次。
看上去这又是不顺利的一天。临近开始时,胡振宇发现发电机所需要的柴油忘了买,不得不跳上那辆花三万九千块钱买来的二手面包车,跑去找加油站买柴油。
等待期间,我和万美聊了起来。他在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四年合同将要到期,正在考虑是否成为翎客航天的第八名员工。过去四年,万美是空间温控能源事业部一名普通员工,他日复一日地给神舟飞船捣腾电磁阀门,已经有些腻烦了;如果来这里,他就能够接触火箭从头到脚每一个零件的制造过程。同时,他也要接受三分之二的收入降幅,以及按部就班的安全感的离去——航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企,各个岗位各司其职,不会出现忘记买柴油这种事情。
两个小时后,胡振宇带着四十块钱的柴油回来了。他跳下车时笑着抱怨说,来回跑了三十公里,路上烧的汽油都够买柴油的钱了。
时针指向四点,团队的成员们开始忙碌起来。很快他们发现对讲机也忘在了宿舍,于是沟通靠喊,一派热火朝天的氛围。
试验一直持续到夜里。暮色四合后,第三样忘记携带的东西被发现了,那就是驱蚊水。草丛间的蚊子纷纷出动,所有人都开始不停地跺脚,或者用双手不停地挥动。灯光将这些动作投影在墙上,就像皮影戏一般。
进行第二次点火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使用了一个老化的继电器,乙醇和液氧照常喷进了消音筒,火花塞却停止了工作。
看上去,这只是场普通的点火失败;但事后我才知道,包括我在内的8个人差点被当场炸死。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叼着烟走来走去,一边抽烟一边工作,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幸好,那会儿烟都已经抽完了。
员工们直到快凌晨时才回到宿舍。那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套间。屋里堆满了各种火箭器材,只有两张床,有的人必须睡在沙发和地板上。
我在高邮的一个星期里,他们总是忙到天黑才结束工作。有时候,他们还会去附近的小河里电鱼,或者抓一些小龙虾回来做宵夜。
对于翎客的员工来说,没有周末可言。只有当胡振宇去外地找投资、上节目,员工们才能获得假期。等到老板回到高邮,他们就会恢复紧张的节奏。
2015年3月底,翎客航天在内蒙古进行了翎客一号和翎客二号发射行动,发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偏航情况和数据丢失,箭体也只实现了部分回收。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射高,两枚火箭分别达到了12公里和68公里;而1958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制造发射的探空火箭,射高就达到了74公里。
在美国,探空火箭在配件制造、发射场地、政策法规上都有成熟的配套。爱好者圈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业余火箭发射盛会BALLS,至今已举办24届;“卡马克奖”的公益基金规定,谁能将火箭发射到十万英尺(305公里)的高度,并回收GPS数据,就可以获得一万美金。